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泰北的一道曙光
有關泰北難民村的報導很多,但真正瞭解泰北難民村困境的人很少,「慈
濟」是深入泰北難民村,遍訪泰北山區,瞭解難胞窘困實況的少數團體之
一。

提起泰北,因地處泰緬邊區,往往會讓人聯想起毒品的大本營「金三角」
,也由於台灣新聞媒體對滿星疊、美斯樂等充滿傳奇的報導,更添社會大
眾對泰北地區的奇異幻想與神秘感覺。

其實,凡是曾經深入泰北山區的人都知道,泰北難民村的苦難,實在超越
了生活在台灣人們的想像。山居生活雖然悠閒,但溫飽堪虞的窘境,令人
心痛與鼻酸。

知道泰北難民村歷史與背景的人都清楚,這批因戰亂而翻過山頭、越過蠻
荒、穿過叢林、涉過溪水,披荊斬棘,顛沛流離,歷經千辛,駐紮在人跡
罕至,峻嶺山谷間的難胞,曾經被譽為「忠貞志士」、「國之義勇」;他
們在中原板蕩之際,獻出了熱誠,耗盡了青春,甚至犧牲了身軀與生命,
只為了做老弱婦孺撤退的後防,也為了台灣的安定繁榮作前衛。

四十多年前,他們曾是英姿風發的勇士與精銳;四十多年後,他們的青春
消磨在山巒疊嶂中,如今已垂垂老矣。當年艱難困苦,現在還是艱難困苦
。當台灣的人們生活在豐衣足食、燈紅酒綠中時,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
還困在山區,和山林博鬥與命運賽跑,他們努力尋找希望,也正期盼新生
的明天。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老邁的難胞對未來已不抱希望,但年輕的第二代要
讓他們有脫困的一天。現在台灣不少人喜歡用「世代交替」來形容這個時
代,如果可以借用這個觀念與名詞的話,泰北難民村不也正處於「世代交
替」的階段嗎?在這個緊要的階段,他們最需要的就是有人能扶他們一把
,助他們一臂之力。

「慈濟」在各方的期許下,把援手伸到了泰北,把關懷帶到了山區,經過
實地詳細評估,「慈濟」擬定了「泰北三年扶困計畫」,預定以三年時間
針對泰北最艱困地區,進行救苦解難的扶困工作。

依「泰北三年扶困計畫」,從今年一月起慈濟承擔了「熱水塘」近一百名
殘疾老兵的一切生活費用,同時,也負起「帕當」老人收容所的安養責任
。基於先「安居」才能「樂業」的認知與理念,慈濟更積極針對窮困難民
村進行整村重建與改造,「回賀」與「滿嘎拉」兩村,經「慈濟」的精心
規畫與興建,改造工程將於五月底大功告成,這對兩村的村民來說,與其
說是生活環境的大幅改善,不如說是迎接美麗明天的嶄新希望。

現代人最缺乏的是「關懷情」與「感恩心」,今天我們能生活得安然自在
,應該要感恩天、感恩地、感恩父母與兄弟,感恩你、感恩他,感恩社會
大眾付出的一切。

有感恩心,還要有關懷情,要關懷天、關懷地、關懷父母與兄弟,關懷你
、關懷他,關懷苦難蒼生如一家。有了這種關懷情與感恩心,我們對困居
泰北難胞的撫慰,才會無怨無尤;對天下苦難蒼生的付出,才會勇於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