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移民媽媽的新生活觀
澳洲布里斯本慈濟情 |
|
◎陳玉芳 |
|
一九九四年,澳洲政府從全國各地三百多個服務性社團中,
選出十餘個對社會有貢獻的團體,頒予社會服務獎;
其中唯一的黃種人團體,就是慈濟功德會。
這個獎背後浮顯的意義深遠,它不只是一種對慈濟的肯定,
更是代表在具有高教育程度和優越感的白人社會中,
一種對華人的接納和認同。
佛陀說:「眾生平等」。
於是,慈濟秉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信念,超越種族、膚色、地域
的界線,期待將「愛」的種子撒播在世界每個角落;更企盼讓每畝貧瘠的
心田、每個瀕臨枯萎的生命,都能及時得到滋潤與關懷,而得以重新甦醒
、成長茁莊……。
浮躺在浩藍南太平洋上的一塊大陸──澳洲,就在這裡,慈濟人以拓荒者
的心情,用心開墾這個陌生的國度,期待它成為一個充滿平等愛的人間淨
土。從原本白人社會對黃皮膚黑眼睛的排斥,到對慈濟人悲憫心懷的肯定
,這一段路並不好走,其中的辛酸、感動,種種箇中滋味,更非言語所能
道盡。
就在這充滿感恩的季節,讓我們回首來時路,細細體會這分澳洲的慈濟情
。
◆「我來自台灣慈濟功德會」
西元一九九○年,因夫婿事業的轉移,慈濟委員吳照峰師姊踏上澳洲的土
地,來到布里斯本這城市。心中一直惦記著向上人告別的承諾:「一定要
讓慈濟精神在澳洲社會開花結果!」但來到此地近三個月後,她卻發現澳
洲的白種人社會不太願意和黃種人打交道;加上語言的隔閡,欲推展慈濟
卻一籌莫展。
直到十一月中,她遇到當地一家「瑪特醫院」(Mater Hospital)
的院長安
琪兒修女 (Sister Angel Mary),鼓起勇氣用第一句英語向她說出:「我
來自台灣的慈濟功德會。」安琪兒修女的一句:「什麼是慈濟?」從此扎
下了慈濟在澳洲的第一顆種子。
接著,吳照峰師姊辛苦地用一字一句的英文,向安琪兒修女介紹慈濟四大
志業,並表達想在瑪特醫院擔任志工的意願,隨後,吳師姊捐出一張澳幣
一千元(折合台幣二萬一千元)的支票;安琪兒修女接過手的第一句話不
是言謝,也不是讚美,卻是:「那你夠不夠給孩子的生活費呢?」心中剎
時湧上一股暖意,令她想起上人的慈悲──每每在接獲善款時,總不是興
高釆烈地拿去基金會,而是先詢問捐款人需不需要那筆錢,先關切他的生
活。因此,她暗自心喜,總算沒有踏錯第一步,而開始深入瞭解該院的醫
療情形。
布里斯本的慈濟種子於焉播下。
◆凝聚台灣移民的愛心
一九九一年,瑪特醫院「新生命中心」(New
Life Center)成立,針對有
生命危險的早產兒提供專業治療,這正是該院最主要的醫療部分。但由於
澳洲當時經濟蕭條,醫院無法得到政府的經費補助,瑪特醫院徒有硬體設
備,卻無力添購醫療儀器;然而,每年有近五千名的嬰兒於此誕生,非常
需要更先進的醫療儀器。
吳照峰師姊在得知瑪特醫院的困境後,即四處奔走拜訪布里斯本的台灣移
民,在短短八個月內籌募八十萬元台幣。
一九九二年六月,眾人匯集的愛心,讓瑪特醫院得以購進一台苦苦等待五
年之久的儀器──「早產兒電腦超音波掃瞄儀」(
Altra Sound Scanner)
。兩個月後,這台儀器發揮最大功效,拯救了一個澳洲醫療紀錄中年齡最
