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病苦者依偎的胸懷 
                      美國慈濟義診中心巡禮 | 
                   
                  
                     | 
                   
                  
                    | ◎呂祥芳 | 
                   
                  
                     | 
                   
                  
                    象徵慈濟海外醫療志業第一步的 
                      美國慈濟義診中心,自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一日啟用迄今, 
                      已邁入第二個年頭。來自十方的千餘位志工 
                      與中心一同成長,順應異邦民情及規定, 
                      傾力服務病苦及回饋社區。志工們不僅領會 
                      「悲智雙運」的服務境界,同時也 
                      塑造了華人熱心公益的新形象。 
                       
                       
                       
                      ◆之一.回顧展望篇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日,星期六下午,六十九歲的裘先生走進美國慈濟義 
                      診中心,掛了號便旁坐等候。 
                       
                      原在廣州擔任會計師工作的裘先生,數年前帶著微薄的退休金從大陸來美 
                      ,目前沒有收入。當天因為喉嚨有些不舒服,而來此看診。他說,生病時 
                      「還好有義診中心」,且「這裡沒有語言障礙,志工熱誠接待,醫護人員 
                      很認為看診」,在在讓他有一家人的感覺。 
                       
                      當天掛號的人數多,看著幾對墨裔母子安靜地坐著候診,工作人員則如常 
                      忙碌穿梭著,裘先生真心地說:「義診中心確實能照顧我們平民百姓。」 
                       
                       
                       
                      照護貧病,回饋社區 
                       
                       
                      位於美國加州阿罕布拉市的慈濟義診中心,自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一日啟用 
                      至今,已經進入第二個年頭了。 
                       
                      過去一年,慈濟義診中心(以下簡稱中心)診治類似裘先生這樣無醫療保 
                      險的貧苦病患,約達四千餘人次,亞裔之外的其他種族人士佔半數。中心 
                      目前係以中醫、西醫和牙科門診為主要服務項目;但顧及遠道貧民所需以 
                      及回饋社區的理念,去年一年力求突破服務的範圍與功能── 
                       
                       
                      ☉二月五日,奔赴洛杉磯大地震災區聖塔克拉瑞塔市,提供百餘位災民緊 
                      急醫療服務。 
                       
                      ☉四月二十四日,首度舉辦社區健康義診(此後並配合時令推出類似活動 
                      ,以宣導預防醫學)。 
                       
                      ☉五月二十一日,開始於每週三、六下午為十七歲以下孩童實施免費預防 
                      注射。 
                       
                      ☉六月十六日起,排定每個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清貧學童保健牙齒。 
                       
                      ☉十二月九日,赴美國分會長期濟助機構「小丘聯合發放中心」舉行義診 
                      ,為當地貧戶解決缺乏交通工具而求診不易的因難。 
                       
                       
                       
                      積極擴展服務範疇 
                       
                       
                      身為首座海外華人創設的義診機構,一切都必須從摸索中學習,一九九四 
                      年的成長經驗,正是慈濟義診中心未來發展的寶貴資糧。去年年底,加政 
                      府擬議停止對非法移民的教育及醫療補助,美國聯邦機構也蘊釀在西元二 
                      千年時,將老人福利從原有的六十五歲,年限延至七十五歲才能享用,這 
                      些措施將促使義診中心發揮更大的功能。 
                       
                       
                      今年,中心將朝五個方向發展: 
                       
                      (一)積極對外介紹服務項目和宗旨,讓社區暗角內各族裔貧苦患者,來 
                      此接受醫療服務。 
                       
                      (二)繼續招募醫療及各科專業人士加入志工行列。 
                       
                      (三)注重病人後送服務,推展醫療個案居家關懷活動,並與鄰近醫院不 
                      定期溝通,提昇服務患者水準。 
                       
                      (四)加強志工的安全教育與慈濟精神的宣揚,讓大家能體會「甘願做, 
                      歡喜受」的意境,以培養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心態,去面對多變的 
                      人生,而成為一位快樂的慈濟人。 
                       
                       
                       
                      建立華人新形象 
                       
                       
                      「在美國,沒有醫療保險的人,生不起病,看診一次需花費近一百美元, 
                      幾乎等於一般人三分之一個月的生活費。回想自己來美初期的景況和心情 
                      ,就更確認成立義診中心的重大意義,這也是我選擇在這裡服務的原因。 
                      」 
                       
