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孩子,讓我們同步而行
靜思高中親子生活禮儀學習營側記 |
|
◎周淑美 |
|
《慈濟暑期營隊特別報導》之三
「燭燈有形心燈無形,點燃心燈照亮心田;啟發良知發揮良能,薪火相傳
慈濟因緣。燈傳燈,心連心,燈燈相傳無盡燈;燈傳燈,心連心,心心相
連慈濟心。」「燈傳燈,心連心……」
燭光點點,歌聲柔柔,有人相擁,有人輕泣,安寧祥和的氛圍籠罩著慈院
二期講堂;有感念、有不捨,不分身分角色、不論年齡性別,時間似乎在
空間中凝結;是法親,是俗情,似濃還淡,似遠還近,那是遍存虛空的菩
薩大愛,那是亙古長存的親子情緣──「靜思高中親子生活禮儀學習營」
的結營會上,人人浸沐在慈濟無形的長情大愛中。
中國人講五倫,尤重父母子女天倫,只是台灣經濟突飛猛進之後,社會型
態急劇轉變,影響所及,家庭結構為之鬆動,往昔父慈子孝、天倫和樂的
景象已不多見,親子間父痛子傷、母悲女怨的情況所在多有,尤其是國、
高中階段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心性較為叛逆,常令人喟歎父母難為。有
感於此,慈濟在八月十五日至八月二十二日兩週,和內政部攜手合辦了首
期兩梯次的「靜思高中親子生活禮儀學習營」。親子營活動由隸屬慈濟總
管理中心的宗教室承辦,靜思精舍德恂師父指導,師大范德鑫教授參與策
畫。宗旨有四:使父母親學習教育子女的正確方法與態度;引發青少年感
參與的學員包括父母與子女,採一對一聯合報名入營,兩梯次各有十二小
組,每小組有五對親子學員,並由兩位委員師姊、一位慈誠師兄組成輔導
爸媽陪同大夥兒一起作息。
少年十五二十時,那個不想意興風發,放浪輕狂一番?不可諱言,此次活
動,大多數的孩子是在父母的勉強下而親子同行;大多數的父母則是有所
預期而來──有的是基於對慈濟的認知;有的想藉此活動影響、改善孩子
的觀念和行為;有的純為促進親子互動;只有少部分是誤打誤撞,直到報
到時才了解活動性質和意義的。然而,儘管動機不一,當一對對父子母女
在護專報到處出現時,那畫面是無比動人的──為了和孩子一同參與活動
,父母們在百忙中撥冗,放下繁務留駐花蓮一週;為了父母的心意,孩子
們即使感到拘謹,可也都恆順而來,不見絲毫彆扭和違逆,光是這分隱在
背後的相互珍惜,已讓所有的工作人員歡喜讚歎。
一梯次六天的活動,安排得十分緊湊,大多數的靜態課程在護專教室進行
,雖然有些孩子覺得和學校上課類似,但因為擔綱講演者皆為一時之選─
除了慈濟人的現身說法,尚有學者專家的參與和帶領,是以學員們的一致
反應是:由於講演的內容生動、豐富,讓大家獲益良多,足以抵銷長時間
聽講的辛苦。
◆用心靈感受親密關係
彰化師範大學的曾漢榮教授在「我們都是一家人」和「人際溝通與表達」
兩堂課中,讓大夥兒明白了無論是親子或人我之間,有許多情分不是去說
而是去感受,有許多事物不是用言語教導而是用心靈體會。曾教授提醒年
輕人,莫低估了父母的經驗之談,但透過溝通,仍可保有自己的主張;且
親子之間,最重心意的傳遞,而非物質的饋贈。
當親情更加凝聚,學員間的生分已然化融時,開始有父母子女和大家分享
心得:有相互道歉的父子,有彼此體貼的母女,有感恩有懺悔,有歡笑有
悲愁,每句話都出自肺腑,每滴淚都來自真心,其中最令人莞爾的是台南
