| 
              
             | 
             | 
            
              
                
                  
                    | 孝養父母為百行之先 | 
                   
                  
                     | 
                   
                  
                    | ◎證嚴上人 | 
                   
                  
                     | 
                   
                  
                    【淨因三要】 
                       
                       
                      「甘露清涼」專欄繼「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後,自本期開始, 
                      連載證嚴上人開示之「淨因三要」。此系列演講,是上人自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開始, 
                      至七十六年二月間,每日在靜思精舍對學佛弟子的朝會講話。 
                      經弟子整理成文,證嚴上人親自審閱,現將全文陸續刊出以饗讀者。 
                       
                       
                      「淨因三要」之主要義理體系,係以「修淨因」為其實踐基礎;蓋欲諸弟 
                      子於領悟佛家四諦十二因緣、三法印之原始佛法之外,能對佛陀之遺教, 
                      有所身心力行之憑藉。 
                       
                      所謂「修淨因」者,乃謂箴諸學佛之人,人人以修「清淨因」、行「清淨 
                      因」,為其修身之準則,以「人格成即佛格成」之理念,期其登於佛性之 
                      堂奧也。 
                       
                      「修淨因」之綱目有三: 
                       
                      一、 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毅,修十善事。  
                       
                      二、 受三皈依、具足十戒,不犯威儀。  
                       
                      三、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吾人若能以「清淨心」,行此三事,則「人成」矣!「人成」之後,「佛 
                       
                      成」則指顧之間可待矣。 
                       
                      期凡一讀此文之慈濟法侶,能體念佛陀教導吾人之悲心,而有以己立立人 
                      ,自度度人,則所勉於我諸弟子「人成佛成」之願足矣。 
                       
                       
                       
                      修學佛法,主要是為了去除內心的污染,清淨自我的心地。 
                       
                      所謂情淨心,即人性本來沒有沾染污穢的這分善性─善良的本性。既然本 
                      來就是善性,本來就清淨,為什麼還需要淨化呢?又為何有污染與清淨的 
                      分別呢? 
                       
                      所謂污染心,即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受人我是非所薰染、薰習,而生起 
                      計較的心理,使良善的本性慢慢趨向惡念。 
                       
                      修行的意義,就是要接受佛陀的教育,洗鍊自我的心地,將已經沾染塵垢 
                      的心,用佛陀的甘露法雨洗滌清淨;也就是要在人與人相處之中,時時提 
                      起正念,修養自己的言行。 
                       
                      要達到清淨的修養,必定要「藉事鍊心」修淨因。在人間現實生活中,修 
                      學佛法不離三件要事: 
                       
                      一、 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事。  
                       
                      二、 受三皈依、具足十戒,不犯威儀。  
                       
                      三、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是三事,名修淨正因。 
                       
                       
                       
                      ◆以關愛子女的心對待雙親 
                       
                       
                      第一是孝養父母。 
                       
                      修學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說「百善孝為先」,修淨因、淨業的目 
                      標,是要達到佛與聖人的境界,但仍然要從做人開始。做人要飲水思源: 
                      我的身軀從那裡來?父母如何為我付出愛心,我應該如何回報父母? 
                       
                      回報父母就是孝養父母。論語中告訴我們如何孝養父母,儒家所講的孝養 
                      父母是盡人事、盡形態,要殷勤、順從,不讓父母煩惱,這就是孝。 
                       
                      讓父母操心的,有自我的行為和身體方面的。多數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 
                      成鳳,希望子女能在社會好好從事行業、成就事業。然而,有的子女卻不 
                      能安分,將自己強健的體力用在不正當的行為,困擾自己,破壞社會,使 
                      父母心煩、心急,換來社會人群的唾棄辱罵,讓父母蒙羞,這就是「行為 
                      的不孝」。 
                       
                      也有人雖然很孝順,但卻讓父母非常操心,為什麼呢?因為不會愛惜生命 
                      ,把身體毀傷了,結果使父母為其擔憂操心。看看我們醫院有些掛急診的 
                      人,大部份都讓父母操心:有的人打架的,有騎飛車去撞到人或被人撞的 
                      ……這些做父母的為孩子肝腸寸斷,除憂煩自己的子女外,又要擔心子女 
                      打傷人、撞到人等種種心理負擔。 
                       
                       
                       