                      「加入義診中心志工行列,讓我有機會看到在這個看似遍地黃金的國度中 
                      ,仍然存在著許多苦難的人。目前我己辭去工作,以便專心投入慈濟志業 
                      。」 
                       
                      「我來美六十年了,英文、國語、日語、閩南語都能說一點,雖然年紀大 
                      了,但身體還算硬朗,可以出來做做事,向年輕人學習。義診中心的志工 
                      很尊敬我、疼惜我,每一位都很熱心喔。」 
                       
                      「……」 
                       
                      慈濟義診中心啟業的第一年,總計有千餘位專業或非專業醫療人士報名加 
                      入志工行列,邁開以醫療服務回饋當地的腳步。 
                       
                      長久以來,白人看待華裔移民的第一印象就是「漠然於公共事務」,而慈 
                      濟志工在安身立命之餘,關懷那些赴美討生活的異鄉貧苦人士,扶持他們 
                      獲得及時的醫療及慈善服務。在付出的過程中,志工們不但寬廣了心靈視 
                      野,轉移思鄉的無奈,也逐漸扭轉華人給人「自掃門前雪」的自私形象。 
                       
                       
                       
                      樹立嚴謹、負責的形象 
                       
                       
                      每週二至週六的門診時間內,有五十位醫護人員及近百位非醫療人員參與 
                      志工排班。 
                       
                      加入志工行列之前,志工們均受過三個月的訓練及完成加州政府規定凡醫 
                      療志工必須通過的各項體檢,以便與專職人員搭配、合作。專職護士許美 
                      蘭形容兩者的關係:「專職人員掌控整體運作,盡量讓每位志工與團體緊 
                      密融合,就像一部機器上的螺絲釘,拴緊每個環節,使志工發揮最大效益 
                      。」 
                       
                      中心涓滴花費均用在利益患者,志工們除了自費體檢及購買志工制服外, 
                      並須繳交年費,支應志工群平日開銷;即使是義診中心的年刊,從打字至 
                      印刷,也是由志工們一手包辦、發心資助。 
                       
                      從患者來電預約、登門填表、掛號,到看診等細手續,均是志工的工作範 
                      疇;近期由於外裔人士求診比例增高,通曉西班牙語的志工同時兼任翻譯 
                      。每日問診人數平均約三十餘位,逢患者較多時,穿梭在診療室與櫃台之 
                      間、遞補護理用品及協助候診患者瞭解目前門診狀況的志工更形繁忙;受 
                      過特別訓練的志工也必須配合清理診療檯。 
                       
                      由於志工工作環環相扣,不可因人力銜接問題而有所誤失,中心在顧全大 
                      局的考量下,對於連續缺席達三次的志工暫停排班,以維護醫療服務品質 
                      。 
                       
                      志工交接勤務時須打卡,累積一定的服務時數可獲頒徽章獎勵,並列名於 
                      志工榮譽榜。 
                       
                      由規範志工的種種,足見中心對自我形象、經費運用、紀律維持的嚴謹態 
                      度。在國外善資募集不易,而美國社會動輒發生醫療訴訟的背景下,使志 
                      工們多能遵循規定,細心地避免造成中心的困擾。尤其經由實際參與,更 
                      肯定義診中心存在的價值後,所有的配合都顯示他們對患者的尊重及責任 
                      。 
                       
                       
                       
                      把握時日,為善競爭 
                       
                       
                      負責協調志工與專職醫護人員合作關係的志工大隊長曾慈慧表示:「大夥 
                      兒可說是義不容辭地為善競爭。」 
                       
                      其中有許多夫妻檔、兄弟檔的志工,雖擁有優渥家境或高學歷背景,但從 
                      與病人接觸到清掃廁所,誠懇、專注的態度,常令旁觀者敬佩不已,他們 
                      的發心不但彰顯「工作無貴賤之分」,更影響了患者,也登記成為志工─ 
                      ─墨西哥人喬治即是一例。喬治在就診時發現志工們熱心協助許多不會說 
                      英語的墨裔同胞,感動之餘,決定加入志工行列擔任翻譯工作。 
                       
                      中心主計長陽靜純師姊說:「與其透過娸體宣傳招募志工,不若志工實際 
                      參與服務後,因自然散發內心的喜悅和人性的美善,而吸引他人主動共襄 
                      盛舉來得有效。」 
                       
                       
                       
