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眾人發心,因緣成就 | 
                   
                  
                     | 
                   
                  
                    | ◎馮瓊瑤/張瓊齡 | 
                   
                  
                     | 
                   
                  
                    《高雄分會啟用》之二•會址 
                       
                       
                      慈濟理念、慈濟志業在高雄實踐前後已逾二十年,而今, 
                      因緣和合,以聚集慈濟菩薩的道場,正式落成啟用。 
                      這是慈濟志業在高雄紮根的一記里程碑,並將成為 
                      高雄慈濟人齊力邁入新階段的精神堡壘。 
                       
                       
                       
                      去年七月底,完成每月十天「精舍充電之行」的蔡榮東師兄,正欲告假回 
                      返,上人突然指示:「回去留意一下,看看是否有合適的據點,可用作高 
                      雄慈濟人共修聚集的所在。」 
                       
                      當時的蔡榮東師兄僅是眾多新生代委員中的一員(八十年初授證),並未 
                      擔任其他職分,臨時接獲這項關係重大的指示,雖不免誠惶誠恐,但他相 
                      信上人的指示必有其根據,於是,從事房地產出身的蔡師兄,在回到高雄 
                      之後,即依據多年的經驗,於平日有意無意之間,或明察或暗訪式地物色 
                      適當地點。 
                       
                       
                       
                      ◆天時•地利•人和 
                       
                       
                      其實,提起高雄慈濟人尋找分會聚點這件事,由來已久,起碼可追溯到十 
                      一、十二年前。 
                       
                      「那時候,師兄師姊們要是發現一處似乎可以運用的場地,便互相走告前 
                      往勘視;逢到上人行腳至南部,即迫不及待地引著上人實地察看。」委員 
                      組第二組組長陳文全師兄回憶。 
                       
                      然而,許多年來尋找的結果,若非地方太過偏僻、面積不夠寬闊,即是找 
                      上軍事用地,或者周邊環境五光十色有失莊嚴;儘管大夥兒找地心切,奈 
                      何因緣不具足。 
                       
                      「上人曾經開示過:『分會要成,天時、地利、人和必須具足。』當時, 
                      上人要我儘管去找適當的所在,其他的事毋須多加煩惱,但我不免在心中 
                      盤算著:要蓋出一間房子,也得先立穩四根柱子,然後再填磚、補水泥, 
                      這間房子才會成形。假如,能夠邀集到四位大護法,先將購置分會用地的 
                      基金備妥,那麼分會要成就,便指日可待了!」於是,在一邊尋覓場所的 
                      同時,具有榮董身分的蔡榮東師兄,除了率先拋磚引玉,也在高雄地區慈 
                      濟榮董聯誼會中,尋找有心人士的認同,首先即獲得榮董會召集人杜俊元 
                      師兄全力護持的應允,隨後再有榮董顏子傑、林景猷師兄的鼎力配合,當 
                      今年三月份分會址擇定時,便由四人發心集資購地。 
                       
                       
                       
                      ◆高雄慈濟人共同發心 
                       
                       
                      「為了不增加護法會的負擔,也希望本地師兄姊都有機會參與建設分會, 
                      分會內部的裝潢工程及相關費用,由眾人量力發心。」這項「裝修分會」 
                      的募款行動,無默默地在高雄委員、慈誠隊員之間展開,若有見習委員、 
                      會員聞訊發心者,亦歡迎隨喜。 
                       
                      一時之間,善款或有百元、千元,或是萬元、百萬元,紛自十方湧進,甚 
                      至分會用地原屬建設公司董事長蔡天贊伉儷,亦因此加入慈濟榮董的行列 
                      。「如今,在工程大體完成之際,我們發覺善款總額與實際用度約莫相當 
                      !」言語之間,榮東師兄頗有不可思議之歎。 
                       
                       
                       
                      ◆設計師義務貢獻所長 
                       
                       
                      在前一階段覓地購地過程,為免於消息走漏導致地價哄抬,也為能在關鍵 
                      時刻當機立斷掌握時效,主要由部分相關事業的師兄參與其事;待大事底 
                      足,進入內部規畫裝修階段,則需要集思廣益,並從中建立共識,以成就 
                      一處符合慈濟精神的共修場所,因此,四月十日成立了專責小組,由第一 
                      組委員組長涂茂興師兄任總召集人,委員組十組組長、慈誠隊正副大隊長 
                      、活動組長及兩位榮董共十五位成員,代表高雄地區全體慈濟人全權處理 
                      。 
                       
                      在遴選室內設計師方面,採取公開甄選方式,讓有心競標的設計師各攜作 
                      品,經專責小組研商結果,決議由吳政肱設計取得設計權。 
                       
                      在正式邁入設計階段,為讓吳設計師深刻體認慈濟建築物各具特色的一貫 
                      風格,且能符合上人指示「樸素、莊嚴、實用」原則,特由蔡榮東師兄全 
                      程發心陪同吳設計赴本會、台北、台中、屏東各分會實地參訪,記取各處 
                      之優缺點,根據高雄分會會所之既有空間逐步加以細部規畫。前後歷經三 
                      個半月、十三次會議的討論修改,於七月二十二日正式上香開工。 
                       
