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開心眼,換個角度看世間 |
|
◎證嚴上人/主講 弟子/靜淇恭錄 |
|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
農曆八十三年四月十九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剛剛是慈濟大專青年的手語帶動唱,看到這些年輕人,讓人覺得我們的社
會充滿了希望。因為這些大專青年畢業後,進入社會從事各行各業,並將
回饋社會的理念帶入其中,他們可說是國家、社會未來的棟樑,如此我們
將來的社會又怎不充滿光明和希望呢?
二十八年來,慈濟在台灣各個角落遍布菩薩網,只要有苦難待援的眾生,
慈濟委員一定馬上走到那裡,並且儘速伸出援手。慈濟從事救濟工作不只
是物質的救濟,最重要的是精神的輔導。
◆一樣人生,兩般境遇
剛剛你們都聽到高雄委員的現身說法,也從電視螢幕上看到幾張照片。
婚前的案主是那麼的美麗,婚後她也有個美滿的家庭,然而好景不常,因
為第三者介入,使得她們夫妻的感情發生了風波。做太太的無法容忍先生
有外遇,就如同眼睛容不下一粒砂一樣,於是叫人去查去捉。而先生的心
早己被另一個人迷住,他無法忍受太太的吵鬧,最後竟然向她潑硫酸,就
這樣毀掉了一個幸福的家。
這就是凡夫的迷情與私愛!一個學佛的人,必然要擔起大丈夫的責任──
結了婚就必須負起家庭的責任做個良夫,養育子女則必須做個良父,這才
是清淨的愛。
這個婦人被毀容的顏面全部糾結在一起,只剩眼睛的二個洞,平常人的眼
淚是從眼睛流出,但她卻是從臉頰的毛細孔流出,真是有淚無處流啊!
類似這樣的個案,我們並不是只給予物質濟助就夠了,物質並不能完全解
決她的苦難。
人生的機緣有時也很巧合,關懷她的委員正好是她以前的同事,以前兩人
是好朋友,後來各自結了婚,也分別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際遇──這位慈
濟委員不但有個幸福的家庭,更且有能力為社會付出;而她卻在結婚後遭
遇此種不幸,弄到「面目全非」,甚至需要我們的委員──也就是她以前
的同事,給予她心靈的慰藉。
要輔導她並不件簡單的事,必須花很長的時間,鍥而不捨地關心她、聽她
傾訴。直到現在,她好不容易才把痛苦的往事和滿腔的怨恨放下,勇敢地
走出陰影,面對現實,同時還能敞開胸懷和大家一起參加自強活動。雖然
她的面容被毀掉,但她卻能把心眼打開,重新活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人
如果能時時善解,且能放開心胸去包容一切人和事,則人生何處不光明?
慈濟在台灣從事慈善工作,遇到過類似的個案實在是不勝枚舉。
◆換個人生角度看世間
剛才我們也聽到張美麗委員的現身說法,她對個案的輔導非常用心,做到
了無微不至的程度。以前她曾耽溺在酒國生涯中,一個特殊的因緣,讓她
猛然醒覺過往的不是。這種由迷轉悟的人生,也等於是她生命的重生。她
換個人生角度看世間,並在心中發願:要陪伴一些生命垂危的病患,走完
人生最後旅程,並將菩提善種植入他們的心田,讓他們帶著這分善念快去
(善終)快回(快來投生),重來人世間做個「能救人的人」。
剛剛她提到五月八日那天,通往陽明山的仰德大道發生大車禍,很多人受
了傷,她接到訊息後馬上趕往現場,為傷者記錄下姓名、電話,再一一聯
絡他們的家人。此外,她若遇到一些無親無故、孑然一身的老榮民,也會
用心照顧他們,並幫他們妥善打理日常用品。
目前全省的慈濟委員遍布在各個角落,發揮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的心懷,
對周遭所有需要關懷的對象施予援助──身與心的雙向照護。我常說台灣
是寶島,也是淨土,因為慈濟人抱持志業精神,無所求的歡喜付出;如此
菩薩雲集的地方,正是清淨的人間!