                      學習圓融的服務觀 
                       
                       
                      從亞裔到外裔病患,從門診到出診,值勤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志工面對不 
                      同求診情狀,往往需具備耐心、愛心來應對。 
                       
                      有些非低收入戶,不符合應診資格的患者,因為信賴中心的醫療品質,會 
                      要求以付費方式換得診療,忽略中心濟助貧病的原則;有的病人則會順手 
                      帶走醫療器械。 
                       
                      「不要判斷病患的意圖,先檢視自己能提供什麼,盡可能地溝通和教育。 
                      」經驗豐富的志工久而久之終能琢磨出「先慈悲,後智慧」的意涵──感 
                      性面對、理性解決所有問題,也因此與病患之間的互動,多可獲致皆大歡 
                      喜的局面。 
                       
                       
                       
                      用智慧,不要用小聰明 
                       
                       
                      櫃台志工是接觸病人的第一線,他們審核應診條件,更須在傾聽患者的訴 
                      求後,判斷出能提供對方的最佳服務方式,責任之重大,令他們不敢掉以 
                      輕心,因為稍一疏忽,付出的代價,或許就是一條生命。 
                       
                      每位患者在進入診療室前,須先行填妥病歷表,概述病史。義診中心啟業 
                      半年後,曾有一位病人誠實地表明他患有愛滋病,當天要掛牙科。「收不 
                      收愛滋病患者呢?治療牙齒時的出血情形會不會造成感染他人的危險呢? 
                      」志工們最後決定將疑問請教牙醫師;牙醫師毫不遲疑地延請患者入內診 
                      治,並要志工放心,因為所有的器械都會按照程序消毒,其他人的安全將 
                      受到最高保障。 
                       
                      「差點耽誤病人解除痛苦的機會。」志工反省道:「用智慧,不要用小聰 
                      明」,這是服務過程中寶貴的一課。 
                       
                       
                       
                      溫言愛語,視病若親 
                       
                       
                      義診中心的醫藥能減輕患者肉體的不適,志工的溫言愛語則是一劑心靈良 
                      方。 
                       
                      「腳踏車先生」住在離中心十八英哩的城鎮上,他曾因中心協助轉診完成 
                      盲腸手術,之後,他成為義診中心的「常客」。偶爾,他的身上會出現一 
                      些擦傷或扭傷,那是他在就診途中騎車跌倒所致;若在午休時間抵達中心 
                      ,他會婉謝志工邀約入內,堅持在外等待。身為低收入戶的「腳踏車先生 
                      」其實可以選擇公立醫院看病,而必須排長長的隊伍候診並非他拒絕前往 
                      的理由,「我就是喜歡你們這裡,我每次來都很開心呀!」 
                       
                      住在活動房屋區的一位老婆婆也是公立醫院的合法病人,但從來不曾有人 
                      告訴她如何運用社會福利資源,直到某日中心赴該區義診,她要求醫師拔 
                      掉她口中僅存的一顆牙:「為了這顆牙,我用餐時不知何吃起,有牙齒比 
                      沒有還痛苦啊!」醫護人員、專職人員和志工細細酌量,最後協助她在公 
                      立醫院訂製一付假牙,老婆婆禁不住落淚:「從沒有人對我這麼關心,如 
                      果能再度擁有咀嚼的感覺,對你們我將有無盡的感激……」 
                       
                       
                       
                      化慈悲為行動力 
                       
                       
                      踏入中心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懸是在牆上書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的匾額,明白昭示義診中心成立的宗旨及遵行的方向。有些接受美式教育 
                      的志工靦靦表示,他們中文程度不好,看不太懂這八個字的意思──對多 
                      數志工而言,或許無法明白「財施」「法施」「無畏施」等等佛學名相, 
                      但就在他們捨心力、捨時間,服務貧苦病患的同時,他們正在引導未來無 
                      以計數的志工們,如何以行動實踐慈悲與愛。 
                       
                      每天,一齣齣感人的故事在義診中心輪替上演,海天雖遙,慈濟志工們終 
                      究克服地域性的因難,讓慈濟種子在不同時空中昂然發芽,這份愛的觸角 
                      已蓄勢待發,在醫病救貧的路上更開枝展葉…… 
                       
                       
                       
                       
                      ◆之二.志工人物篇 
                       
                       
                      濟以慈悲、智慧與尊重 
                       
                      ◎張峰豪 
                       
                       
                      「這是志工榮譽榜,您們右手邊的走道是慈濟文化廊……」美國分會五周 
                      年慶典前一天,來自外州的慈濟人赴慈濟義診中心參觀,當天的志工中隊 
                      長張峰豪如數家珍地向大家做環境介紹。湧入的會眾愈來愈多,說明不時 
                      被中斷,但圍繞峰豪的聽眾也愈來愈多,是他滿臉笑意和對中心詳細的瞭 
                      解吸引了大家吧! 
                       
