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學不必多,行之為上 | 
                   
                  
                     | 
                   
                  
                     | 
                   
                  
                     | 
                   
                  
                    在法句譬喻經述千品中,有一位老比丘原先天性遲鈍,後受佛陀啟發教導 
                      ,只記誦持身口意三戒而得道,佛陀讚揚他雖只懂得一首偈語,卻精理入 
                      神,因此『學不必多,行之為上。』佛陀並以此告誡眾人: 
                       
                      「雖誦千章,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滅惡。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 
                      如一義,聞行可度;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到。」 
                       
                      佛陀在此強調讀書念經不在多,重要的是要把握一些道理,瞭解其真義, 
                      且身體力行實踐才有益。 
                       
                      佛陀此一教示對接觸大量資訊,且依賴書寫與電子媒體知識的現代人而言 
                      ,可能無法深切體會其意義,但對走菩薩道,立志發揚「自利利他」大乘 
                      佛教精神的修行人而言,卻猶如暮鼓晨鐘,提醒他們從文字迷陣中有所警 
                      惕自覺,在實際的言行上下工夫,方能透徹事理,且集中心力智慧,對人 
                      群做出最大的貢獻。 
                       
                      例如,有許多慈濟志工很少念經拜懺,也不以靜坐禪修為修行法門,而是 
                      深入人群救助貧困和遭逢災難變故的人,以物資和精神的關懷,使之得到 
                      溫情的慰藉,此慈善行動是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義的體現,是 
                      向自性求柔軟心與無私心,外發為以勇氣和意志服務暗角眾生的行經演練 
                      。 
                       
                      近來社會災難頻傳,不論是板橋瓦斯氣爆,台中衛爾康西餐廳大火,以至 
                      於美國大峽谷台灣旅客的空難,慈濟人均以高效率的人力動員和敏捷的行 
                      動,對受難者及其家屬及時提供必要的協助,陪伴撫慰傷痛不堪的死者家 
                      屬,給他們猶如親人般的有力依靠。 
                       
                      當然,慈濟並非是惟一從事這些緊急救難工作的團體,許多其他愛心人士 
                      的出現,也讓我們感到振奮,對證嚴上人所揭示的今年三願──淨化人心 
                      ,祥和社會,天下無災──的實現感到更有信心和希望。我們在此是針對 
                      慈濟積累三十年濟貧就難經驗,在今日任何災難事件中迸發的生命大愛予 
                      以肯定,也更加體認佛陀所言「學不必多,行之為上」的深義。 
                       
                      在慈濟世界中,我們不見抽象的佛教教義討論,而是一些言簡意賅的佛教 
                      現代言語,如「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甘願做,歡喜受」, 
                      「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來激勵人心,並凝聚團體的向心力。這些劃 
                      一方面蘊含佛教對世間事物成住壞空,生命無常的警示,以及對人間菩薩 
                      行路慈悲與歡喜情操的加護,另一方面,也是上人及慈濟人從行經中體悟 
                      佛理的智慧結晶。例如,濟貧就難工作讓人體會人生無常,豈非是應理入 
                      機的現代修行方式? 
                       
                      身體力行的道理才能扎實深刻,才能深入人心,願更多有識之士訴諸身體 
                      行動,以千錘百鍊的例行功夫證悟解行並重的修行與解脫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