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能受天磨方鐵漢 | 
                   
                  
                     | 
                   
                  
                    | ◎證嚴上人 | 
                   
                  
                     | 
                   
                  
                    【淨因三要】 
                       
                       
                       
                      修行的原則,一定要以孝為先,奉養父母,並且皈依三寶,守持戒律;而 
                      修行最重要的態度就是「誠」與「信」:「存誠於己,可以教人無欺」, 
                      一個人的人格確實是以誠信而立,我們若能時時心存誠意,不欺不誑、不 
                      卑不亢,則一切舉止動作、行為表現,都將成為教育──身教或言教,啟 
                      發他人內心的誠意。 
                       
                       
                       
                      修行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 
                       
                       
                      佛法修行的法門很多,有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所 
                      接觸的眾生,根機參差不齊,有的人智慧門未啟、有的人智慧很高、有的 
                      人執著很深,所以佛陀要用種種法門循循善誘。然而,不管是小乘法或大 
                      乘法,都不離「誠」與「信」。 
                       
                      佛陀教導我們學法不可偏差,但是有的人偏於打坐參禪,一打坐就想求神 
                      通,欠缺下工夫磨鍊、修持佛法的誠意,這樣很容易產生幻覺幻聽,一不 
                      小心就得禪病。 
                       
                      有的人偏於念佛、偏執於個人了斷生死,以為只要念佛就能往生西方,解 
                      脫今生的業報,這種信念是不正確的,欠缺了淨土法門中「不可以少『善 
                      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認知。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斷生死,必 
                      定要在人間培植大善根、大福德;若只是斷章取義,就不是正確的信念。 
                      佛陀開演千經萬論、無量無數的法門,絕對不離正信、正念,能夠依止正 
                      信、正念,內心自然存誠。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誠」、「信」兩個字是修行之本──信為道源功德母,而誠可以成就一 
                      切事業;所以誠與信對我們很有助益。孔子也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一個人若沒有信用,講話不能讓人採信,則他的為人就不可能被人看 
                      重,他的一生也難能成就。因此做人絕對要言而有信,不可言而不實;做 
                      人一定要誠意,以誠待人,不可欺騙人、隱瞞人。 
                       
                      修行就是要修整自我的心,使之不迷失。「是誠不一,則心莫能保」,連 
                      自己的心都保不住,何況是要得到別人的信用與敬仰!那就更難了。 
                       
                      所以我一再強調,信實、誠正是做人的基礎,做人若無信用,即使說得天 
                      花亂墜,大家還是認為你能說不能做,這樣的人如何發揮所長?因此,修 
                      行必須從「信、實、誠、正」出發。「衣食可去、誠信不可失」,我們可 
                      以寒無衣穿,饑無飯食,但是不能失去誠與信。 
                       
                       
                       
                      衣食可去,誠信不可失 
                       
                       
                      殷商末年的伯夷、叔齊能受後代學者的尊敬,是因為他們有信、有誠,有 
                      清高的意志──當他們認國無道時,連這個國家土地所生長的糧食都不吃 
                      ,寧願流離他國、餓死他鄉,這就是清高之士、信實之人;他們雖然貧困 
                      饑餓而死,但是他們的精神與芳名,永遠留傳後世。 
                       
                      古代的秦始皇富擁天下,但是他不誠、無信、施暴於天下,使民不聊生, 
                      百姓受苦,而受到萬世唾罵,無法取得別人的尊敬。所以說「衣食可去, 
                      誠信不可失」。 
                       
                      有誠有信的人就是「善知識」,像伯夷、叔齊,寧可捨棄衣食,雖然餓死 
                      他鄉,但其精神可以領導後世之人,我們要學習善知識的德行。「唯誠取 
                      信」──唯有一個「誠」字才能取得別人的敬仰信任,因此我們要非常謹 
                      慎,絕對不可失去誠信,否則就有欺人之嫌了。 
                       
                      有句話說:「心莫欺人,反自取自欺」,你若欺騙別人,其實是欺騙自己 
                      啊!你可能騙得了人家一、二次,但當露出馬腳時,則任由你再多的花言 
                      巧語,也沒有一個人會相信你,這等於是欺騙自己的心,所以我們要謹慎 
                      莫欺人。 
                       
                       
                       
                      能受天磨方鐵漢 
                       
                       
                      我曾聽過有人這樣說──「佛法教我誠信,但是我以誠以信待人,別人卻 
                      無法以誠以信對待我,這樣我很快就會被人淘汰,事業無法穩固。現在的 
                      時代必須相互競爭、欺騙、穩瞞,才能建立事業。」 
                       