                      ◆病在兒身,痛在娘心 
                       
                       
                      更有憂慮子女生病的。例如慈濟醫院加護病房曾有一位四歲半的孩子,體 
                      弱多病又患腦水腫症,由他的母親照顧。這位母親生有二子,大兒子八歲 
                      ,健康活潑,小兒子卻患腦水腫症;為了這個孩子,造成婆婆與先生對她 
                      的不諒解,認為是怪胎,她不斷受到諷刺、指責,先生更是向外求逃避。 
                      最後這對年輕夫妻不得不離婚,大兒子由先生撫養,小兒子由她照顧。 
                       
                      為了這個兒子,除金錢的付出外,她還不眠不休地照料。有一天,兒子忽 
                      然從椅上跌落,送到慈濟醫院急救。年輕的媽媽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守在加 
                      護病房外,憂心如焚地以淚洗面,那雙無助哀傷的眼神,讓人看了實在深 
                      感同情。 
                       
                      孩子離開加護病房移至普通病房時,我去探望他們母子。媽媽因為徹夜未 
                      眠,伏在孩子床上睡著了,我走近床邊伸手摸摸孩子,這小孩天真無邪又 
                      可愛,臉上時時綻露笑容,還伸出兩隻小手讓我摸摸。他的母親抬起頭看 
                      到我,我告訴她:「你看!你的兒子己經清醒了,你的兒子這麼可愛,應 
                      該不要緊的,你不要傷心啦!」做母親的看到兒子會對我笑,還伸出手和 
                      我玩耍,安慰地笑了。 
                       
                      但是,過了一天,孩子又再度昏迷送入加護病房。有位臺北的委員告訴我 
                      :「這個媽媽非常可憐,日不食、夜不睡;為了這個孩子,都快生病了。 
                      」 
                       
                      你們看看,一個孩子從小養到大,做父母的要付出多少代價?為了孩子, 
                      她寧願犧牲夫妻之愛,寧願割捨健康的大兒子,來保護這個多病不幸的小 
                      兒子,這就是天下父母心啊!我們小時候,是否也讓父母付出同樣的愛來 
                      對待我們呢?我們該不該孝養父母呢?「孝」是人的本性啊! 
                       
                      父母愛子女的心是無微不至的,這就是「慈母心」,我們若能以關愛子女 
                      的心,來孝養父母,即是真正至高的孝心。 
                       
                      有一次慈濟發放日,全省各地許多會員回來本會,大家聚集在這裡,每個 
                      人所提出來的困難,及希望我提供意見的,都離不開「如何使子女專心讀 
                      書、品學兼優、增長智慧……」「如何才能讓子女得到真正幸福?」「如 
                      何做回向,才能讓子女得到父母福德的庇護,得到福報」……每個人的話 
                      題,都圍繞著子女,大家所關心的,都是自己的子女,卻很少見希望為親 
                      長父母造福,將功德回向高堂的。 
                       
                      有一位年輕的婦人,因信仰宗教的方式未獲家人認同,也提出問題問我。 
                      我告訴她:「學佛不可整天跑道場,只顧拜佛、聽經,置家事而不管,對 
                      子女不盡母愛,對公婆未盡孝道,如何叫家人不反對。」年輕的婦人回答 
                      :「幾天前我還寄半斤人參給我的婆婆哪!」 
                       
                      我說:「孝順並不是用半斤人參就能表現的。『孝』,必須以恭敬心來對 
                      待父母、公婆,不是只提供物質來奉養他們──他們不是讓我們用『養』 
                      的,是必須孝敬的。將內心的恭敬形於外就是『順』,為人子女者應和顏 
                      悅色,順從父母,讓父母得到心靈上的歡喜,而不是供給豐富的物質就算 
                      了。」 
                       
                       
                       
                      ◆只有物質奉養,非孝 
                       
                       
                      現代人所說的孝,往往只限於物質奉養而己,以為把物質拿給父母,讓父 
                      母有得吃、有得穿,就算是孝養父母了。反觀過去所謂的「孝」,除了要 
                      使父母衣食無缺之外,還要晨昏定省,問候尊親。說任何話,一定要先察 
                      顏觀色,仔細思量自己說的話,會使父母歡喜還是生氣?若看到父母的眼 
                      神含有怒氣,則要說的話到此為止,趕緊轉移話題,不令父母生氣。 
                       
