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愛的「行動方案」 
                      「慈濟人文教育的實踐」研習會 | 
                   
                  
                     | 
                   
                  
                    | ◎周淑美 | 
                   
                  
                     | 
                   
                  
                    十月二十三日在慈濟護專舉行的慈濟人文教育實踐研習會, 
                      是首次聚集不同教育階段的教師,以及大專青年和慈濟委員於一堂, 
                      就慈濟人文教育的實踐交換經驗, 
                      並邀請學者專家提出講評,共同探討未來方向; 
                      期能結合理論與實務,對目前的教育發展提供助益性的參考。 
                       
                       
                       
                      慈濟自民國五十五年創立迄今,已從慈善救濟工作,推展至醫療、教育、 
                      文化志業,其中心理念,在於淨化人心;近年來,更努力深入全省多所中 
                      小學、大專院校、社會感化與犯罪矯治機構,輔助兒童和青少年啟發其良 
                      善潛能,肯定自己,樂於助人。 
                       
                      箇中方法,包括引用證嚴上人的(靜思語)作為精神與道德的指導方針, 
                      帶領學生關懷貧戶或到醫院做志工服務,對學生的日常生活與人格養成付 
                      出愛心關懷;其中特色,則為注重生活體驗與實踐,以尊重生命的人文教 
                      育精神,貫徹慈濟在校園與社會的輔導工作。 
                       
                       
                       
                      ◆「完整的人」的教育 
                       
                       
                      當前國內教育體系偏重實用與功利,忽略了「完整的人」的教育理念;慈 
                      濟教師聯誼會、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以及許多慈濟委員,希望經由親切 
                      自然的接觸,透過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互動方式,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在將 
                      近三年的用心運作之下,目前已漸次累積相當的經驗與成果。 
                       
                      今年十月二十三日,在慈濟護專舉行的「慈濟人文教育實踐研習會」,是 
                      首次聚集不同教育階段的教師,以及大專青年和慈濟委員於一堂,就慈濟 
                      人文教育的實踐交換經驗,並請花蓮師院陳伯璋校長和師範大學洪有義、 
                      范德鑫教授,三位學者專家提出講評,共同探討未來方向;期能結合理論 
                      與實務,對目前的教育發展提供助益性的參考。 
                       
                      此次研習會的議題有三: 
                       
                      一、中小學「靜思語」教學──即教材教法的編排。 
                      二、「青少年行為輔導」──即對青春期孩子日常與差行為輔導。 
                      三、「大專生的自我教育」──即大專學生的生命體驗與成熟人格的養成 
                      。 
                       
                       
                       
                       
                      《課程內容》 
                       
                       
                      【學生、老師、家長良性互動】 
                       
                       
                      ◆中小學靜思語教學 
                       
                      從事國小教育工作近二十九年的吳秀英師姊,三年前接觸慈濟,即用盡巧 
                      思地把慈濟精神帶進家庭,也帶進校園;在善的互動中,使自己和周遭的 
                      人同步成長。 
                       
                      細讀證嚴上人的「靜思語」後,吳師姊用心地將它融入教學中,配合生活 
                      與倫理課中心德目的實踐規條,每天以一句上人的法語教導學生。她選用 
                      故事詮釋語意,學生們都能歡喜接受,並且發表心得,此外,每天還抄記 
                      在聯絡簿上;週六時更讓學生畫、寫在加大篇幅的剪貼簿上,並加闢了一 
                      欄「親子心靈交流道」,讓家長跟孩子也能用筆談的方式溝通,加強孩子 
                      和父母對同一事件的認知。 
                       
                      今年三月,美國加州中文學校校長一行十六人到博愛國小參觀時,無意中 
                      走進吳老師的教室,發現這一套「靜思語教學」。經過吳老師的說明後, 
                      如獲至寶地邀請她前往美國為中文學校的老師介紹「靜思語教學」。 
                       
                      八月上旬,吳老師和板橋地方法院的觀護人盧蘇偉先生同行,遠赴美國紐 
                      約、南加州、北加州三處,參與當地的中文學校聯合教學研討會;在和大 
                      家分享靜思語教學心得之後,獲得眾人極大的迴響。 
                       
                      運用靜思語做為輔助教材教學的成效斐然,除了學生的明顯進步之外,更 
                      引發家長的熱烈支持、配合,甚至有家長主動到校幫忙吳老師整理教室、 
                      助照顧學習緩慢或行為發展有困擾的學生。而家長與家長之間,也在無形 
                      中相互包容接納,交換彼此教育子女的心得;如此的持續發展,學生、老 
                      師與家長,彼此都在良性的互動中成長。 
                       
                       
                       
                       
                      【為迷途孩子鋪一條路】 
                       
                       
                      ◆青少年行為輔導 
                       
                      盧蘇偉師兄在板橋地方法院少年法庭擔任少年觀護人已進入第七年,其工 
                      作內容及目的,是協助行為偏差的少年革除不良習性,改過向善,重新做 
                      人,並輔導他們就學、就業上的困難,以及就醫、就學上的轉介。 
                       