                      這是絕對不合道理的說法。一項事業的完成,是憑我們以誠信待人,發揮 
                      自己的實力,在困苦中力爭上游,方能獲得圓滿的結果,所謂「能受天磨 
                      方鐵漢」,當所經營的事業無法順利成功時,只要憑著自身的誠正、憑著 
                      毅力,像一條鐵漢一樣,屢挫屢堅,就能東山再起,迸現新機。 
                       
                      寶石美玉從礦石而來,但若沒有經過雕琢,它就不能發光、發亮;同理, 
                      人在世間,必定要接受許多人事的磨鍊、考驗,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堅強的 
                      人。 
                       
                       
                       
                      不遭人忌是庸材 
                       
                       
                      一般凡夫都容易妒賢欺能,能幹的人不能被別人容納,為什麼呢?因為太 
                      自大了!我常常說「成功的第一祕訣要擴大心胸、容納一切眾生;第二要 
                      縮小自我,不可自大。」要能將自己縮小到進入他的眼裡、透進他的心裡 
                      ,讓他見了你不覺礙眼,甚至能從內心接受你、喜歡你。所以,遭到別人 
                      忌妒、欺難時,要好好警惕自己。 
                       
                      然而,「不遭人忌是庸才」,若自己表現得很好,卻遭到別人的毀謗時, 
                      要安心立足,繼續發揮自己的能力、才幹。 
                       
                      「能受天磨方鐵漢」,是要我們磨鍊堅強的意志,面對別人的讚歎或毀謗 
                      ,要如如不動,站穩腳步。「不遭人忌是庸材」是警惕我們要不斷地努力 
                      ,受人忌妒時要安然地接受,受人欺騙時,也要勇敢地繼續做該做的事, 
                      要有寬容的心接受一切。 
                       
                      因此,想不受別人的欺難,充分發揮良能,就是縮小自己,擴大心胸。被 
                      人欺難時不要在意,因為「欺難」是凡夫的習性啊!所以我們要常常自我 
                      警惕,雖然自己很能幹也必須縮小自己,不礙人的眼,不刺人的心,以溫 
                      柔的態度對待人,擴大心胸容納所有的人,盡量做到不受人忌的程度;設 
                      若被人忌,也要歡喜接受,趕快自我檢討,誠心改過。 
                       
                       
                       
                      以佛法洗鍊得心淨、志堅 
                       
                       
                      佛陀平等說法,普施一切眾生,而因為眾生根機不同,接受的心得不同, 
                      所以佛陀必定要苦口婆心地教化再教化。但是不論何種根機的人,都一定 
                      會感受到佛陀的心懷,那就是──「慈悲」。 
                       
                      《法華經》第四卷「法師品」中,佛陀教化我們──普天之下,需要佛法 
                      流傳,佛法由誰流傳呢?法師。何謂「法師」?就是擁有與佛同樣的志向 
                      ,行如來之行,與佛同樣捨俗出家,擔起如來家業的「出家僧眾」。 
                       
                      法師必須能夠將佛陀的教法完全吸收、內化,成為自己的精神、心懷;吸 
                      收佛陀的精神,體驗佛陀心懷,然後再以身作則教化眾生,這樣才堪稱「 
                      法師」。一位法師必定是經過佛法的洗鍊,洗得心清淨,練得志堅強,而 
                      具足外柔內剛的氣息。 
                       
                       
                       
                      心存大慈大悲接引眾生 
                       
                       
                      在「法師品」有言:「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這是一個比喻──將 
                      我們的心比喻成「室」。如古人用「宅心仁厚」來形容很有愛心的人;「 
                      慧根仁宅」則是說一個人既有智慧又有慈悲心。 
                       
                      佛陀將宇宙比喻成一間大厝,這間大厝之內必定要有溫暖的氣氛,所以佛 
                      陀教導弟子:若要引導眾生,首要條件是自己的心必定要先有這分大慈悲 
                      。這也是佛陀明白的教化:在教化別人之前,自己先要以「大慈悲為室」 
                      。 
                       
                      「慈」是指「無緣大慈」,俗話說:「天下慈母心」,媽媽疼愛孩子的心 
                      ,與佛陀愛普天下眾生如己子的心是相同的,所以不同的是,凡夫愛的範 
                      圍很狹窄,只限於愛自己的孩子而已──孩子快樂母親就快樂,孩子成功 
                      母親就覺得光榮;而佛陀則是以慈母一樣的心,去愛普天之下的眾生,視 
                      普天下眾生如己子,普天下的眾生安樂佛陀就安樂,所以稱為「無緣大慈 
                      」。 
                       