                      現在有很多為人子女者,當父母跟他說話時,他連回個頭看看老人家的臉 
                      ,都覺得是多餘的。甚至很多人為了提高生活水準,離鄉背景,遠離父母 
                      ,在外打天下,以自己的事業、家庭為重,忘棄了在故鄉時時倚門望子歸 
                      來的雙親。 
                       
                      現在有很多父母常常往國外跑,為什麼要時常出國呢?因為他們把子女送 
                      到國外念書。不論是美國、英國,即使路途多遙遠,他們都不辭辛勞地去 
                      看子女。然而,在本土台灣,從都市到鄉村去看父母,他們卻感覺路程很 
                      遠,認為自己的事業要緊,沒有空閒時間……,若是對子女的愛念,則不 
                      會沒有空閒時間,每一次出門看子女,都是一個月或幾十天,認為這是理 
                      所當然的,因為親情難捨嘛! 
                       
                      所以,如果能夠以愛子女的心來孝養父母,則是人性本能的崇高表現,也 
                      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清淨善心。 
                       
                       
                       
                      ◆孝養父母是百行之先 
                       
                       
                      佛教說:「念佛乃諸法之要,孝養父母為百行之先」。想入佛法門,要先 
                      學會念佛,因為念佛能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以佛心為己心」;培養慈悲愛 
                      念,也是要從念佛開始,所以,念佛即是入佛門學諸法的重要法門。 
                       
                      而孝養父母是百行之先、萬善之門──沒有孝養父母的心,而想追求佛心 
                      ,是不可能的事,要修持學習佛心,必須先培養孝養父母的心。所以說「 
                      孝心即佛心」──孝養父母之心,就是清淨的佛心。捨離「孝」則沒有「 
                      佛」,不念父母也無佛可念。這是佛陀教育眾生非常強調與重視的一點。 
                       
                      學佛修行者,「孝行即是佛行」,一切孝行無不是修學佛法的行為。由此 
                      可體會,孝與修行是多麼密切的事,我們要修行學佛,希望達到與佛同樣 
                      的境界,必定要先從孝養父母開始。 
                       
                      所以說,「孝」字實為眾妙之門,所有無上甚深微妙法,都由「孝」入門 
                      。如果沒有「孝」,我們的心門就是封閉的─因為欲念及貪、瞋、癡等污 
                      染心,障蔽了我們的心門;唯有以孝開啟心門,才能走入真正學佛之門。 
                       
                      總之,佛陀所說的教法、所施的教育,可以說是以「孝」為宗;佛教的一 
                      切經典,也是以「孝」為戒──做人要如何守規矩?如何不冒犯眾生?必 
                      須先從「孝」做起。不犯上是做人的根本,也就是成為君子的根本;想做 
                      一個坦坦蕩蕩的君子,必定要從「不犯上」開始做起,漸次便能上敬下愛 
                      ,不冒犯一切眾生。 
                       
                       
                       
                      ◆不念父母,無佛可念 
                       
                       
                      孝,有「在家之孝」與「出家之孝」。 
                       
                      「在家之孝」是指社會人士孝養父母應該勵行、持守的事。佛教與儒家皆 
                      講孝道。論語中所講的孝養父母,是盡人事、盡形態,要殷勤、順從,不 
                      讓父母操心,這就是孝。父母對待子女,雖同樣是自己的子女,也難免有 
                      特別喜愛或次要的,也有比較不喜歡的子女。這是凡夫心所難免的──愛 
                      子女的心同樣有分別。 
                       
                      以子女而言,如果能得到父母的愛,應該感恩、歡喜;假設與父母比較緣 
                      淺,即使我們做得非常辛苦,還被父母厭嫌、責備不是時,也要做到不怨 
                      懟,這就是「愛而不忘」、「勞而不怨」──父母愛我們,要心生歡喜, 
                      不可忘記父母的恩惠;父母怨我們時,要任勞任怨,絕對不可有怨恨的心 
                      理。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孝子的例子:舜是古代的聖賢,從小就受母親百般虐待 
                      ,但是他一點都不埋怨、記恨,這也是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的根本。我們 
                      對父母一定要盡一項責任,即是「承順顏色,以盡孝養」──順從父母, 
                      察顏觀色,盡量讓父母歡喜、安心,這就是盡孝。如果讓父母煩惱、擔心 
                      ,觸怒父母,這都是不孝。 
                       
                      父母是子女的模範,希望人人把握此時,克盡孝道,以做為將來教育子女 
                      的根本禮法。(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