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爺爺的心願 |
|
◎謝莉娟 |
|
對於八十七歲的凌竟成老爺爺來說,
生命裡的新契機,讓他重拾生活的意義與希望,
做一個對社會具有貢獻價值的人
清晨三點鐘,對於晝伏的人來說,是活動的高潮。
清晨三點鐘,對於忙碌慣的都市人來說,亦正是好夢正酣的時刻。
但,對於廣慈博愛院的凌竟成老菩薩來說,清晨三點鐘,是一天生活的開
始。
八十七歲的凌老菩薩,自七年前藉由打水的工作,將看似枯燥的生活,安
排得另有一番生氣──每天打掃院子、燒四大鍋爐的水、為十多位行動不
便的院內老人加滿熱水瓶,而他每餐只以清淡的地瓜稀飯果腹,培養淡泊
心志……
這一切,只為一個心願──希望能將勞動、勤儉所餘,幫助證嚴上人多救
一個貧苦的人。
從軍旅生涯到安養老人
凌竟成老爺爺,祖藉廣西──一個偏僻的農村鄉下。六十幾年前,有一天
,父親把當時才十幾歲大的小毛頭叫到跟前,告訴他:「我們家境本就窮
苦,現在日本人又打過來,實在無能為力供你唸書,你留在家鄉將來也不
能出人頭地,你自個兒決定要留在這兒或從軍報國……」
短短幾句話,他聽了後點點頭。在那個苦難、動盪的時代,十幾歲的少年
就已經大到必須負起對家鄉、國土的責任;從此他告別了父母、家人,走
向他生命的另一個旅途;雖然年紀輕,卻顯得莊重而堅毅。
一切彷如只是昨日的記憶,怎知一晃眼,人生歲月已近黃昏;本以為此生
將平淡地安養於廣慈博愛院,他從來沒想過,在耄耋之年,竟會和慈濟、
證嚴上人結下不解之緣。
要爺爺追述四十多年的軍旅生涯及如何來到廣慈安養院的往事時,他笑得
有些害羞:「都記不太清楚了。」(也許他從沒想到會有人問他這些吧!
)但是他清楚地知道,來廣慈博愛院,已經註定了另一個緣起──他要一
輩子走慈濟菩薩道。
民國三十九年凌老爺爺自海南島來台後,隨著軍隊南北移防,一成不變地
做著伙房中打理數百人伙食的工作。對於無家累、隻身在台的他來說,生
活除了永無止盡的工作之外,「賭錢」似乎成了紓解壓力與鄉愁的方法,
於是他也開始隨同僚賭起錢來。
退伍之後,曾替人燒過飯,也當過小販……什麼工作都試過、嘗過。民國
六十年,無親無故,孑然一身的凌老爺爺,身無分文地來到廣慈,「是個
被政府照顧的人,沒什麼錢。」爺爺如此說。
為行動不便的院友「打水」
住在偌大的廣慈博愛院,為消磨時間,清晨他會到對面的小山坡走走、逛
逛;偶爾也會玩牌、賭賭錢。
原本以為,這一輩子的生活,就要如常軌般無奈地走下去時,沒想到卻遇
上了生命的重大轉捩點──一份打水的工作,和無意間翻閱到的慈濟月刊
。
「這份打水的工作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住在同一棟一樓的廣東『老大姊
』(不論年齡大小,爺爺都喊這兒的老奶奶一聲老大姊,這是尊重她們的
閱歷)年紀大了行動不便,請我每天幫她到鍋爐房裝熱開水。我想自己身
子骨還挺硬朗的,便答應幫著她做了。一個月下來,老大姊的差事我從沒
遲過,大姊除感謝我的幫忙外,說什麼也要給我點錢,在盛情難卻的情況
下只好收下。沒想到勤快、守時的口碑就這麼被傳開來,後來一些行動不
便的老大哥、老大姊也請我幫忙,他們意思意思的給我一個月幾百塊或幾
十塊的打水錢,隨大家歡喜,我也做得也樂!」
這份「歡喜財」,凌爺爺從不捨得用,總一點一滴地攢存起來。
捨「歡喜財」得歡喜
民國八十年,有一天他在中正堂聯誼中心的書架子上,看到一本《慈濟月
刊》,知道花蓮有一所大醫院可以救人;知道有個師父連偏僻的地方、苦
難的國家都去救助,心裡很受感動,因為他覺得現在社會像這位師父這麼
好、這麼有愛心、立下大宏願的人並不多。
「想想自己存了一些錢,可是有這些錢沒用,要能發揮它的功效、要能助
人才有意義呀!」當下凌老爺爺便記下慈濟台北分會的電話號碼與地址。
由於老爺爺腳上的腫瘤已不太能走長遠的路,隔日,他商請同寢室的朋友