小的早產兒,也是世界金氏記錄最小的早產兒,也是世界金氏中體重最輕
──僅有三百七十四公克的小生命(新生兒正常體重為三千公克左右)。
透過電視螢幕中一幕幕小生命躍動的動人畫面,此事轟動了全澳洲,更讓
無數人因感動而落淚……。
◆宛如「天使」般的慈濟志工
身處異地,欲求自我生存和別人的接納,已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更遑論
想伸出援助之手,尤其是在一個有種族藩籬意識型態的國度。「在台灣,
慈濟志業有上人的帶領;在布里斯本,則只能由慈濟人自己設計藍圖,善
巧地蓋起巍峨的慈濟『精神』大樓。」慈濟委員如此說道。於是布里斯本
慈濟人謹記著上人「信心、毅力和勇氣」的指示,長期在瑪特醫院擔任志
工,盡心盡力奉獻的精神感動了院長。
安琪兒修女常疑惑地問這群慈濟志工:「為什麼你們每次捐東西給我們,
反而還感謝我們?而且,看見你們每天服務得如此開心,到底慈濟是個什
麼樣的領導人引領的團體呢?」志工們回答:「我們的師父是位比丘尼,
和您一樣慈悲;他告訴我們要懂得感恩,因為是你們給我們機會去付出;
不能因有能力給予,就產生驕傲的心。」
由於這番話,更促成安琪兒修女特地於九二年底,親自赴台拜訪證嚴法師
,並以勤練一段時間的簡單中文,感謝上人教導出這群宛如天使般,有著
慈心柔腸的慈濟志工。
◆關懷早產兒與臨終病人
對於醫療志業這畝福田,布里斯本的慈濟人非常辛勤的耕耘著。在瑪特醫
院裡,有愈來愈多的早產兒誕生,同時也需要更多的醫療儀器。慈濟人在
瞭解到醫院急需的「早產兒心臟監視系統儀器」,能夠提供充足的氧氣,
讓許多垂危的小生命得以在最受保護的環境中被拯救後,立即動員全澳慈
濟人,在短短一個月中完成十一台儀器捐贈。
九四年二月,當地癌症醫院急需具有局部麻醉、止痛效果的儀器,來幫助
癌症末期的病人紓解病痛,但卻苦無經費。布里斯本慈濟人在「既幫助生
命的誕生,也要關懷即將逝去的生命體」的善念下,在三月底,幫助醫院
籌資且順利購入十一台儀器( Infusion Pumps
),企盼讓這些癌症末期病
人,能夠擁有較健全而溫暖的臨終關懷。
◆贊助醫學研究基金
一九九二年五月,慈濟澳洲聯絡處正式於雪梨成立;十一月二十七日,「
澳洲慈濟世界」創刊號發行,慈濟志業自此全力揚帆前進。
這年冬天,布里斯本的慈濟志業由醫院服務邁入第二個層次──教育。當
地隸屬於政府的昆士蘭醫學研究院,是專事醫院研究發展的機構,其中的
研究員,有很多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但他們多因經濟窮困,而必須
汲沒營營地打零工賺取生活費,才能維持刻苦的異國求學生涯;然而,生
活上的奔波與疲憊,使他們常無法全神貫於學術研究上。慈濟人在得知此
情況後,立刻發動當地華人募捐,在年底開辦華人子弟留學生清寒獎學金
,幫助這群同樣有著黃皮膚和黑眼眸的手足,能專心醫學研究造福人類。
昆士蘭醫院研究院院長,是個國際知名的醫學博士,在得知此事後深受感
動,並立即承諾:待慈濟醫學院成立後,將親自率員到台灣進行學術交流
。
在澳洲經濟景氣一片低迷的情況下,慈濟人反而為瑪特醫院籌募四萬元澳
幣(折合台幣八十四萬),捐為殘障兒童及智障兒童研究基金,以鼓勵學
術研究發展。慈濟人無求的付出,更形成一股愛的循環,讓瑪待醫院在感