◆對父母的愛要表現出來
希望慈濟這股清流能流入每個人的心中,讓每個人在日常身行中,都能為
人群奉獻和付出,就像終身志工陳淑麗一般。
記得兩年前我第一次見到她時,她是為董氏基金會推廣戒菸活動而來,她
告訴我她長期擔任義工,我一聽說她在當義工,開始對她產生了興趣。在
她進入慈濟前的這段時間,她已開始研讀《靜思語》,同時將《靜思語》
所言力行在日常生活中。
她很孝順母親,只是不知如何表達對母親的那分敬愛。為了要對母親說句
「媽媽我愛您」,她在心裡頭反覆思量這句話足足兩年,仍然不出口,當
然她的母親也無法直接感受到女兒愛媽媽的那分心。直到最近,她終於鼓
起勇氣透過電話說出:「媽媽我愛您」,媽媽雖然驚喜,卻也嚇了一跳,
擔心她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由此可知,她的舉動帶給母親多大的震撼與
歡喜。
子女對父母的愛,可以直接表現在行動上,不要怕羞,如:走路時主動伸
手攙扶父母親,以肢體行動表達孝心,這也就是慈濟一直在提倡三代同堂
、四代同堂、五代同堂的目標。
◆發揮真正生命價值所在
其實,與其向外求佛菩薩,倒不如向內求堂上活佛,也就是家中的父母、
公婆。古人說,如果父母對我們祝福,那比求佛賜福還要有福,因為能受
到父母的祝福,表示我們的所作所為讓父母歡喜,所謂「百善孝為先」,
對父母若不懂得孝養、恭敬,不管布施多少,或做了多少善事造福人間,
只是虛假而不切實際,仍是違背做人的基本道理。
佛教有句話說:「直心是道場,不虛假故」。學佛應該貫徹由內心到外在
真正的真誠與直心,在言行舉止中表現對父母親的孝道。
最近很多人向我建議:慈濟為什不建養老院呢?每次我聽到這句話,心裡
就覺得很難過,難道人老了就必須被送到養老院嗎?為什麼他們不能留在
家中享受天倫之樂呢?我覺得如果不提倡孝道,光蓋更多的養老院,只是
製造更多的老人問題,老人們居住在養老院中,那種心靈的空虛並不是任
何物質所能彌補的,他們需要的是兒孫承歡膝下的天倫之樂。所以我一直
希望每個人都能把年老的父母親留在家中,晨昏定省,好好孝養雙親,這
也是我努力呼籲、推動的理想。
我們難得來人間,既然生為人身,就該負起人生的責任,各位不妨回想自
己小的時候,父母是如何的疼愛我們,就算子女己經八十歲了,但是在一
百歲的父母眼中,他們永遠只是個孩子。
你們多已為人父母,相信更能體會父母對子女的那分心。剛才在慶生會中
,大家齊聲為今天的壽星祝福,其實應該祝福的是生身的父母,因為我們
的生命來自於父母。
我常說人生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難得來人世間,更要善加利用人
生使用權,負起人生的責任。今天我們有健康的身體、有正確的思想,就
應該把這分智慧、功能奉獻給人群,發揮父母親賜給我們的生命功能,這
才是真正生命的價值所在,也是回報父母生育之恩的最佳表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學佛的人應把普天下的老者都當成是自己的父母
,時時抱著一分孝心敬愛他們、恭敬他們、關心他們,這也是慈濟人的本
分事。其實今天的社會能如此繁榮,也是因為這些老者當年年輕時,辛苦
奮鬥打下的根基,沒有他們,我們怎能得享今日幸福美滿的日子呢?
◆骨髓捐贈是「一大事因緣」
慈濟志業工作現在是「一步六腳印」的往前邁進,而教育志業中的慈濟醫
學院,今年也將要加入大學聯招行列,九月份就要正式開學了。醫學院中
的護理研究所四月份時已舉行過考試,雖然只招收十名學生,卻有二百六
十七人前來報考。面對各方的肯定,我們要期許自己做得更好,才不辜負
眾人的支持。
至於骨髓捐贈的推展活動,到五月底為止,總共有三萬六千五百七十人響
應,我很感恩台灣有這麼多的愛心人士。現在包括國內以及美國、日本、
新加坡、香港、英國……等地,希望透過慈濟骨髓資料庫找尋配對的患者
,已多達一百四十九位。
而非常值得慶幸的,首位經由慈濟骨髓資料庫找到合適骨髓捐贈者並進行
移植的個案,於五月七日完成移植,成為國內非親屬間骨髓移植的首宗成
功個案。這位捐髓者是位大學女生,個子瘦瘦的,給一位十七歲大塊頭的
男孩子。
這位小姐很有愛心也很勇敢,她在五月六日住進醫院,五月七日進行骨髓
的抽取,五月八日就出院回家了,我見到她時,正好是她捐髓後的一個星
期,我問她:「妳一向都這麼瘦嗎?」她回答:「我本來就是這樣」我又
問:「捐了之後有什麼感覺呢?」她回道:「沒什麼感覺啊!假如要說有
感覺的話,應該是很歡喜、很安心,因為我一下下的痛,就能讓一個生命
延續下去。」
她又對我說:「為了不讓父母親擔心,所以沒讓他們知道,只有哥哥陪我
簽下捐髓同意書。我知道醫師要從我的腸骨中抽取骨髓液,它可以很快的
再生,對身體一點損害也沒有,所以就很放心地去捐了。五月八日那天正
好是母親節,出院後我仍一如往常─幫媽媽做家事、去兼家教。直到現在
,媽媽都不覺得我有任何異狀。」
血癌等血液疾病患者的生命,就有捐髓者稍稍痛一下的情況下就可以延續
、得救,希望大家能發揮菩薩心,熱烈響應後續的捐髓驗血活動。
其實,想捐髓未必人人都能如願啊!因為「人類白血球抗原」配對相合的
機率只有萬分之一,這還需要「一大事因緣」才能成就,所以行善也要及
時啊!
諸位大德,今天大家有這份心,從台灣的東、西、南、北各地聚集在這,
在此我祝福大家福慧雙修,人人平安,家家吉祥。
阿彌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