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映月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海外遊子回到心靈故鄉
◎陳玉芳
《慈濟暑期營隊特別報導》之二


青春,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二十歲,是個什麼樣的年紀呢?
是呼朋引伴到處兜風去,
或坐看雲起編織未來的夢想?
關於年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詮釋。
台北西門町的霓虹燈閃啊閃的,踱步晃搖的年輕人,
七彩亮麗的衣裳,迷惘的心也跟著蕩啊蕩的。
這是青春。花蓮的慈濟醫院,制服整齊的年輕人,
甜恬的笑,扶攜著病患,讓張張的愁容展笑顏。
同樣的青春,迥異的人生。
年輕這本書,該如何翻閱?




夏蟬啼鳴的夏天。

在陽光滿滿的靜思精舍,常見一群身著湛藍衣裳,套著純白長褲的年輕人
。男孩的臉稚氣猶存,女孩的長辮上則繫著心蓮朵朵的緞帶;端莊的制服
,整齊的步伐,一支美麗的隊伍翩然走過。刻意悄然的腳步踩踏著,卻難
掩那青春雀躍的容顏笑著,燦爛著。惹著一些不知情的訪客,總會停下腳
步,眼光駐留,好奇地問旁人:「他們是誰?」

原來是「慈濟大專志工服務隊」。


回到陌生又熟悉的土地


慈濟醫院的夏天很熱鬧,因為每年的暑假,總有一批批來自各地的青青子
矜加入志工服務的行列,穿梭在醫院各角落。那親切中帶點羞澀的服務熱
忱,青春飛揚的歌聲四散,每每為這眾苦匯聚、病容愁顏充斥,宛若人間
煉獄的醫院,平添幾許歡樂的氣息。

暑期大專志工隊的成員,除了來自全省各地的大專生,還有遠至世界各國
回台的莘莘學子。他們有些是已舉家移民,有些則是隻身負笈異地求學的
遊子;不一而同的是,回到心靈的故鄉──慈濟靜思精舍,參與服務的行
列,期待更接近生命的落實感。

今年回來參加營隊的海外學員特別多,共有六十餘人,其中參與大專志工
隊者就有三十二人。

志工隊的報到時間在星期日午後,各地趕來的學員,疲憊中帶有雀躍興奮
的神情,期待又羞怯的眼睛骨碌碌地轉。尤其是遠征海外而來的學員,對
於這陌生卻又熟悉的土地,更須費心來調適。

這群飄洋過海回來參加營隊的年輕學員,長年在異鄉生活,面對著異地文
化的價值觀、不同的膚色容顏,他們所承受的壓力以及面臨的問題,可想
而知;身處價值混淆的世界,若沒有高度的自我認同感和一套自處的生活
哲學,那顆不知所措的心就容易迷失。

遠走他鄉的遊子,面對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又是抱持怎樣的態度看
待呢?他們瞭解居住在此的人民生活嗎?或者說,明瞭人間的實象為何?
尋根探源是每個人瞭解自己的起步,而在慈濟人文中,常得以瞭解深埋其
中的中國文化精髓;這一切正是慈濟鼓勵海外學子回台參與營隊的意義之
一。


一樣生命,不一樣生活


接觸慈濟,各人皆有一段因緣。目前在加拿大就讀護理系的何金桂說,初
至加國時自己非常不快樂,於是回台一年;偶然間讀到上人的靜思語,深
為其慈悲所感動,原本覺得自己聰明過人,但在見到上人的一句話:「愛
,不只要愛他一個人,更要愛他所愛的人。」才驀然驚覺自己的狹隘,以
及發現何謂「智慧」。於是,再至加拿大時,即加入當地的慈青,參與讀
書會和活動。此次回台,則是為了目睹心中的佛陀。

每天清晨,上人總是把開示時間留給這群志工隊吐露心聲,而這些大孩子
,總也率真地排列搶著講出內心最真的感受;大家分享心得,也每每營造
出一種深刻懺悔、自我反省的氣氛。從美國分會回來的王佑慈,深感在醫
院面對一個個生命消逝時,自己的無能為力。她見到一名爛醉如泥的醉漢
直嚷著:「我好痛苦,快殺了我!」再看到育幼院中的孩子卻是相親相愛
、無牽無掛的生活著……一樣的生命,卻有著那麼迥異的詮釋。對於生命
的把握,她開始有更深刻的體悟。