的譽文所說:「我以前不能諒解媽媽全心忙著慈濟的勸募工作,現在已經
可以接受和支持了。雖然媽媽要我繫在身上的這條皮帶實在很土,但是我
仍然愛極了媽媽。媽媽,謝謝您!」
◆從活動中觀照自性
學佛行儀由德恂師父主持,許多學員在這堂課中見識行如風、立如松、坐
如鐘、臥如弓的佛門四大威儀,也從當天起,大家明白了「龍口含珠、鳳
頭飲水」的飲食規矩,有人因此體會到用心的意境──在莊嚴的儀式中定
靜,然後心平氣和、細嚼慢嚥的吞食;從用心吃飯的過程中覺知到:做什
麼像什麼,就是用心之道。
傾聽蔡佩珊師姊「怨女的心聲」和林佩芬同學的「慈青清流」,她們艱辛
成長的心路歷程讓學員們熱淚盈眶;而黃明月師姊佐以幻燈片述說醫院傷
殘個案時,大家屏息凝氣,鴉雀無聲。「孝順當及時」「只要有心,就能
改過」「很感恩自己一直在父母的呵護中長大」「滿足於自己擁有健康的
身體」「但願能幫忙殘障人士」「人生無常,我一定會尊重生命,珍惜身
邊事物」「……」從下課後的心得分享中可以確認:人人都在反觀自照。
◆愛是無限寬廣的空間
愛,是一片空間,是一片沃野,是未來無限發展的基礎,鄭石岩教授以「
親子互動的空間」為題,告訴大家:「真正的愛是彼此關懷、負責、尊重
和瞭解」,鄭教授強調親子之間的交流互動需要「空間」,他由本身學佛
及成長的實例中,導申出凡事都必得以「空間」去包容、涵蓋,才能相互
成就。對於父母,鄭教授建議:「採用『亮點療法』,多肯定孩子的長處
,事事不吝鼓勵,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大動力。」對於孩子,他則勉勵年
輕人要做好扎根工作和具足展翅高飛的意圖──扎根者,為培養豪氣以充
足精神;規畫人生藍圖以確立未來方向;充實基本能力以為開發前程的後
盾。所謂展翅,則是參與各類團體,與同伴互勉,共同成長,並發揮自己
特質;如此不斷學習、訓練,即能讓翅膀雄壯,進而高飛。
◆第一次摟抱媽媽
「對於子的好壞表現要照單全收,先接納孩子的一切,才會心平氣和的進
行親子溝通」是任教於彰化縣師範大學的徐美惠教授在「親子園地」中提
出的論點。她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親子之間的問題大都出在:「缺乏共
通的語言符號」,而每個階段的人生,都猶如拼積木一般,以青春期的孩
子們來說,無論是顏色、形狀及體積大小盡皆不同,但在做造形時,則塊
塊有用,因此為人父母者必須提醒自己:接納孩子的現狀,相信自己的孩
子絕對願意走上正途、邁向進步之路。
活潑有趣的慈濟歌選教唱,成了學員們的最愛,甫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獎
的郭孟雍教授,欣喜的和眾人分享他的成就,在他誇張的造型、生動的表
情和豐富的肢體語言帶動下,大家淋漓盡致的縱情歡唱,一首「惜緣」和
「親情」,更是令人柔腸百轉,又哭又笑,又晃又抱,親子間的互動達到
最高點,有孩子說:「我第一次摟抱媽媽」有父母說:「和孩子親膩的感
覺真好」,有人哭得唏哩嘩啦,有人發現唱歌真是門大學問……。
◆在相互體貼中同步成長
「心聲愛意菩薩情」由林勝勝師姊和邱定彬同學搭配,分別對親子做「親
情倫理溝通」。家,是講情的地方,勝勝師姊認為父母子女宜相互體貼、
同步成長,「好好說話,說說好話,以柔柔的聲音、柔柔的表情與動作,