                      十歲那年,峰豪成為美國小留學生,高中十年級開始參與社區義工活動, 
                      其中包括在醫院協助新移民,前後累積四千多小時的服務記錄。一九九三 
                      年,峰豪大學畢業,任職補習班,學生家長介紹他前來慈濟幫忙。他起初 
                      先是在靜思堂替中文班的青少年加強進大學的實力,直到住家附近成立義 
                      診中心,因為地利之便,他正式投入慈濟志工服務。 
                       
                      峰豪覺得,無論是服務病患或與慈濟人接觸,都是他學習的好機會,而「 
                      尊重」,是除了慈悲以外,面對患者必須具備的重要態度。 
                       
                      「尊重不是用『我們』的標準去體恤他人,而是試著站在對方立場,為他 
                      爭取更好的醫療品質。」峰豪印象深刻地說:「曾經有位衣衫襤褸的流浪 
                      漢上門求診,志工們想到中心內有完整的盥洗設備及善士們捐贈的衣物, 
                      因此建議對方不妨先行梳理,再舒適就診。沒想到原本頻呼胸痛的流浪漢 
                      ,對志工的好意大為反感,認為大家有嫌惡之意,他表明不願意接受治療 
                      了。」 
                       
                      志工們發覺自己竟無心地傷害了流浪漢,他們著急地解釋,並請出醫師表 
                      達替他看診的誠意;此舉卻又令流浪漢認為志工們強迫他就診,竟致氣憤 
                      地奪門而出。 
                       
                      雖然早有服務流浪人士的心理準備,但事出突然,一時間大家也不知何處 
                      理。峰豪表示,當流浪漢轉身離去的剎那,他想到義診中心是為服務眾生 
                      而成立,對方已踏進大門,若是他非但沒有解決生理的病痛,反而遭受心 
                      理的創傷,「那豈不失去服務的意義?」 
                       
                      峰豪於是即刻追出去。兩人一前一後跑過了許多條街道,任憑他百般勸解 
                      ,流浪漢仍不肯回到義診中心。 
                       
                      因為擔憂流浪漢的健康情形,因此,大家就峰豪所瞭解的部分進行調查, 
                      四處尋訪之後,終於與其姑媽取得聯繫。二週後,流浪漢在姑媽陪伴下, 
                      穿戴整齊的再度踏入中心求診,原來他因肋骨斷裂導致胸痛,經中心及時 
                      轉診而得以治癒。 
                       
                      處理執勤時段內的突發狀況,是中隊長的重點職責之,峰豪認為這些應變 
                      經驗有必要傳承:「擔任志工,難免遇到挫折,尤其遭受病人責難時,心 
                      情真是無比沉重,但如能換個角度、站在病人立場去想,或許不難理解對 
                      方的反應;這時不妨反省自己的措辭是不是不太適宜,一切可能都只是誤 
                      會。」 
                       
                      海外慈濟人多由閱讀上人著作或慈濟刊物汲取慈濟精神,中文程度不佳的 
                      峰豪,經常把握機會與師兄姊討論和請教,久而久之,也另有一番收穫, 
                      他已經領略到慈濟的特質與精要:「做的愈多就愈能體會──誠如上人所 
                      說:『做就對了』!」 
                       
                      大學畢業後,峰豪正思索著未來的走向,意外地在這段期間加入志工行列 
                      ,讓他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同時也確立了未來的人生方向 
                      ──他計畫今年再拾課本,攻讀醫學系,並希望將來學成之後,能夠進入 
                      慈濟醫學院服務,結合他所熱愛的教育及醫學工作:「今天在義診中心服 
                      務是茖一個前因,但願未來能收到期望中的結果。」 
                       
                       
                       
                      由「服務他人」到「自我成長」 
                       
                      ◎張邦彥、李掌珠夫婦 
                       
                       
                      張邦彥對於妻子李掌珠以往參加的各項義務支援活動,一律以消極態度回 
                      應,但當妻子擔任慈濟義診中心志工後,他不僅全力支持,連自己也成為 
                      其中一員。 
                       