把陽光帶進生命


從加拿大多倫多回來的高綾穗,和大家分享在病房的見聞。她遇見一位無
親無故的榮民伯伯,孤零零地住院、照料自己。雖然老伯伯的山東口音讓
她聽不懂,但傻笑卻增進彼此的距離;相彷的年歲令她想起自己的爺爺。
從小,爺爺就帶著她長大,但總是東奔西走,只為了不讓她和母親相見,
因此,也使得她的心中埋下了「恨」的種子。後來,隨著年歲的增長,才
慢慢發覺,其實爺爺是很愛、很疼孫子的。有一次,爺爺還特地從香港大
老遠地搭機到加拿大探望她,年邁痀漊 的身軀,卻提著四大箱孫女兒愛
吃的食物蹣跚而來……其實老人是很孤獨的。

於是,綾穗把對爺爺的愧疚和愛,轉化成對病榻上伯伯的關心和照顧。每
天的志工服務時間,她總會在二六東病房出現,常常抱著一堆慈濟的書籍
和錄音帶來,盼一解伯伯無親無伴的寂寞煩憂;或邊輕撫著伯伯的背,聽
他笑談當年那段叱吒風雲的輝煌歲月。臨走前總不忘一次次的叮嚀;「記
得吃飯喔,中餐又沒吃呃?」逗得伯伯笑得嘴角合不攏。我問伯伯一個人
無聊否?他沒有想像中的憂容泛現,卻是笑容:「有這些志工孩子在就不
會呀,每天都很快樂!」

如上人言:「年輕人來付出愛心,實際上是來學習,看到無常示現,就會
反省自己是否珍惜生命;看到生病的老公公、老婆婆,就會想想自己如何
對待親阿媽、阿公,想想未來該怎麼做;這就是智慧的增長呀!」

「水是水,眼睛有點ㄨㄟ,眼睛渨ㄨㄟㄨㄟ……心頭才會開。」長廊末的
病房中,有位八十一歲、喜歡講順口溜的老奶奶。不識字的老奶奶很喜歡
塗鴉,在綾穗的鼓勵下,一隻隻麻雀、小花朵,甚至阿拉伯數字,一遍又
一遍書寫不倦,而且樂此不疲。綾穗邊按摩,邊讚美著老奶奶的漂亮標緻
,老奶奶害羞的摸摸臉直問:「真的嗎?」笑聲頓時充滿著原本沈寂的病
房。陽光從窗外流洩進來,原來,煉獄也可成天堂。

在加拿大就讀醫學系的許逸民,被分配在復建科服務,由初時的膽怯沈默
,到後來與陌生人的談笑風生,他大歎:「我的溝通技巧進步了!」雖然
有些病患口齒不甚清晰,但他仍認真地猛點頭,並勸病人多唸佛,一顆急
欲幫助人和付出的心表露無遺。一有空閒即支援其他志工,有著強健體魄
的他常不負眾望地推輪椅、協助病人翻身,甚至扶攜著孱弱的老公公進浴
室「浴佛」。一個大男生,做起這些繁瑣工作來,卻是有板有眼。


新的人生觀在成型


居家關懷,是最令海外志工們印象深刻的活動。由惠美、明月師姑帶領大
專志工坐著一輛廂型車,越過山巔來到偏僻荒涼的山下小屋,穿過海湄,
足臨海風吹拂的小鎮,一戶戶的探訪個案,帶來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關懷
,同時也閱歷一個個滄桑的生命故事。

這天,有著暖暖陽光的午後,志工們前來探訪一位為情自殺而全身癱瘓的
婦女。年邁的老母親為了照顧女兒,已疲憊憔悴不堪,心疼和無力感在空
氣間蔓延。躁熱悶人的天氣,使得全身已動彈不得的她,口中直喊著模糊
的字句:「我要洗澡!」她剛回家的丈夫則醉醺醺地和小兒子笑鬧著,不
理也不睬。於是志工們合力幫她洗淨身子、擦乾頭髮,男眾則忙著幫忙擦
拭涼席、拍打沾塵的棉被,大家期待能給身心俱痛的她,一個較乾淨舒服
的生活。

