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事師應如事佛 | 
                   
                  
                     | 
                   
                  
                    | ◎證嚴上人 | 
                   
                  
                     | 
                   
                  
                    【淨因三要】 
                       
                       
                      師父對我們的修行目標影響很大,一個人的見解和修行方向若正確,則能 
                      達到成佛的目標;若選擇師父有所偏差,被誤導入邪知、行於邪行,那麼 
                      ,儘管你真正努力、用功,所達到的只是魔的境界;所以選擇師父一定要 
                      很謹慎。 
                       
                      學佛路上,有難得遇佛、難聞正法的八種障礙,叫做「八難處」。天福再 
                      大亦難免六道輪迴,不如人間得聞佛法,修解脫道。學佛不是要求長壽, 
                      而是為了「來去自如」──三界六道中,何處與我有緣、何處需要我,我 
                      便能發願前去,緣盡了我也無牽掛地離開,這叫做來去自如;該來之時我 
                      就來,該去之時我便去,不受到「緣」的束縛,也不受到「緣」的阻礙, 
                      既不受阻礙也不受纏縛,這就是解脫。 
                       
                      學佛最主要的目的,即是能發揮自己的功能,眾生需要我們,我們就不能 
                      離開那個職責,這樣才是真正的學佛,才是佛陀來人間設教說法的目的。 
                      所以,學佛不可附於邪宗,若附於邪宗,儘管我們如何努力修行,終究進 
                      入魔的境界。 
                       
                       
                       
                      ◆世智辯聰難為道 
                       
                       
                      孔子教導弟子要擇善者而從之,靈源大師也說:「子擇師善者而從之」。 
                      過去的人大部分都能尊師重道,對於師長的教法拳拳服膺;反觀現在,放 
                      眼天下,世智辯聰的人比比皆是──每個人都說自己聰明,見識廣博,世 
                      間之事無所不知,口頭上的論調也很高,但是他又真正能做到多少呢?滿 
                      口喊著制度、原則的人,究竟自己能不能真正成為組織中最負責的人,負 
                      起應盡的責任?實在是個問號! 
                       
                      現在的人多數都是世智辯聰者,只限於口頭上的論調,沒有幾人能真正體 
                      悟道理,進而身體力行。難怪靈源大師慨嘆:古時聖賢能以「一日為師, 
                      終身為父」的恭敬精神,尊師重道,而現在能體悟道理的人不多,能守道 
                      的人更少見,能守持正道又能身體力行的人,實在太難找了! 
                       
                       
                       
                      ◆二祖立雪為求師 
                       
                       
                      佛陀的教法延續到今日已二千多年,二千多年的歷程實在很長久,隨著人 
                      事的演變、人們思想的偏差,將佛陀的正法不斷變易至今,不但佛法的原 
                      意走樣,連人們接受的心理也不同了。現在是末法時代,邪思橫行,人的 
                      思想變遷,佛陀的正法也被曲解!難免有邪見者喊著佛法的口號到處講經 
                      ,使聽經的人沒有正確的準繩。這就是末法,就是法的偏差。  
                       
                      真正佛陀的教法是千古不變的,所以叫做「經」──縱直之線,沒有偏差 
                      ;不管經過幾千年,絕對不會改變,但是後人將它引用偏差;教導別人之 
                      時更是偏差了。因此,我們擇師要非常慎重,師長的腳步若有差錯,我們 
                      也難免跟著差錯了。   
                       
                      總之,真正的修行,絕對不可親近思想偏差的邪宗邪師,所以靈源大師苦 
                      口婆心地交代我們擇師不可不慎。   
                       
                      如果尚未尋得人間適用的正法,靈源大師也告訴我們:「但存正念,終得 
                      明師」,只要心中存有正念,自然可以得到明師。「要了大緣,甚莫容易 
                      。」真正有心學道,了脫生死、體悟佛法的人,要抱持「明師難求」的心 
                      ,絕對不可有輕視、以為容易的心理,如此才可以真正得到悟道、守道、 
                      行道、得道的功德。   
                       