恩之餘,特別開辦台灣婦女健康門診,將溫暖傳遞到更多人心中。
一九九四年,澳洲政府從全國三百多個服務性社團中,選出十餘個對社會
有貢獻的團體,頒予社會服務獎;其中唯一的黃種人團體,就是慈濟功德
會。這個獎背後浮顯的意義深遠,它不只是一種對慈濟的肯定,更是代表
在具有高教育程度和優越感的白人社會中,一種對華人的接納和認同。
◆移民媽媽的腳步忙碌而充實
布里斯本的移民媽媽們,泰半是先生不在身旁,而獨自於此地照顧孩子就
學的家庭主婦,生活單調且心中沒個寄託。但自從慈濟志業的腳步踏進慈
善層次後,她們的生活則漸漸被忙碌和充實代替,從此口中也不再出現「
無聊喔!」的字眼。從前,彼此的交談總離不開「誰家的貓咪生病了……
」,或者,「誰家又新添部車……」之類的話題,範圍由珠寶、別墅到房
車無所不比較;但現在她們談的卻是「瑪莉媽媽的病有起色了……」「從
菲律賓移民的那戶人家,很需要幫助呢!」
這些慈濟的「媽媽尖兵」,雖然英語不是頂呱呱,但卻懂得用全世界共通
的語言──笑,走進老人院中與白髮斑斑的老者聊天、唱歌以解悶兒,或
者對著鬧彆扭的爺爺、奶奶們,半哄半騙地一口口餵食,付出心中最真的
關懷。挺特別的是,每次的走訪,志工總會幫每位老人取小名。有位嘴裡
只剩一顆門牙,長得很「古椎」的老奶奶,笑起來的聲音尖尖的,於是大
夥兒將她命名為「巫婆奶奶」。起初,「巫婆奶奶」會帶有攻擊性地打人
,但志工們一句句的“ I Love You”(我愛你),竟逗笑了她,而帶著
笑意的眼眶還含著淚呢!後來,每週一次的拜訪,「巫婆奶奶」還會用手
輕撫著志工的頭,來表達她的感動。
另一個志工們口中的「瑪莉媽媽」,總類似肺結核病症般地咳嗽個不停,
院中的其他老人都儘量避開她,但慈濟志工們發現她常因思念女兒而哭泣
後,每次都你一句我一句的 ”Mom, Mary”(瑪莉媽媽),總讓孤單的她
高興不已,攬者志工,久久不放……。
除了定期的老人院慰訪,讓孤獨殘年的老人們也能擁有兒孫承歡膝下的愉
悅外,慈濟志工的足跡也來到癌症末期病患的病榻前,讓身受苦痛的他們
,也能在生命點滴殞逝的日子中,播植善種,更盼,來生再相聚時,能夠
歡喜而自在。
◆關懷社會福利照顧不到的暗角
正如有陽光照拂的地方,常也有因物體遮掩而生的陰影;澳洲的社會福利
制度雖然健全,但仍有躲在暗角的蒼生。然而,未受眷顧的一群常也是最
不幸的一群,慈濟人的任務,就是去找尋這一群人。只要聽聞何處有貧戶
,無論路遙,慈濟人的足印總會適時的出現,把溫暖和關懷送予最需要的
人。
曾經努力播撒的種子,終究會開花結果,歡欣收穫的。曾有個台灣遊客,
到澳洲探望女兒和馬來西亞籍的女婿,卻不幸地胰臟炎發作,而住在瑪特
醫院兩個星期,積欠醫藥費七千餘澳幣。由於女婿已失業近一年,本身經
濟拮据,再加上未有醫療保險,生活已然成憂,無力再支付醫藥費用。慈
濟人得知後,即刻向新任院長馬克(Mr.Rark Avery)傳達這對父女的困境
;他的一句話:「終於有回饋慈濟的時候!」將積欠近十五萬元新台幣的
醫藥費,縮減成四萬元新台幣,讓這一家人得以安然度過難關。這名女兒
當場落淚,並表示將來定參與慈濟的行列回饋社會。
◆將慈悲喜捨種子播在移民心中
「布里斯本原本是慈濟沙漠!」吳照峰師姊如此說道。但如今,沙漠中已
長出一大片繁盛的花簇,在風中飄浮著清香。瑪特醫院為感恩慈濟人的無
所求付出,特地將每年七月十日定為「台灣慈濟日」──他們主動提供禮