金桂細心地用衛生紙擦乾跑入她耳朵中的水漬,並用棉條為她拭乾鼻孔;
從美國回台的黃鵬宇,則輕輕地梳著她的頭髮,一個大男孩卻有著如此纖
細的動作。原來,飛揚奔放的青春裡,也可以有無限的柔情。

後來,志工們還拜訪了一位曾是「大哥級」的人物。他因受傷而退出江湖
,所以和這些大孩子們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當我身體自由時總愛四處
跑,從來不知道媽媽長得是圓是扁,後來躺在病床上,才仔細看過隨時侍
候一旁的母親,也才知道,原來媽媽是世界上最美的人。」真摰的告白感
動了在座的年輕人。

一整天的野外奔波不免疲憊,但更多的是,心中不斷湧現的感悟和思懷,
只因個案用血淚交織出的生命篇章,是多麼真實而震憾人心啊!因為年輕
,對於苦痛和悲欣滋味的感受,特別強烈;因為單純,對於多變的人世滄
桑,內心衝擊也特別激烈。正如鵬宇體悟:「喝醉酒的男人很悲哀;我很
佩服那位大哥改過自新的勇氣,可以給許許多多的孩子作為借鏡,懂得如
何讓父母快樂。」臨時加入營隊卻又連續待第四個星期的他又說:「人生
有二條路,一條是在塵世中的人間道,另一條則是菩薩道。從前的我總是
迷糊地混日子,如今慈濟指引了我方向,一種新的人生觀正在成型。」回
程的途中,大夥兒都似有心事般地靜默了些,是在想生命變得不一樣了吧



播一顆溫柔種子


究竟,七天的志工生活能帶予這些海外青年什麼樣的啟示或改變?其實,
若擁有顆柔軟的心,則無處不是感動和啟示。金桂提起,有天颱風來襲,
從醫院結束志工服務回精舍時,天空開始颳起風、下起雨來。大老遠地望
見常住師父們戴著斗笠而來,想是他們欲出外辦事吧;下車時卻發現師父
們手中撐開一把把的雨傘遞給志工們,原來是怕這些孩子淋濕傷身……就
像母親對待孩子般無微不至的照顧,一分令人動容的愛。

輔導爸媽付出的關懷,則令這些大孩子記憶深刻。事前,此次擔任輔導媽
媽的月鶴和雪花師姊就一直擔心著:「我們不曉得能否帶好這些兒子、女
兒,不曉得他們是否喜歡我,真怕讓他們失望……。」輔導爸媽如此看重
此分情緣。營隊結束的前一晚,志工和自己的輔導爸媽聚在一起談心,從
加拿大回來的陳蓓伶和金桂齊牽著媽媽的手,天南地北的聊個不停。綾穗
的輔導媽媽看著這個活潑的女兒,開心地笑說:「她愈看愈像我的親女兒
,不曉得是那年失散的?」原來,人與人間,即使沒有血緣關係,仍能擁
有親暱的感情,這就是「大愛」的實踐吧!

短短幾天的志工生活,究竟能在年輕的日記中烙下什麼樣的印痕?也許,
有的深、有的淺。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個日子終將成為大家回憶中的一
頁。也許在某個時際,也許在海外的土地上,曾經在慈濟的所見所聞,會
改變一點心念,啟發一些想法。

朵朵年輕的心蓮,正認真盛開中……


................................................................................................................................