                      對於這處期盼多年、得之不易的會所,慈濟人心中莫不交纏百般情緒,一 
                      方面擁有著裝點自己家般的躍躍欲試,一方面又要考慮能否合乎眾人所需 
                      ,於是,自開工以來的九十個工作天裡,舉凡建材的挑選安排、顏色的取 
                      決、甚至涉及原設計的反覆修改,無不是關心的範圍;縱然眾人多無專業 
                      素養,但憑一念求好心,切吳設計師均歡喜信受建議,末了,並發心捐出 
                      設計費,以示護持結緣。 
                       
                       
                       
                      ◆集十方因緣成就菩薩道場 
                       
                       
                      十月下旬,分會內部裝修工作終於在泥水工、水電工、木工師傅密集趕工 
                      、緊湊的配合下及時完成,緊接著,向來發心裝置慈濟各志業體及大型活 
                      動場地視聽器材的台北視聽組許榮耀師兄,又開始充當起空中飛人,為分 
                      會「開眼」(影視系統)「通耳」(音響設備)而連日奔忙。 
                       
                      十月二十五日,在環保組林金貴師姊統籌下,由十組委員派代表分成兩批 
                      ,輪番在二十五、二十七、二十九日將分會上下、內外徹底清潔過;同在 
                      這段期間,台北陳禎雄師兄則赴基隆將預訂安厝高雄分會的釋尊、觀世音 
                      菩薩及地藏王菩薩三尊法相請至台北分會,並於二十九日在九位師兄姊護 
                      送下,抵達高雄分會,由精舍德慈、德融師主持佛相安厝及佛堂布置。 
                       
                      至此,這處歷時年餘、集十方因緣成就的菩薩道場,終於成為慈濟志業在 
                      高雄紮根二十餘年的一記里程碑,並將成為高雄慈濟人齊力邁入新階段的 
                      精神堡壘。 
                       
                      慈濟高雄分會,位於高雄九如二路一百五十號,在九如二路與龍江街交接 
                      口,近高雄火車站後站,取京城建設公司所承建十八層樓建築物當中第三 
                      、四層樓。四樓佔地兩百四十七坪,除有音控室一間,全樓層空間設作佛 
                      堂兼大型講堂,可納五、六百人同時聚會共修;三樓佔地兩百三十五坪, 
                      電梯右側入口接文物流通處、志工服務臺,左側入口接分會辦公室(預計 
                      明年五、六月間完成電腦連線後,作為高雄地區善款收繳登錄處),其餘 
                      空間平日呈開放狀態,若遇開會之需,可用活動拉門隔開成數個小空間; 
                      而逢每月例行對照顧戶發放日時,並用作發放聚集場所;若遇上人南來行 
                      脚對眾開示,四樓講堂空間不敷使用時,則此空間約可容納近三百人設席 
                      聽講。 
                       
                      最早的時候,高雄委員數目還是個位數的年頭,本沒有聚點的問題,但凡 
                      有心想瞭解慈濟的人,有緣遇上那個委員,兩人碰面的所在,當場就是個 
                      聚點。幾個委員之間,要討論個案、要互道近情,彼此的住總是來來去去 
                      ,聚在那一家,那戶也就是聚點。 
                       
                      民國六十五年起,上人開始全省行腳親自帶領委員複查個案之後,自然地 
                      ,上人所在之處,即是會眾的聚集處,於是,高雄慈濟人有時赴台中,有 
                      時得赴屏東,上人在高雄駐錫時,則多在涂茂興師兄或靜傑師姊處聚會。 
                       
                      待委員的數目增長,多到由一組畫分為兩組乃至四組的時候,組長的家就 
                      是該組組員的聚點,逢到全體委員每月聚集開會的時候,便是依序輪流到 
                      各組組長家裡去。人多了、居住的地方分散了,就開始感覺到聚點有大小 
                      、遠近的區別了──有些公寓小客廳,適合坐四、五人的空間,硬是滿滿 
                      擁進四、五十人;而委員們或來自左營、楠梓、旗津、小港、鳳山…… 
                       
                      民國七十六年,本地委員人數已近八十人(含夫妻檔)。適逢陳利雄師兄 
                      剛將住家翻修完成,遂提供住家六樓九十坪空間,作為慈濟人共修聚會之 
                      用,稍事紓解昔日「早到的人有座位,晚到的人則擠在樓梯口或坐或立」 
                      的景象。 
                       
                      民國八十年,慈濟成員除了委員組七組,慈誠隊四中隊,並逐漸有筆耕隊 
                      、慈詠隊等次級團體形成,聚眾集會的機會遠大過從前。此時,又有施清 
                      秀師兄在住家重建後,提供四樓一百二十坪空間以資運用。兩處固定的中 
                      型場地伴隨著慈濟人的數目增長,進一步發揮了聯誼、凝聚的功能。 
                       
                      時至民國八十三年秋末,慈濟委員連同慈誠隊員總數近千人,委員組已畫 
                      分為十組,並從中依功能規劃出十種功能組,另成立了慈育隊、慈青隊、 
                      慈詠隊、耕隊、教師聯誼會、兒童合唱團、兒童精進班、榮董聯誼會等八 
                      個外圍團體,當地慈濟會員達五、六十萬人之際,始有近五百坪的分會落 
                      成於市中心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