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重生的喜悅 | 
                   
                  
                     | 
                   
                  
                    | ◎石蓮 | 
                   
                  
                     | 
                   
                  
                    「我曾瀕臨死亡。」當我提筆寫下這篇紀念性文章時, 
                      我心中真的是如此想。 
                      在一段漫長的低潮期之後,由於種種因緣契合, 
                      使自己在服役的後半段,得以像「浴火鳳凰」般地重生; 
                      重生後的自己不僅走出生命中的幽谷,心中常存知足與感恩, 
                      更脫胎換骨似地過得比從前要積極、主動、具創造性, 
                      也因而擁有生命中的許多喜悅。 
                       
                       
                       
                      從小,我對生命與宗教便充滿著好奇;青少年時期,父母又相繼去世,在 
                      提早接觸社會的情形下,我顯得有些早熟。 
                       
                       
                       
                      發願助人 
                       
                       
                      也許是移情作用,也許是受了史懷哲博士生平事誼的影響,高中時期,我 
                      便立下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他人的快樂之上」的心願──因為我不 
                      願自己曾遭遇的苦難,同樣發生在他人身上。 
                       
                      進入大學後,由於朋友的推薦,我接觸了佛學,深為「六祖壇經」、「流 
                      浪者之歌」中的佛理所感動;因而在大學時代,我是一個積極、充滿幹勁 
                      又喜歡與人為善的工作狂。在予人一種時常說教的刻板印象下,我成了同 
                      學口中的「神父」,而自己也樂此不疲。 
                       
                      因此,雖說有時自己會對周遭人們過多的求助感到有些不耐,但總體來說 
                      ,我過得還算充實、自在。尤其在畢業前夕,我甚至有種「即使現在自己 
                      將離開人間,也不會感到遺憾」的滿足感,也因而許下了「在服役期間, 
                      定要竭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士官兵弟兄」的心願。 
                       
                       
                       
                      心隨境轉 
                       
                       
                      帶著滿懷的信心,摻雜著對未來一無所知所產生的不安,我到了金門。由 
                      於自己性格中的「優柔寡斷」、「委曲求全」與軍隊「講求效率」、「注 
                      重實際」的特性背道而馳,加上軍中制度的不盡人意,國人服役的觀念、 
                      心態有所偏差,及軍人素質良莠不齊……等因素,使得自己的心願不僅無 
                      法實現,在長期不能適應軍隊生活特性,與得不到適當休息的情況下,我 
                      成了部隊中的問題人物。 
                       
                      身為值星排長,對於上級所交付的任務,本應要求士官兵全力配合執行, 
                      但因自己個性較溫和,不敢要求士官兵盡其職責,因而造成任務無法推展 
                      、貫徹。漸漸地,我成了上級與下屬之間的夾心餅,飽受兩方面的指責與 
                      咆哮;我開始怕事,擔心受處分,擔心事情會鬧大,士官兵會與自己作對 
                      ,甚至對己不利……於是,我常獨自一人扛下了許多士官兵的過失,而飽 
                      受長官的指責。 
                       
                      在「畏苦怕難」的心理因素作崇下,我開始逃避問題。每天不是巴望自己 
                      能趕快退伍,就是希望能調到較輕鬆的單位。此外,便是從早到晚精神緊 
                      繃與睡眠不足,每天只期待晚上就寢時刻的到來,因為只有半夜是自己身 
                      心惟一能夠得到安歇的時候! 
                       
                      由於身心俱疲,因此常常是衣服、鞋子也不脫便往床上一躺,當然更別提 
                      有沒有洗澡了;而即使雙手已被蚊子叮得像紅豆冰,我仍懶得花幾分鐘去 
                      掛蚊帳,因為我必須珍惜能睡眠的分分秒秒。在自顧不暇的情況下,更別 
                      提關懷士官兵的生活,替他們的立場與福利著想了,原本充滿自信的心, 
                      已被境所轉。 
                       