馨香滿行囊

◎陳淑伶.陳玉芳


〈日本立正佼成會〉

「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來到慈濟後,所聽、所聞、所見,一切
都覺得很新鮮。尤其在炎炎夏日裡,看到大專志工對病人服務的情景,覺
得很感動。」

「來慈濟後我學會感恩心,自己原本很偏食,但是在慈濟這幾天,才知一
飯一菜都得來不易,要珍惜。」

「這裡每個人的舉止行儀,都很嚴謹,在此可以看到佛教慈、悲、喜、捨
精神的流露,精舍生活過得很刻苦,但是卻本著自己有一口飯吃,也要別
人有飯吃,而且要吃得更好的心懷,這是一種犧牲奉獻的精神。」 

來自日本立正佼成會的青少年,在為期三天的慈濟參訪活動中,從學佛行
儀行、住、坐、臥,到服務病患、居家關懷,雖然是不同的語言、文化背
景,然而從「做」中「學」裡,人人深有所悟。


九位文化經驗交流學生


在全世界擁有六百多萬會員的日本佛教慈善機構──立正佼成會,去年二
月理事長長沼基之等一行人,曾來慈濟參訪,對慈濟最具特色的志工組織
,深感敬佩,並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每年與各國的交流活動中,今年特
地安排九位青年部青少年,來台進行文化經驗交流時至慈濟觀摩參訪,讓
他們從親身接觸及潛移默化中,體受慈濟志工精神。

適值暑假,在護專、精舍有各種營隊進行,九位來自日本的年輕人,除了
觀摩營隊活動外,更隨著大專志工營隊,穿上志工背心,親自走入病房區
和病患面對面,體會那分付出的心懷;同時也在顏惠美師姊的帶領下,進
行居家關懷活動。

對於一向養尊處優的年輕人來說,要他們一下子投入嚴謹的修行團體中,
著實不易。雖然立正佼成會和慈濟同樣都是佛教團體,但是他們以在家居
士修行態度,尤其這些學生原先也只不過抱著流攬參觀的心態而來,沒想
到來到慈濟後,竟有那麼多的戒律需持守。單是用餐行儀,就讓他們覺得
很不習慣;然而三天的時間裡,也讓他們逐漸學習並體會感恩、惜福之心



愛的關懷沒有國界


即使言語不通,身處異地,然而在居家關懷個案時,他們超越國界的隔閡
,由衷流露關愛之情,對個案發揮鼓舞的作用。其中一個個案,案主是原
住民,唯一的兒子因生意失敗自殺身亡,媳婦也回娘家。老人家遭喪子之
痛,導致精神恍惚,鎮日躺在家中玄關處──因為這裡只要門一打開,便
能望到對面那座山;那是兒子常上山採東西回來他之處。他天天望子早歸
,已有三個多月未曾起身。

老人家日據時代曾當過軍伕,略懂日本語,因此這些年輕的日本學生便圍
著他唱起日本歌,唱著唱著,似乎勾起他的記憶,隨著歌聲,他慢慢地站
起身來,臉上綻露出三個月來首次的笑容,也跟著唱和起來……

另一個個案,是一位已離婚的原住民婦人,手已截肢,全身上下邋遢至極
。雖然是不同的民族性,但是目睹案主悲慘的境遇,孩子們也情不自禁地
淌下同情之淚。

原本不知憂愁為何物的年少情懷,看到眼前活生生的人生示現圖,也不禁
反觀自省,放下身段,以實際行動付出關懷;見到案主髒亂的容顏,他們
主動拿起梳子輕輕為她梳理頭髮、拿毛巾為她擦臉、拭手、修指甲;示範
給她看如何練習用義肢拿物品……。若非言明,有誰會知道這是一群來自
異國、毫無任何民族血源關係的孩子呢!


和意志力挑戰


成員之一的小林,雖然在日本時也曾做過義工,然而和這次的志工生活比
較起來,他有另一番深層的體悟:「以前自己一個人時,會覺得有畏縮感
,不敢輕易地表露出對別人的關懷;但是這次來慈濟,覺得一切都是那麼
自然的流露,一點兒也不覺得矯揉造作。回去以後,我會好好思考、調整
自己的步調。」來慈濟的第一天,他一直忍不住想抽菸,但是看到周遭的
慈青同學個個歡喜投入工作,第二天他就把菸折斷不抽。洪美惠師姊問他
:「為什麼?」他說:「我不能輸給自己,要戰勝自己的意志力。」