                      李師姊是在任職處見到她的主管因加入慈濟後轉變極大,而心生好奇,主 
                      動去瞭解慈濟種種。當時,她每週一次前往義診中心執勤,直到返台,在 
                      靜思精舍見到清瘦堅毅的上人,及日日在慈濟醫院奉獻的顏惠美和黃明月 
                      師姊,她深切反省自己所做的實在有限。李師姊記著上人的叮嚀:「儘量 
                      做!」回到僑居地後,便決定辭去工作,「也許少了一筆收入,經濟狀況 
                      會差一點,但能夠因此多一些時間投入志工服務,是絕對值得的。」 
                       
                      看到妻子每每由義診中心返家,總是快樂無比,張師兄頗惑不解,尤其李 
                      師姊在心境方面日趨穩定,這種改變驅動他一探究竟的心,從而也成為志 
                      工隊的一員。張師兄說:「接觸慈濟後,我的脾氣好多了,而且透過服務 
                      他人,體悟人生無常,對於生活中不完美的部分,也更能接受了。」 
                       
                      目前,李師姊每週二、週三在義診中心當班,週六則陪張師兄執勤。志工 
                      服務時數已超過五百個小時的李師姊表示:「剛開始覺得是在幫助別人, 
                      但現在卻發現自己得到最多。」以前聽到貧苦者哀訴病痛,她的直覺是: 
                      「那就去看病呀!」而義診中心在美國成立,每天都有無家可歸者及低收 
                      入戶求診,李師姊才瞭解到在這看來富庶的國家中,負擔不起醫療費用者 
                      仍大有人在,自己觀念改變的同時,也開始珍惜身旁種種,「原來,我是 
                      麼幸福!」 
                       
                       
                       
                      悲心超越宗教籓籬 
                       
                      ◎蔡人天、周昌淑夫婦 
                       
                       
                      慈濟義診中心周年慶典活動中,有一項表揚志工義務服務時數達兩百小時 
                      以上的頒獎典禮,分別信奉天主教與基督教的蔡人天與周昌淑夫婦雙雙接 
                      受獎勵;在眾人的讚歎和祝福中,奉獻的意義更顯殊榮。 
                       
                      蔡師兄的母親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接觸慈濟,經由蔡媽媽的牽引,蔡師兄 
                      夫婦得以熟悉、瞭解慈濟──蔡媽媽經常與子媳們分享上人濟世理念;而 
                      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們「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更為全家人所認同 
                      ,蔡師兄夫婦倆覺得上人創設利益眾生的志業值得追隨,他們不應執著宗 
                      教的差異,因而一同加入慈濟志工行列。 
                       
                      在服務的過程中,夫婦倆不時會遇及華裔患者要求他們放寬或通融應診資 
                      格的審核,或是對方認為義診中心為華人機構,應以照拂自己同胞為重。 
                      但義診中心基於成立宗旨,仍希望能客觀的審核患者資格。 
                       
                      「事實上,我們審核患者資格的標準很彈性。」蔡師兄分析道,若以一家 
                      四口計算,一個月的伙食費約三百美元,而普通工人的月薪約一千五百美 
                      元,扣除百分之三十的稅金及交通工具的開銷,剩下的部分剛好夠生活, 
                      如果生病了,一次診療費至少須一百美元,長期病痛者根本無法負擔。所 
                      以當患者的全年所得稍高於應診標準,義診中心也會衡量狀況,協助他就 
                      診。周師姊也表示,若是患者提不出清楚的文件證明,志工們也會在拜訪 
                      案家深入瞭解後,決定最適當的服務方法。 
                       
                      周師姊曾參與義診中心年刊的編輯,這份刊物從無到有,都凝結了志工的 
                      心血,大家盡量節省一分一毫,並就家中現有的設備完成,在彼此合作中 
                      也學習到對方的長處,和激發更多的團體共識。 
                       
                      九四年初,義診中心志工走上街頭為洛杉磯大地震募款,在一家超市前, 
                      周師姊抱著愛心箱,遠遠地看見一位黑人朋友邊走邊掏錢,他走近師姊身 
                      旁時,投下善款,並告訴同行的多位友人:「這就是慈濟!我曾在他們的 
                      義診中心看過牙齒,我知道他們在做什麼,所以我願意捐獻。」一群人也 
                      紛紛解囊。錢數雖然不多,這份溫情,卻令周師姊難以忘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