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智者調身 | 
                   
                  
                     | 
                   
                  
                     | 
                   
                  
                     | 
                   
                  
                    「法句譬喻經」有一則故事說,有個年輕人天資聰穎,十分自信地立誓要 
                      學習天下技藝,他四處遊學求教,果真練到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地步, 
                      包括會製作精巧的弓箭,會操舟如飛,會雕飾宮殿。他因此心高氣傲,自 
                      認為所向無敵,佛陀便化身沙門來度他。 
                       
                      年輕人見了佛陀拄杖持缽的裝束很好奇,問他是何許人,佛答說是「調身 
                      人」,並為他說出以下偈語:「弓匠調角,水人調船,巧匠調木,智者調 
                      身;譬如厚石,風不能移,智者意重,毀譽不傾;譬如深淵,澄靜清明, 
                      慧人聞道,心淨歡然。」年輕人見了佛的相好莊嚴,領悟自己尚未學習以 
                      德潤身的人生功課,於是五體投地的拜佛為師。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人不能執著於知識名相的追求,否則會因分別 
                      心、驕慢心,而顯得淺薄;人應該內求智慧的開發,對人事無所不能涵容 
                      ,猶如一座寶藏一般,散發出清淨的無量光芒。 
                       
                      「智者調身」何以勝過「弓匠調角,水人調船」?因為角、船均有形有限 
                      ,調撥拿捏的技巧亦有盡時,而身心時時隨外境波動,五蘊熾盛難安,要 
                      收攝於靜與專,需要無形無數的磨鍊考驗,調治過的血肉之軀,則動靜如 
                      一,俯仰有情天地,心量廣大無邊。 
                       
                      也許,在科技掛帥,行業分工精細,而社會現實功利,人心動盪浮躁的今 
                      天,「智者調身」是不太容易被肯定與實現的理想,但卻是現代人最迫切 
                      需要的新人生觀。舉目所見,聰明才幹之士比比皆是,這一時代的人比前 
                      人有更多發揮己能與揚名立萬的機會,但也孳生人我競爭對立,慾海波濤 
                      洶湧的空前挑戰。 
                       
                      現代人什麼都不缺,唯獨捨貪布施的精神智慧極度匱乏。慈濟代表的即是 
                      一股沈潛的力量,調理人心去滋養填補這種匱乏。慈濟的許多價值觀和社 
                      會流行的價值觀恰恰相反,如慈濟人耐煩耐勞,無所求地付出,且超越階 
                      級、人種與政治的藩籬,發揮長情大愛,這與好逸惡勞、崇尚個人主義的 
                      現代人性格差異甚大。 
                       
                      但是,唯有經過這一番沈潛淬煉的功夫,將私我色彩減至最低,沈淪的人 
                      性才有扭轉躍昇的可能,許多慈濟人在「渡」與「悟」的故事中,不斷地 
                      做此見證。 
                       
                      「智者調身」以後的「捨身」,則是更高超的境界,從慈善濟貧行至今天 
                      ,慈濟推展骨髓捐贈的救人工作,落實佛陀「頭目髓腦悉施人」的理想, 
                      至今已完成五宗移植手術,此項成果以科技助緣,是身體力行的智慧結晶 
                      ,而非知識本身構築而成。 
                       
                      值此醫學院開學,越來越多有為青年進入慈濟教育殿堂的今天,願以「智 
                      者調身」的佛陀警句與之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