而在學校學的是有關社會福利方面的廣瀨,也以自己服務的經驗,提出他
的看法:「服務病患,記得要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他們究竟需要我們
提供那方面的輔助。」「在慈濟這幾天,覺得自己真的有發揮人生功能。
有可能的話,也可以再安排其他日本年輕人到此學習、觀摩慈濟志工的精
神。」

「一般人通常比較不善於表露自己的情感,但是和慈濟的朋友在一起,我
也能做到!」原本頗為含蓄的淳一,在慈青同學的帶領下,也以很自然的
方式,替病患擦澡,這一點她自己也覺得很高興。


◆用中文說阿彌陀佛


從不知愁滋味的情懷,到懂得知足、感恩、惜福,九位來自日本的青年朋
友,也學會用中文對人說「阿彌陀佛!」在炎炎夏日裡,他們在慈濟裡享
受一頓豐盈的心靈饗宴,並帶著滿行囊的馨香,結束慈濟之旅。


☉李思慧/法國巴黎

我有位法國朋友,長得人高馬大,平常喜歡運動,一副健健康康的模樣,
卻在短短兩週內得病去世,那是我對死亡的第一類接觸。在慈院,有次到
急診室,遇見最令我記憶深刻的一幕──一家四口自殺。一位媽媽讓孩子
吃下三顆安眠藥,再打開瓦斯。她被急救甦醒後仍嚷著想死。我想到,很
多人都是無奈地被送進醫院,但卻有人如此不珍惜生命。其實,想到自己
一個人在異鄉常常不按時吃飯,亂吃東西,我也在無形中糟蹋自己的身體
。若能尊重生命,愛護自己,對父母而言,也是一種孝順。

居家關懷則讓我得到一啟示:婚姻不只是感情,更是一種責任。


☉沈貝珍/英國倫敦

去年,參加營隊的活動讓我發覺慈濟大家庭的溫馨,於是今年我再度回來


連續幾梯的志工隊和生活營讓我學習到很多東西,也交到很真誠的朋友。
生活營中有堂「人際溝通」的課,令人感動落淚,尤其同學上台分享的心
得更是感人,讓我想起自己的爸媽。在台灣時,爸爸每天早出晚歸,總難
得見著他一面,所以從未真切感受到他的愛。直到出國後,由於長途電話
費昂貴,只能偶而打回家,那時,才真正體會到父母的愛和關懷。也因為
慈濟,讓身為委員的父母待我們孩子更好,更溫柔關切。


☉王佑慈/美國分會

四年前,我接觸慈濟,那是我生命的轉捩點,因為在這裡,找到好朋友和
真愛。

我是來懺悔的。本來,我自信滿滿的,以為感受已深刻,打算待二、三天
就離開。但有一天,在病房中遇到一位老公公,他的一口痰吐不出來,漲
紅著臉似乎快喘不過氣來。那時情況好危急,我好緊張,好怕他因此就斷
了氣,於是我尖叫了一聲,這一聲卻傷了他的心。後來,有人幫他抽出痰
液,而我走過去想抱他、牽他的手時,都被推開,我一直跟他說對不起,
他才肯接受。原來,服務也要恭敬謙卑。

「生命存於呼吸間」,想到上人的叮嚀,若能把握生命中的分分秒秒,用
過秒關的心情度日,在面對死亡時,將不再畏懼。而在這裡,大家所給予
我的感動,都將永永遠遠的存在生命記憶中。


☉黃淑慧/加拿大多倫多

今年,我像遊子般終於回到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這其間的因緣,就
像故事一樣傳奇,篇篇都是那麼的生動,又讓人難忘。

看到上人種種威儀、慈悲的德行,讓我感動得不能自己。我常在想,一時
的感動並不代表永恆,真正美麗的景色,我們需要用心靈的相機去捕捉那
最美的一刻,並且不時拿出來欣賞,不然,再美的風景,往往也會消逝。


讓遊子的心靠岸


有時,人的心就如沸騰的水,甚或是凍結的冰;如何把高溫降為恆溫,將
堅硬變為柔軟,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這是要努力的目標。

這些日子以來,我學到的超乎在課堂所學,對於上人的智慧不禁暗自讚歎
。上人曾說:「我們的世界是堪忍的世界,要堪得忍耐,才能平安無礙。
」我捫心自問,並且深思時下的人們,多只是見眼前利,卻不問耕耘,上
人這句話是帖良藥。我們若能時時且事事忍耐,那麼人生不就能過得非常
平順,沒有阻礙了嗎?