                      「悲」是指「同體大悲」,意即佛菩薩對眾生的苦,感同身受。就像一般 
                      世俗現象,社會大眾總是攜家帶眷到動物園去,以欣賞那些關在籠裡的動 
                      物為榮。但對佛陀來說,當佛陀看到動物被囚時,是悲心滿懷啊!因為若 
                      拿人類的生活與動物的生活作比較,看到牠們囚禁籠內不得自由時,何忍 
                      視牠們的苦為我們的樂呢?佛陀與凡夫不同的心境也就在此。眾生的苦就 
                      是佛陀的苦,看到那些畜牲時,佛陀悲憫牠的不得解脫,悲憫牠的愚癡, 
                      無法領悟佛法的境界。也因此佛陀曾明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 
                      們能夠投生人間,就應該趕緊把握時間聽聞佛法。 
                       
                       
                       
                      以「柔和忍辱」為衣 
                       
                       
                      「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是佛陀提醒我們要好好看清天下萬事,啟 
                      發本具的慈悲心,堅定行菩薩道的意志,以便施教眾生。而想要施教眾生 
                      ,必定要先具備一分讓眾生喜於親近的形態。眾生喜歡親近什麼樣的人呢 
                      ?柔和有禮。人之所以稱為「萬物之靈」,在於識「禮、義」知「廉、恥 
                      」,孟子曾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以衣服為例,所有的畜牲都不 
                      必穿衣服,披毛帶角就是牠們的形象;但是人就不一樣了,人必須穿衣蔽 
                      體以遮羞恥。 
                       
                      一般人大都注重服飾穿著,什麼衣服穿起來最美呢?其實,真正的美人不 
                      僅用衣服裝飾,真正美好的人生,也不是靠外在物質經營出來的。普天之 
                      下最美的一件衣服是無形的,那就是以「柔和忍辱」為衣。人人都喜歡柔 
                      和忍辱的人,一位柔和善順的人,即使身穿粗衣粗布,但他從內在散發出 
                      來的修養,會讓人家一看就心生歡喜,被他柔和溫厚的氣質吸引。 
                       
                       
                       
                      運用一切法而不執一法 
                       
                       
                      每個人都想得到真正幸福的生活,而內心能夠真正寧靜才是最幸福的人; 
                      那麼,什麼樣的人心境最寧靜呢?是佛菩薩,是聖賢人,他們的心境最寧 
                      靜;他們不會被惡劣環境所折擾,他們不會受世間的事相而亂了心,他們 
                      永遠有毅力、信心,不管是面臨大風、大浪,不管是道路崎嶇不平,他們 
                      總是安然自在、莊敬自強,這就是最寧靜的聖賢人。 
                       
                      佛菩薩和聖賢們又是用什麼方法才能使心寧靜呢?「諸法空為座」──運 
                      用一切法而不執一法,不執著法就叫做「法空」;他們看得透世間,他們 
                      看得透人生──人生幾何?只不過在呼吸間罷了,還有什麼好計較呢? 
                       
                      重要的是應把握因緣,藉由服務眾生來度化眾生。因此,不但要能施教, 
                      還要能夠身體力行;不但要能夠身體力行,還要能夠無所執著。他們不會 
                      覺得自己比別人高明,也不會分別眾生比自己愚癡,他所做的一切,就是 
                      為一切的眾生而做──說法是為眾生說法,修行是為眾生修行,一切皆歸 
                      功於眾生。 
                       
                       
                       
                      煥發慈悲的真善美人生 
                       
                       
                      古人說:「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由於梅花能夠耐寒,才 
                      能在冬天裡開花;所以,我們必定要像梅花及松柏一般,遇到任何境界, 
                      都要歡喜接受磨鍊。學佛,就是學習鍛鍊自己得以「大慈悲為室」,身為 
                      「柔和忍辱衣」,而成為一位具足仁心仁宅的覺者,如寒冬中的暖流,給 
                      人溫暖。 
                       
                      「諸法空為座」,人生唯有從佛法中才能夠真正徹底瞭解生理、心理、物 
                      理等現象蘊含的道理,也才能瞭解到一切法皆空。 
                       
                      「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希望大家盡量體會、盡量培養自己慈悲的 
                      內涵;當具足慈悲的內涵時,自然就能以柔和忍辱為衣;若能做到這樣, 
                      就是最清淨、最美好的真善美人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