跑一趟台北分會,幫他詢問慈濟的事與參與布施的方式。後來便將攢存的
「歡喜財」捐給「慈濟師父」救人。
「跟隨師父做善事,不能只顧自己」
「跟隨師父做善事,不能只顧自己!」老爺爺在這樣的信念下,戒去過往
以打打小牌消磨時間的生活方式,盡己所能做好事,儘量布施以護持上人
救護苦難眾生。他一如往常,凌晨三點鐘即起,不同的是,如今他有更堅
定的目標──為了上人要救助貧苦人家,他必須更認真。
凌晨,放水的時間約莫半個鐘頭,之後的「晨間運動」就是打掃庭院、清
水溝、倒夜壺,只要可以幫上忙,他就做。「出點力就能省去服務人員整
理環境的心力與時間!」談及他獨創的「晨間運動」,凌老爺爺喜孜孜的
神情,令人肅然起敬。
除省下打水的錢捐給上人救濟貧苦外,老爺爺也將省吃儉用的伙食費布施
出來。三餐以地瓜稀飯果腹,外加一點曬乾的小饅頭和著稀飯煮就成典型
的「凌爺爺稀飯」。問爺爺這樣怎能吃出健康,他老人家卻自在地說:「
吃得清淡些,讓身體有足夠的體力做事就好了,別花太多心思在吃的上面
!」
每個月定期幾千塊的存款,為恐錢數多、體積過於龐大,在達一定數目後
,老爺爺便把它換成美金,安安妥妥、細心地包紮在小布包中,每一分錢
都代表著凌老爺爺對貧病眾生的悲憫和對上人德行的景仰。
今年三月上人行腳至台北分會,凌老爺爺在譚台莉師姊的陪同下,第二次
前來看他敬仰的證嚴法師。
照去年第一次見上人的經驗,老爺爺本打算遠遠地聽上人說話就好,怎知
在樓梯間與師父不期而遇。不同於一般人一見上人即頂禮或訴說著生活的
難題,老爺爺不疾不徐地撩起衣,從褲頭取下一腰帶,從中拿出一把台幣
四萬元的紙鈔,又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只用錫箔紙包成四四方方,如豆腐干
的四千元美元,交給師父去救人。
「為什麼要捐錢給我?」「為什麼要賺這種辛苦錢?」面對上人一句句關
心的詢問,老爺爺中氣十足地答到:「我要幫你去救苦難的人!」
上人每每想到老人家為護持慈濟而工作得那麼辛苦,內心是極不忍的:「
如果我不好好努力,怎對得起他老人家?」
「上人,頂呱呱的人物喲!」
問及凌爺爺對慈濟和上人的感受,老菩薩一打開話匣子,就一股腦兒地讚
歎上人與慈濟人,更對慈濟世界的事蹟如數家珍,完全讓人插不上話。他
總愛說:「師父是阿彌陀佛轉世,不管是國內或國外,只要有窮苦的人家
,他都會想辦法去救,而且還蓋醫院照護病人……師父是頂呱呱的人物喲
!」
爺爺甚至扳起手指頭,一一細數慈濟到大陸、外蒙古、尼泊爾、盧安達賑
災的情事,和去年中南部颱風,慈濟人去受災的縣市發糧建屋解危;「在
慈濟醫院裡也要一一落實『誠正信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原則
……。」凌老爺爺與有榮焉的神情,讓人確信他是百分之百的「慈濟人」
。
「為弓救苦難的人,有一塊錢就給師父!」
愈是細體凌老爺爺那分大捨的心念,心裡就愈不捨,八十七歲的老人家,
難道就不為自己留點本?凌爺爺顯得輕安自在地表示,現在社會很亂,人
心都變了,上人努力帶領大家同心為社會找回愛的清流,亟須更多的力量
共同來推動,他只不過是其中一股小小的力量。
「為了師父要救苦難的人,所以我要更努力去做!」「我跟著師父走,有
一塊錢就給師父!」凌老爺爺堅定地說。
看著他堅毅的表情,思緒澎湃不已,多少人迷迷糊糊來趟人間,枉走一遭
;但對於年過八十的凌老爺爺,生命裡的新契機,卻讓他重拾生活的意義
與希望,做一個他所希望──具有貢獻價值的人。
從軍旅生涯過度到廣慈打小牌消磨時間的常態,再轉換為勞動、奉獻的常
軌中,這次凌老爺爺是投注全副心思去體受社會人心的脈動,用心去感動
真情摯性的人情,真正去關心悲苦暗角,並試著去過個自在無掛礙的人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