來到精舍,不僅沈浸於寂靜、淡泊的修行生活。同時,我發現在這兒的一
草一木,莫不是上人的慧心巧思,呈現出刻苦、樸實的慈濟精神;尤其精
舍背後的山,綿延長遠,也彷彿象徵著佛陀慧命的恆長。

回想起我和慈濟結緣,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記得那年暑假來到慈院做志
工,就在短短三天的時間裡,我看到人生無常的示現,讓我對生命有了另
一種不同詮釋。

在這幾天的志工生活中,我的內心受到一番洗練,就像沾滿灰塵的孩子內
心被徹徹底底的洗滌,呈現出最真誠的一面。我在付出中得到快樂和感恩
的心,這一切的一切,就如遺失已久的寶貝失而復得。以往,所謂的「施
比受有福」和「真善美的世界」,在這裡一一找到了。

還記得第一次見到上人時,深深感覺自己的渺小,上人像明鏡般把我內心
的污染映照得無法躲藏;他那深邃明亮的眼神,散發出一種慈悲和對世間
眾生的一股期望,那時我內心暗自期許──上人是我人生追尋的方向。

一次在日本的因緣,使我感受到常人陷入困境時,有人適時伸出援手是讓
人最感到溫暖的。所以力我發願要做個幫助別人的人,就這樣,我進入了
慈濟大家庭中,和多倫多的慈青一起成長、茁壯。


親切和善代替冷漠無情


回想起以前的我,在一些同學們的印象中,是個內向且帶點冷酷的人。我
從不會主動去表達對朋友的關懷,尤其面對有些移民子弟玩世不恭的態度
,更是讓我望而怯步。但是,自從參與慈濟,我體會到真正的快樂是「發
現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後,我就常常期許自己要惜緣,更要結好
人緣。所以,我時時刻刻把握每一個因緣的聚合,也不介意當他們見到我
時,總是不時開玩笑式的取笑我:「又來傳教了!」我真誠的心,終於感
動了他們,也影響了他們,從他們口吻中證實了我的改變。

記得有一次,他們道出埋藏在心中已久的心聲,原來以往在他們心目中,
我一直給他們有種高不可攀、冷漠無情的感覺,後來,我學著慢慢把心門
打開,試著去信任、付出關懷給他們,我真真確確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兄弟
姊妹一般。結果,我所收到的回應也讓我吃驚不已,因為我從冷漠無情轉
變成親切和善,他們甚至興沖沖當著我的面說:「不知道為什麼你越變越
可愛了!」當下我感悟到這也就是上人常說的:「你要鏡中人笑,自己要
先笑;要別人來愛你,要先去愛他人。」我想這也就是所謂的大愛吧!


找到心靈的故鄉


在慈濟有許多感人的故事,而我也有個親身體驗。去年十月中旬,多倫多
慈青響應上人呼籲的資源回收,辦了一場克難的小型跳蚤市場,整個活動
籌畫在短短不到一星期的時間內完成。但很不巧的,前一天氣象預報當天
會下大雨,那時,我和姊姊都好緊張,內心不斷祈求奇蹟出現。

當天確實天色灰暗有下雨的徵兆,不過天空在飄下一點白雪之後就放晴了
,記得從那次下雪過直到入冬才下雪。這次的事件讓我深刻體會到人的誠
心和愛心,是可以感動天的。

在慈濟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而我在這些故事中看到篇篇都是感人的文章,
我很感恩,也很珍惜這一切的因緣聚合。在這不長不短二十年中,我終於
找到身心皈依之處,真正心靈的故鄉,我暗自對自己說──我是全世界最
幸福的人!


(編按:淑慧在深切體會慈濟志工精神後,決定放棄加拿大學業,和姊姊
淑燃留在靜思精舍當近住女,一心一意行走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