去表達愛意;當親子間情意的施與受不能平衡時力不妨暫停施與,有時候
,不施反而是更難做到的愛。」定彬同學則告訴大家:「在親子關係的互
動上,父母所承受的辛苦遠比我們子女們的努力要多,在懇請父母給出一
些空間讓我們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確定自己不會走偏,讓父母能夠放手
、安心。」
生活不外教育,佛法即是生活,為了加強年輕人對生活禮儀的認知內政部
蕭玉煌副司長和馬琰如視察特地前來講授「禮儀規範淺釋」及「宗教與禮
俗」。李明香、李六秀和靜暘師姊則示範日常實際的茶道禮儀,從待客到
自飲,簡易的動作中蘊含無限意境。李憶慧師姊的「心有靈犀一點通」提
供了許多拉近親子距離的妙方,謝佳勳師姊以自己在演藝界中努力獲得的
成果鼓舞年輕人:「要不斷自我成長,並且釋放出心中的愛和溫暖給周遭
的人。」而徐祥明師兄主講的國際賑災概況,更引發熱絡回響。
◆天下長者皆我父母
動態課程最切合年輕人的需求,「誰煮晚餐」和「野炊」讓平日鮮少入廚
的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而能品嚐孩子們動手烹製的餐食,也讓爸爸媽媽
們樂得喜上眉稍,一時間但聞鍋鏟聲此起彼落,笑語處處,遠而望之,好
一幅皆大歡喜、天下一家的景致。
每日的晨間躲避球活動,頗能促進親子的互動和凝聚──遊戲規定每一對
親子為一體,子女負有照顧父母的任務,若子女被球砸到時無需出局,但
父母遭到觸擊,則親子一併被淘汰。比賽哨聲響起,但見個個孩子奮勇當
關,全力保護爸爸媽媽,幾番陣仗之後,在分不清楚自己爸媽身在何方的
情況下,孩子們轉而保護別人的爸媽──天下長者皆我父母;佛陀的大愛
,慈濟的精神由此落實、應證。
前往榮民之家,讓孩子們展現了覆蓋在青春、躁動之下的柔軟心,面對孤
苦無依、痼疾纏身的老榮民,大夥兒在委員師姐、輔導爸媽和慈青小隊輔
的引導下,紛紛替老人家餵食、按摩,陪他們聊天、唱歌,相處的時間雖
然有限,倒也令學員們體會到「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意涵。
參訪靜思精舍、聆聽上人開示、德慈師父講古和常住師父解說四大志業,
一趟尋根之旅,讓學員們更貼近慈濟的脈動。
◆留下永難忘懷的回憶
結營了,在「圓緣」會上,所有工作人員的辛勞化成句句祝福,全體親子
學員的參與轉為聲聲感恩。連續兩個月留守護專為所有營隊準備餐食的梁
期遠師兄被慈青們團團圍抱──去年三月,梁師兄的獨子因公殉職,白髮
人送黑髮人的哀戚,讓他頓失生趣,兩個月來和年輕人相處,重燃梁師兄
的生命之火,他說:「我雖失去獨子,卻已能化小愛為大愛,視普天下的
孩子皆為我的子女!」
是眾緣成就,讓親子營得以圓滿告一段落,雖然只有短短一週,但無論是
親子學員、工作幹部或輔導爸媽,人人各有所獲。
因緣的聚合不在長短而在好惡,心燈的點燃不在強弱而在永續,我們深信
,所有參與親子營的成員,在往後的人生行路上,會不時想起;那一年夏
天,在慈濟親子營……。
................................................................................................................................
