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學佛,要學習佛陀本懷與覺知,回歸自性真如 |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五日 
                       
                       
                      晨九時,在台北分會志業體同仁齊聲唱念「南無阿彌陀佛」聲中,恭請上 
                      人開示。上人示:「慈濟四大志業能順利向前推進,是因為我們的心力、 
                      腳步整齊合一,凝聚一起。因此同仁之間要更加心手相連,彼此密切配合 
                      ,才能展現團隊精神。」 
                       
                      日本講談社出版「台灣三巨人」一書,分別介紹李總統登輝先生、企業鉅 
                      子王永慶先生以及證嚴法師,作為台灣政治、經濟、社會三方面的代表人 
                      物。「慈濟團體已受到日本肯定,我們更要深自期許,努力闡揚人性光明 
                      面,讓這股清流流布更廣。」上人與眾共勉。 
                       
                      午後二時三十分,兩位企業家夫人就自身信仰上的疑惑向上人請益。上人 
                      開示:「宗教是人生的『宗』旨與『教』育,因此要有智慧的抉擇,不要 
                      『迷』信。因緣果報乃循環相依的,今生的果乃是前世種下的因,就像一 
                      顆種子,要有陽光、水和泥土,才能發芽;有『因』,有『緣』,待眾多 
                      因緣成熟時,才能結『果』。『緣可造,業不可改』,現在生所能做的, 
                      就是要照顧好心念──心如工畫師,我們如果能種下好因,結下好緣,便 
                      可得到人生的好果。」 
                       
                      三時三十分,上人於地下二樓講經堂對第十一組至二十三組共修的委員開 
                      示:「要能在共修中靜思,反觀自性。『人之初,性本善』,『性』是本 
                      來的佛心、本性,然因為後天環境的影響,一念無明起,而讓我們在六道 
                      輪迴中歷經滄桑。學佛就是要讓佛性重新開啟,回歸到自性真如的本心。 
                      」「慈濟一向力求佛法人間化,希望千手千眼的菩薩網能隨時應眾生之需 
                      ,在全球各地發揮功能。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慈濟走過廿八年的路,有 
                      風,有雨,而今回憶起來,這些辛苦變得更加甘美、更有價值,也會讓我 
                      們更用心、更盡力的繼續做下去。」 
                       
                      七時三十分,已往生的紀桂英師姊之夫婿張椿培先生,偕子前來拜見上人 
                      ,感恩慈濟師兄姊對喪葬事宜的協助。他表示,紀師姊臨終前說,此生能 
                      走入慈濟,乃是最快樂也是最有意義的事;紀師姊之子也表示,母親於往 
                      生之前說:「我的身體雖病,但精神沒有病。」 
                       
                      上人慈慰:「她走得沒有遺憾;你們能接受、放下,她才不會有牽掛。」 
                       
                      晚九時,上人至地下二樓講經堂,對第二十四組至第三十組委員開示。上 
                      人先對眾說明「共修」的真義,並闡釋「因緣果報」。 
                       
                      「佛陀住世時,也曾遇到人事障礙,但他明白『如是因,如是果』的道理 
                      ,所以能坦然接受。然而,凡夫不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遇到順境往往得 
                      意忘形;遇到挫折便生起『為何是我?』的疑惑,這也是聖人與凡夫的差 
                      別。娑婆世間,我們面對的芸芸眾生多是凡夫,要學習佛陀的本懷與覺知 
                      ,認清、明瞭因果循環;如此不管遇到任何事,便能以知足、包容、善解 
                      、感恩的歡喜心處之,而所回報給我們的,也自會是歡喜的果。」 
                       
                      「珍惜『因』與『緣』,才能為自己帶來好果、好報;並要時時刻刻顧好 
                      自我的心念。」上人如是叮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