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透徹人生道理,以心轉境,
如此面對無常,自可安然自在
◎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六月五日


七時,台南地區十一位慈誠師兄,昨日參與全省慈誠幹部會議後留宿精舍
,今晨就南部地區會務問題,請示上人處理之道;當地慈濟人共修心切,
希望能請常住師父前往帶領。上人示:「學佛首重做人的根本,從學做人
開始,而不要執著於文字相,或是流於只重外在儀式,忽略了力行與實踐
的精神。我希望你們先建立好『心的道場』,好好珍惜、妥善運用此難得
的共修、聚會所,以待因緣。」

「我希望佛教精神能回歸到佛陀的正法時代,也就是回歸人性良善的本質
,使人從中學習消除煩惱,打破人我是非,建立正知、正見的信念。」

上人語重心長的勉示:「一般人尚未學佛之前,所執著的是功利;而開始
學佛之初,所執著的又是功德。因此尚未學佛之前是迷於生死,學佛之初
則執著於生死。我希望大家把生死視為自然,把握當下,發揮人生的使用
權。」

稍後,上人趕往紀念堂,為遠從高雄、新竹來的近二千位慈濟人開示:「
物質富有不代表內心快樂;生活中唯有內心真正快樂,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生。兩千多年前,佛陀感受到:人生的生老病死與諸多苦厄,並非金錢或
地位所能減免的,如何讓人心獲得真正的快樂;如何在困境時仍能心無煩
惱、罣礙;如何在病苦、生死邊緣時仍然輕安自在?於是他離開皇宮積極
找尋真理。經過五年的參訪、六年的苦行,終於體悟到宇宙間的生生不息
,就如同人體新陳代謝未曾停歇,所以產生了生老病死;再加上境界現前
,心理情緒的起伏,喜怒哀樂輪番更迭,內心的變化也時時產生。他將宇
宙間『物理、生理、心理』等現象歸結為『無常』。他認為『生老病死』
是很自然的生理現象,我們無法改變;而宇宙間『成住壞空』的物理現象
,也非人力所能扭轉;唯有『心理』是可以調適的,只要有明確的觀念導
引,就能開啟智慧,帶來歡喜、快樂。」

「人常常會煩惱自己、煩惱別人,甚至煩惱宇宙萬物;時時煩惱,時時惶
恐。若能瞭解事物的常態性,許多事即能看開、淡化,不為境界所影響。
人生道理看得透徹,境界示現時自然不恐懼、不生煩惱,並能安然自在。
如同慈濟人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本懷,為人拔苦予樂,亦是看開、了
悟人生道理。」

「我們不應只追求富裕的生活,更要追求富有愛心。我們要深自期許:積
極啟發人們心中的愛,讓愛的清流流貫四面八方,讓我們居住的地球,永
遠是個清淨、健康的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