                      觀護工作可說是在彌補犯罪預防及社會福利措施上的疏漏,也是挽救行為 
                      偏差孩子的最後一道防線;盧師兄表示,若未能做好此一工作,對於社會 
                      治安,將造成極大的潛伏危機。「例如一個初次竊盜案的孩子,若是疏忽 
                      了輔導其行為,則其成為再犯及成年犯的可能性極高,社會未來為其付出 
                      的成本也將難以估計。」因此,觀護工作對於犯罪防治,是花蓮社會成本 
                      較少,而易收成效的工作。 
                       
                      八十一年六月,經由長官的認同和慈濟委員的協助配合下,盧師兄正式推 
                      出「以慈濟精神指引迷途孩子」計畫,將慈濟精神和上人法語落實在觀護 
                      工作上;從原本約束、管教的層面,演化成提供對方自省自律的空間,並 
                      且給予孩子無限量的關愛與信心,進而透過「環境教育」,幫助孩子尋回 
                      自性、肯定自我。經由「聽授階段」(安排慈濟人現身說法)、「互動階 
                      段」(進行小組座談)和「實踐階段」(前往殘障教養服務),多數的孩 
                      子都能有所成長,知所幡悟。 
                       
                      「一個被愛過的人,才能懂得如何去愛人。」盧師兄一再點醒:「這些迷 
                      途少年,不是別人家的小孩,是我們社會共同的孩子,他們需要大家的幫 
                      助和指導。而我一定會學習證嚴上人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將慈濟 
                      清流引入觀護輔導的領域。」 
                       
                       
                       
                       
                      【亮麗青春】 
                       
                       
                      ◆大專學生的自我教育 
                       
                      「生命中所有尊重、愛與關懷的內涵,即是人文。培養人文精神的主要目 
                      的.即在謀求人與人間、人與宇宙之間的和諧;並透過人文本身,去思考 
                      出生命理想和人生價值的建立,以及創造人類彼此平等、相互的尊重。」 
                      這是洪素貞老師對「人文」的界定。 
                       
                      洪老師轉任慈濟醫學院主任祕書之前,曾有三年時間專司慈濟護專人文室 
                      主任一職,在她看來,慈濟護專作為眾多學校中的一所,最突出與看重的 
                      理念,就是人文教育的實踐,希望經由慈濟人文,照亮青年學子生命的方 
                      向。 
                       
                      在洪老師周延的籌畫下,研議系列人文教育目標與課程、設置人文專業教 
                      室,期使學生們經由生活點滴涵養「全人」教育。護專人文室經過三年的 
                      運作推展,明顯可見年輕學子的心靈智慧得到啟發,氣質受到濡染,群倫 
                      觀念得以建立,道德人格得以挺立,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健全樹立,凡此種 
                      種,在在展現了慈濟人文教育的踐行成果。 
                       
                      「就求學階段與台灣的學制而言,大專學生正是走向獨立思維與人格養成 
                      的階段,也因此此階段的人文教育更形重要。」是以洪老師期許:「慈濟 
                      護專所提供的教育方式,或可供其它院校做為參考。」 
                       
                      目前擔任全省慈青總幹事的新竹師範學院王佩茹同學表示,參加慈濟活動 
                      的大專青年,有些是因宗教信仰而投入;有些是抱著服務人群的理念;有 
                      些是想來「看看」頗負盛名的慈濟,是什麼樣的組織;更有些莫名奇妙就 
                      被親友帶進來……。而不管是何種因緣來到慈濟,基本上為自己心靈尋覓 
                      一個永恆的目標,是相同的。透過各種慈濟營隊活動和醫院志工服務的參 
                      與,直接幫助大專學生從理相(經典)走入事相(生活);慈濟世界可說 
                      是一本活的教科書,它縮短了理論與現實的差距,並為大家指引出一條正 
                      確又光明的人生方向。 
                       
                      證嚴上人時時叮嚀「付出愛心」、「凡事多用心」,看似簡單的字句,卻 
                      含義深遠。每個人在這個愛的大團體中,邊做邊體會,因為用心、有愛, 
                      使得處在「有稜有角」青少年時代的慈青們,懂得調整自己的心,以適應 
                      外在的變化;更學習到人與人相互對待時應有的尊重,及對人事的善解。 
                      參與的本身就是收穫,在付出的同時,成己成人。 
                       
                      「藍天般的胸襟,白雲般的作為」是身著藍上衣、白長褲制服慈青們的自 
                      我期許、自我祝福,佩茹同學深信,在面對未來更多更大的挑戰,慈青們 
                      必定不會在人群事相中迷失自己,而這正是慈濟人文教育帶給他們最大的 
                      意義所在。 
                       
                       
                       