堂、免費供應午餐,讓四、五百名的慈濟委員,共同沈浸在慈濟精神真、
善、美、聖、的境界中。
居住於布里斯本的一千戶台灣移民中,已有近半數是慈濟會員。慈濟人不
僅努力把慈悲善種撒播在海外移民的心中,更戮力將慈濟精神宣揚到澳洲
社會,期能將此地開墾成人間天堂。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對布里斯本的慈濟人而言,是值得紀念的。來自澳洲
上流社會的教授、董事長、銀行總裁等成員所組成的瑪特醫院董事基金會
,特邀慈濟人與會並發表一篇講演。會中,基金會董長代表醫院頒予慈濟
委員吳照峰師姊一座「親善大使獎」,共發表感言:「慈濟真的是個很美
的團體!感謝你們的參與,讓這個社會更美好。」慈濟人一顆顆懸盪的心
,至此才塵埃落定,所有的辛酸和付出皆在此刻得到釋放,因為,終於可
以跟遠在台灣的上人說:「我們終於成功了!成功地將慈濟種子深埋在海
外的泥土中!」
從混沌到清明,從無中而生有,布里斯本的這條菩薩道,是由滴滴的汗水
和淚水鋪就而成,正如慈濟委員道:「這條慈濟路,是集眾力從小徑開墾
成柏油路,再拓寬為二線道、三線道……終至現今的鐵線道!」
◆鑴刻在生命中的印記
因為珍惜,生命才顯得無價。如果你有機會來到這南太平洋中的大陸,充
滿熱情陽光的布里斯本,記得瞧瞧澳洲最大的婦幼醫院──天主教瑪特醫
院銅牆上鑴刻的一行字跡──“BUDDHIST COMPASSION RELIEF
TZU-
CHI FOUNDATION SUPPORT”(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贊助)。也許
對你而言,那只是平凡的一列英文字母;但若再細問原委後,你將發現,
那是許多人生命交流的美麗印記。
也許,你能更體悟一句話的深意:「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
她,一介女子,單槍匹馬為慈濟志業奔走。
她,將台灣的移民媽媽們團結起來,走進醫院、走入老人院。
美國分會執行長黃思賢師兄稱她為「苦海女神龍」。
她,就是戮力將慈濟種子深植於澳洲布里斯本的吳照峰師姊。
民國七十八年的一次因緣際會,見到上人及精舍常住的種種事蹟,深受感
動,加上林勝勝師姊的鼓勵,感到上人背負的一切重任,需要大家共同承
擔。正當善念良知正啟迪中,卻也在那年,全家移民至澳洲。
澳洲是個清淨無染的世界,宛如天堂。但「難道天堂就沒有苦難的眾生嗎
?」基於此想法,照峰師姊於是提起正念,全心投入社會工作。「其實,
在國外要告訴外國人慈濟 (TZU-CHI)兩個字,必須自己身體力行且有實
證和成績。」這語中透露著五年多來的那分辛苦和深刻的體會。
「想不到在我四十餘年歲時,才真正懂得如何愛惜生命。本來恍恍忽忽地
來,但現在慈濟讓我不後悔移民到布里斯本。」她深有所悟地道出心聲。
自稱為移民墾拓者第一代的她,最希望的是年輕的孩子們能知道,慈濟人
曾多麼努力在此地播植過,企盼他們能夠繼續接下棒子,走出更美的慈濟
世界。
言談幽默動人的照峰師姊,除了感恩上人引領她走入更深層的生命世界外
,也感謝先生王榮得師兄無怨地支持,讓她毫無後顧之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