                      現在不少人有這樣的心理:「我來到此處求明師,想要出家,你好像不鼓 
                      勵我,也不太理睬我,既然如此,這個時代到處都有師父,此處不留人, 
                      自有留人處,你不收我作弟子,別處還有很多人想要我呢!」   
                       
                      現在的人十之八、九是這種心理。過去的人就不是這樣,對心目中所尊重 
                      的師父,他可以捨身命,用最誠敬的心意感動這位明師。例如禪宗二祖慧 
                      可禪師,為了求一句真理,七天七夜站立在雪中,任風雪飄飛、冰霜凍寒 
                      ,雪落及膝,仍然矗立等待,只為了向達摩祖師求問一事──「如何是我 
                      本來的面目!」為了懇求一位明師,絕對不敢掉以輕心。所以我們一定要 
                      真正恭敬謹慎地追求明師。 
                       
                       
                       
                      ◆弟子事師如事佛 
                       
                       
                      「是故弟子事師,即同事佛也。」──師父同現世的世尊,弟子奉事師長 
                      ,應該像敬佛禮佛一樣。我們為什麼尊敬佛陀?因為佛陀教導我們、造就 
                      我們的慧命,依照其教法實行,可以得到慧命的解脫,所以我們敬重佛陀 
                      。但是佛陀已經過世了,你跪在佛像面前求祂、問祂,祂不答;你做錯事 
                      ,祂也不能管。然而,在生活周邊有一位真正的活佛──師長,為什麼不 
                      懂得要去禮敬呢?心中有疑問,師長可以幫你解惑;有錯誤,師長會幫你 
                      改正;日常生活可以依照師長的戒法規則實行,這不正是現在的活佛嗎? 
                       
                      修行人更應如此,弟子應該事師如佛,遵師如佛,遵守師規──出門前先 
                      告假,入門後趕緊銷假,免得讓師父擔憂;師父要出門時應該送駕,入門 
                      時應接駕。出入威儀規矩是宗教中不可輕忽之處。   
                       
                      現在的人就不是如此了,入座的時候,認為「我先進來就先坐下,師父站 
                      著也沒關係,反正是自己的師父嘛!熟不拘禮。」要出去就出去,要回來 
                      就回來,認為反正是自己的常住──要出門的時候才說:「師父!我要到 
                      某處去。」私下以為:我已經穿戴整齊,你非答應不可,因為我不出門不 
                      行,跟你講一聲已經很好了。過去的弟子不是這樣,有事情要出門,自己 
                      不敢做決定,必先徵詢師父的意思,而且非常遵守時間回來。現在有些為 
                      人弟子的,甚至只吩咐別人說:「你跟師父說一下,我出門去了。」到了 
                      遠地才又打電話回來:「你跟師父說,我幾天後才要回家。」相形之下, 
                      似乎師父連朋友都不如;既然目中無師,心中那有「道」的存在呢?事師 
                      應該如同事佛啊! 
                       
                       
                       
                      ◆四事供養焉辭勞 
                       
                       
                      所謂「四事供養,莫敢辭勞。」──四事是衣食住行。衣著方面,冬天時 
                      體念師長有沒有暖和的衣服;夏天到了,關心師長有沒有薄涼的衣服,事 
                      師像奉侍父母一樣的體貼關心。食呢?關心師父吃得下否?吃得飽嗎?營 
                      養豐富嗎?生病時是否服藥了?這叫做飲食湯藥的侍奉。此外,師長睡的 
                      地方是否溫暖?出門時行動是否方便?……總之,對師長的衣食住行,做 
                      弟子的人必定要真正用心。   
                       
                      為師長服勞,並非供給他許多物質上的享受,金錢與物質對一個有修養的 
                      人而言,一點也不發生作用;為人弟子者應該身體力行,以敬慎的態度恭 
                      敬禮遇師父,如此才是真正的「尊師重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