                       
                      《專家講評》 
                       
                      「慈濟的人文特色在於『踐行』,是投入全副心力,將慈濟精神的理念, 
                      具體地化現在日常生活中形的點點滴滴之中;它無法用學術來分析,以理 
                      論去歸納。」是三位學者專家的一致反應,也因此,陳伯璋、洪有義和范 
                      德鑫教授謙和地表示,與其說是讓他們做評論,莫如說是由他們和大家分 
                      享「聽後心得」和「讀後感」。 
                       
                       
                      ◆紮實的「行動方案」 
                       
                      陳伯璋教授以為,編撰得再好的教科書,仍有其盲點所在,輔助教材絕對 
                      是必要且重要的,教育部亦明令此類教材可由教師自行取材,因此,「好 
                      老師是教學成敗的關鍵,他可能對學子造成終生影響;而所謂人文,即是 
                      生命力的表現,靜思語教學活潑生動,蘊含無比豐厚的生命力,它帶給親 
                      子之間直接的交融。」 
                       
                      對於吳老師能適切轉化屬於修心養性、意識形態的理念,成為國小低年級 
                      學生能知能用的輔助教材,陳教授十分欽佩,更鼓勵慈濟教師聯誼會的成 
                      員們,能依學生的學習階段,設計不同的程度、不同層面的靜思語教學教 
                      材,以啟發更多的孩子,協助他們得到更大的成長和發展。 
                       
                      洪有義教授指出,輔導工作做得圓滿與否,與輔導者本身的人格特質息息 
                      相關;能夠具有同理心、幽默、冷靜、客觀性的判斷力和敏銳觀察力的人 
                      ,將容易促使輔導工作順利進行。而這些特質在盧蘇偉師兄將慈濟精神發 
                      揮於觀護工作的過程中,表露無遺。他趣稱盧師兄所提出的講演,其實是 
                      一份紮實的「行動方案」。 
                       
                      除了感動於盧師兄化理論為行動的作為,洪教授並就正確的輔導觀念和眾 
                      人分享──輔導並非萬能,但求盡力而已;輔導並非立竿見影,可以馬上 
                      見效;輔導乃有所為有所不為;輔導,是助人的過程,幫助對方能解決問 
                      題只是它的消極面,能夠令對方自我瞭解、悅納自己、肯定自己,才是輔 
                      導的積極面。 
                       
                      洪教授認為,慈濟人深具「傳教士」精神,希望能妥善透過各種管道,將 
                      慈濟精神由點而面的拓展,延伸到社會各階層,做更快更多的影響;同時 
                      ,建議盧師兄完整記錄、分析、統計輔導成功的個案,以供更多的團體機 
                      構參考運用,以及多從輔導小團體的互動成長著手。最後,他並以「服務 
                      別人,成長自己」取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和大家共勉。 
                       
                       
                      ◆良知與大愛的教育 
                       
                      「人文教育,是把人當人看,是一種生活態度、人生觀點、人格修養的教 
                      育,也就是上人所說的良知、大愛的教育。」「人文精神所代表的,是無 
                      私無我的態度,是超越自我、心存他人、關懷別人的情懷。」范德鑫教授 
                      表示,要培養一個人能夠對生命抱持正確態度,能相互關懷與尊重,並不 
                      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慈濟護專的學生得以領享豐碩的人文教育,可說得 
                      天獨厚,且有其殊勝因緣可溯: 
                       
                      證嚴上人慈心悲願的感召──上人的聖者風範令人景行行止;而融合上人 
                      理念的校園建築,也時時發揮無聲說法的境教功能。 
                       
                      人文室真正發揮了人文教育的功能──在洪老師的用心籌畫下,開授配合 
                      慈濟志業與腳印的慈濟人文課程,讓同學們從慈濟世界中,體認感人的故 
                      事和真善美的生活題材,進而產生正確的生命態度。 
                       
                      護專校長、教師的言教與身教影響──由於師長對慈濟精神的認知,加速 
                      了慈濟人文教育的推展和效應。 
                       
                      懿德母姊無私無我、清澈如水的大愛,是活生生人文教育的典範──藉由 
                      生活上的關懷與接觸,學生在和懿德母姊的無數對話中,培養出能夠歡喜 
                      自在的長情大愛,而藉著假期的家庭聚會與個案訪視,更陶冶了孩子們端 
                      莊合宜的優雅氣質。 
                       
                      而在慈濟世界中,人人時時處在相互扮演善知識,這也是豐美護專人文教 
                      育的特色之一。 
                       
                      最後,范教授肯定慈濟人文教育的踐行是成功的、方向是正確的,甚且, 
                      「這些理念和做法,不只是在大專院校可行,其實它適用於每一個教育階 
                      段,也可說是放諸四海皆準。」 
                       
                      源於慈悲喜捨的宗教情懷,證嚴上人的一切理念,無不是人文教育的精神 
                      ;更彌足珍貴的是,它可以被「做」出來,而且被「看」得到。慈濟人文 
                      教育透過有緣人的用心踐行,它,除了是一個意象的名相,更是一種具象 
                      的實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