回饋與分享
◎周淑美
試辦性質的首期「靜思高中親子生活禮儀學習營」營隊活動圓滿閉幕了,
學員們不分親、子,紛紛探詢:「寒假辦不辦親子營?我們可以繼續參加
嗎?」也有輔導爸媽建議,除了擴增梯次,還希望能加開國中親子營。
范德鑫教授連續擔任兩梯次的領隊爸爸,他從主觀的角色做客觀的觀察:
「在佛菩薩的保佑、輔導爸媽無私的奉獻、工作人員努力不懈的合作下,
營隊活動終於圓滿結束,幾乎所有課程都發揮了預期的功能。父母與孩子
不時的感動與流淚,坦誠道出心結,並願意接納對方及調整自己,親子間
的情意相融;同時,親子雙方也在這個機緣中深刻體悟知足、包容、感恩
與善解。」只是,「短暫感動與流淚並不表示父母與子女間的心結完全打
開,親子間的溝通從此良好;誠如上人所言:『發心、感動容易,持恆難
』」,所以:「希望親子營的學員們永遠牢記在營隊中的學習與體會,把
動心化為動作,讓慈濟精神展現在每一刻日常生活中。」
◆坦直歡喜的溝通
很多孩子坦言,父母陪在身旁總是多了一分拘束和壓力,因此初報到時,
難免心中無奈、口中嘀咕。然而,一週的親子營後,透過團體活動,親子
之間彼此重新看待對方,也都各自檢試自己的盲點──有孩子放下先前堅
決買摩托車的心念,因為他已經完全明白母親的反對是基於對他的安全設
想;有孩子懺悔自己一向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如今才體會親恩浩
瀚;有爸媽抱歉對子女期望過高、要求過多,而忽略了年輕人的當下感受
;有些則坦誠參加營隊之初是抱著改變子女行為與觀念的動機,參加營隊
之後,卻發現極需改善的,是自身教育方法和態度。
第十組的蕭碧雲媽媽熱淚難抑的說:「因為無法經營一個健全的家,而讓
我變成一個非常沮喪的母親;感謝同組媽媽們溫暖的鼓勵,清掉我心中多
年的垃圾,也讓我撿回兩個女兒。雖然我的困境仍在,心境亦未完全開朗
,但和女兒相處的六天之中,讓我釐清了許多觀念,我已有足夠的勇氣和
信心去重組人生。」
◆打開彼此心門
吳宗芸是政大英語系的新鮮人,和母親的關係一直水乳交融,除了感謝母
親給予她廣大的成長空間,她並落落大方的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我是
來印證慈濟的理念和自己的觀念是否契合;現在我確定兩者是不謀而合的
。」宗芸懂得從別人的故事中去反省自己的處境,她以「自我成長」「愛
親人要及時表達」的切身體驗,做為和年輕人的切磋,同時籲請父母們:
「每個人都需要時間的磨鍊來成長,我們必須給予時間等待別人的成長,
畢竟我們也曾經被等待。」
佛學涵養深厚,極其關懷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鄭石岩教授,非常肯定慈濟辦
理親子營的價值和意義:「兩代之間的溝通困難,是因為彼此的心門未開
;上人也常提示大家要『放下』,父母都是有愛心的,但大都因為放不下
,而無法用開闊的心去照見子女的特質和亮點。在愛之深責之切的前提下
,經常指責孩子們的缺點弱點,自然會令年輕人的成長備受挫折。慈濟以
佛法引導親子的交流,使雙方了解親子之間的互動,應從智慧著手,而非
賭氣、封閉的消極進行,相信能使親子學員們走向健康、積極的同步成長
。」
◆激發真誠的感動
曾漢榮教授從事輔導工作多年,他強調:「許多感動並非在認知上教導,
而是一種情意的投入,那是情境的品味,是直覺的表達感受。」親子營的
活動過程是令人感動的,許多父母、子女不經修飾的反應是值得珍惜的,
因為「感動是激發而來,並非可以被教導的;每個孩子的反應不管是正面
或負面,都是真誠懇切的。」「並非做父母的難以溝通,而是孩子尚未了
解父母的心;並非孩子拙劣,而是父母尚未想出更好的教養方式。對孩子
的引導若能少一些教條多一些體會,少一些訓示多一些感受,絕對能培養
出穩定、快樂的下一代。」
即將就讀研究所的邱國力是課輔的幹部,他表示:「或許,我們不習慣說
出內心的話,也或許愛並不需要言語或動作;愛可以是彼此相親相愛的默
契,它會自然而然的流露展現;所以如果有親子間不善表達感情的狀況,
也請不要失望,因為實際上你們相互的摯愛是存在的。」他並提及自己在
開營不久即發現運動褲底破了一個小洞,但因為自認並無妨礙而未加處理
,不料竟在營火晚會時,鬧出褲子破成一個大洞的笑話,「親子關係也是
如此,剛開始溝通不良也只是出現一個小洞而已,卻在我們有意無意的忽
略下,在所謂的自尊、高傲、忙碌中,它慢慢擴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參加親子營,讓大家在慈濟領取到針線縫補破洞,針是綿延的長情,線
是柔軟的大愛,只要親子間兩頭並進的勤縫密補,有朝一日,破洞必然消
失無存。」
物換星移,親子營的成員雖然各自返家了,但這場豐盛的心靈饗宴,將令
每一個人永遠難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