                      連長原本積極地輔導我,但最後也失去耐性,時常在大庭廣眾下對我破口 
                      大罵,而自己卻有口難言;士官兵更是瞧不起我──公開辱罵我者有之, 
                      私下痛罵我者更甚。在那五、六個月裡,輕生的念頭曾數度在我腦中閃過 
                      ,不過,我不敢也沒勇氣多想。 
                       
                       
                       
                      以心轉境 
                       
                       
                      好不容易終於捱到返台休假,本想回家定要請家人找關係幫我調離原單位 
                      。然而,當我回家時,發現大姊不僅要處理我們全家,及她自己家庭的繁 
                      瑣事務,還要一面照顧三個稚齡的小孩,一面為其前途、理想而準備考試 
                      ,壓力雖然沈重,卻仍樂觀地面對生活。見此情景,不禁讓我感到十分汗 
                      顏、無地自容;剎時,從小便有的好勝性格,使自己心中再度燃起對困境 
                      奮戰到底的鬥志。 
                       
                      回到金門後,因為明瞭自己已不可能離開原來的環境,在沒有退路的情形 
                      下,我只有坦然地接受,面對現實。 
                       
                      由於自己的心態有所轉變,「以心轉境」的結果使我整個人慢慢開始有了 
                      變化。首先,我提振起精神,不再逃避問題,因為逃避問題最後總是讓自 
                      己付出更慘痛的代價,活得更痛苦;既然不管我歡喜與否,都得面對如此 
                      的環境,於是,我選擇了「逆來順受」,並在睡前儘量將事情做完;漸漸 
                      地有弟兄開始願意認同我……。 
                       
                      後來由於連上弟兄太少,而由我擔任採買兼晚上值星。那陣子與場商販及 
                      伙房士官兵的相處令己獲益良多,他們的坦率、熱誠與苦中作樂,令我起 
                      「見賢思齊」之心,每日的壓力與勞累遂逐漸化為歡笑。 
                       
                       
                       
                      逆境增上 
                       
                       
                      後來,有幸到其他單位受訓三週,使自己得到喘息的機會。由於受訓的生 
                      活作息十分規律,因而能有時間看些自己想看的書,認真地思考一些切身 
                      的問題。 
                       
                      首先,我明白了對於某些弟兄,我不該因貪生怕死、擔心士官兵會對自己 
                      不利,而不敢要求他們盡其應盡的義務,我應該要「外顯怒相,內存慈悲 
                      」;而皮爾博士所著的「人生的光明面」一書中的勵志故事,則增強了我 
                      面對困境的勇氣。於是,我發現自己正快速地恢復正常。 
                       
                      目前,我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個小時便已足夠,昔日視為畏途的五千公尺 
                      長跑,反倒成了每日不可或缺的例行公事。每天也不知道為何自己如此快 
                      樂,好似全世界都是那麼的美好,生活中的芝麻小事,皆能成為一種樂趣 
                      。 
                       
                      環境雖未變,但自己心中卻充滿了喜悅,同時,也有能力去關懷弟兄,為 
                      其解決問題。 
                       
                      我開始認同、肯定軍中的許多磨鍊,不但不再畏苦怕難,甚至以欣喜的心 
                      情,來接受一切逆境挑戰;更何況軍中的許多磨鍊真的能夠「增益其所不 
                      能」,使我們較服役前更成熟、健壯,因此,這樣的吃苦其實是一種福分 
                      ,一種享受,如同佛家所說的:「逆境乃是一種增上緣」。 
                       
                       
                       
                      用心「活」 
                       
                       
                      曾思考過為何自己會有如此巨大的轉變?原來,我把自己當成已死過一次 
                      。於是,生命本身便是一種至高的喜悅;我那不自主的喜悅乃根源於我還 
                      活在這個世上。正因如此,使得自己對於目前所面臨的一切困難與逆境, 
                      皆能欣然接受,甚至甘之如飴;因為,活著,一切便都還有希望。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爾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現在的我相信真理與良知,他們是我心靈的依歸,行事的指南,我常 
                      覺得他們就好像如影隨形的經師一般,隨時指導我該如何行事,使我能將 
                      一些好的言行變成屬於自己的習慣,使得自己更有能力來面對下一次人生 
                      中更大的逆境與挑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