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三皈五戒是學佛根基 | 
                   
                  
                     | 
                   
                  
                    | ◎主講/證嚴上人 | 
                   
                  
                     | 
                   
                  
                    學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唯有如此,才 
                      能成就無上佛果。 
                       
                      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就是「覺道」,覺悟人間的苦難,發心求取正 
                      覺成就佛道,以普度眾生離苦得樂。然而發了「菩提心」之後,想要到達 
                      成佛的目標,一定要修「菩薩行」──精勤持淨戒,慈悲度眾生;這是成 
                      就佛果唯一的途徑。 
                       
                       
                       
                      珍惜得以聽聞佛法的福分 
                       
                       
                      世間的苦難災厄,真是訴說不盡啊!透過傳播媒體,我們可以知道──有 
                      的國家年戰亂,人命不如草芥;有的國家旱潦連年,饑饉困頓;或是突遭 
                      災變,人民生命、財產毀於片刻之間。相較之下,臺灣地區真可說是風調 
                      雨順、豐衣足食。 
                       
                      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知福、惜福──珍惜生於富足國度並得以聽聞佛法的福 
                      分,趕緊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直往成佛的目標邁進,使過去所種的福因 
                      開花結果,綿延不盡。 
                       
                      人生多苦,眾生皆受業力牽引,迷茫流轉。我們既發菩提心,就要及時依 
                      佛陀的教理了徹人生的道路,拋開慾念、貪愛、瞋恨、疑惑、愚癡等等使 
                      覺性迷亂的因素,力行菩薩道,堪忍世間的苦難及折磨,為眾生付出,藉 
                      人與事的磨鍊來洗鍊心地。 
                       
                      修菩薩行,須先「皈依三寶」──佛、法、僧;次持「五戒」──不殺生 
                      、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漸修「十種善法」──身三善法、 
                      口四善法、意三善法;圓滿「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 
                      生戒。首先來談談皈依三寶與持守五戒的意義。 
                       
                       
                       
                      一心皈依佛、法、僧 
                       
                       
                      要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必須精勤持戒,而持戒之前須先皈依三寶──皈 
                      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的「皈」字是兩個字組合而成,一字是反,一字是白。「反」是「返 
                      」的古字,兩者意義相通;「白」代表清淨、光明、善良。「依」是依靠 
                      的意思。所以「皈依」就是捨棄過去不正確的觀念和不正當的行為,一心 
                      依靠佛、法、僧,誠懇勤勉地修習善法,回歸人人本具的清淨佛性。 
                       
                      為什麼每位佛弟子都應該皈依佛、法、僧呢?因為──我們的教主釋迦牟 
                      尼佛,是了徹宇宙究竟真理的大覺者,他所宣說的教法,能作為我們身心 
                      的依靠;我們只要依照佛陀的教導來修鍊心性,遵循佛陀所定的規戒,就 
                      能啟發本具的佛性,具足大慈悲與大智慧。所以,佛陀是我們身心所皈依 
                      的人。 
                       
                      雖然佛陀已經離開人間兩千多年,但是他所宣示的教法仍然留傳於人間; 
                      只要我們衷心信受,就等於佛陀親自教導我們。這就是皈依法。 
                       
                      佛陀的教法精深,一般在家學佛者為了生活忙忙碌碌,無法全心全意修學 
                      佛法,所以必須依靠專門研究佛陀教理,而且過著嚴格修行生活的僧伽來 
                      引導;更何況僧伽是佛陀法脈承續者,擔負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使命, 
                      所以應該要皈依僧。 
                       
                      能受三皈依,才是真正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正信佛弟子;之後,必須進 
                      而持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也就是儒家 
                      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每位學佛者應守的規戒,也是 
                      做人最根的原則。 
                       
                       
                       
                      持戒不殺,不求仁而仁者 
                       
                       
                      「不殺生」即是「仁」。人皆怕死,難道其他的生靈不怕死?人知道痛苦 
                      、害怕痛苦,難道其他生靈不知痛、不怕痛?孟子曾說:「見其生不忍見 
                      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不忍見眾生承受驚憂、恐怖、懼怕之苦及椎 
                      心刺骨之痛,就是「惻隱之心」,也就是「仁心」。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時 
                      刻留心護惜生靈,就是仁者,不需求仁而得仁。 
                       
                      佛陀的弟子曾問佛陀:「為什麼天下會有戰爭呢?什麼時候才能刀兵息止 
                      ?天下何時得太平呢?」佛陀回答:「你們若想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天下太 
                      平,去聽聽屠門夜半之聲吧!屠門不再傳出淒厲的哀嚎聲時,刀兵之劫才 
                      能平息啊!」 
                       
                      殺生實在是非常殘酷的事,不論牛羊雞鴨或是魚蝦螃蟹,被人捕捉綑綁即 
                      將宰殺時,牠們知道將受刀割火烹之苦,心中的那種恐懼,真是難以言喻 
                      啊!而利刃割身之際,更是痛極苦極!人類為滿足口腹之慾,以殘酷不仁 
                      的手段殘害眾生生命,使眾生血流成江河;牠們與人類一樣有靈性,既被 
                      殺,必含怨,有怨必報,果報成熟即化為刀兵之劫,使人類自相殘殺。所 
                      以,天下的戰亂災厄怎能平息啊! 
                       
                      吃肉的人一多,殺生就多了,我們是智慧者、有心人,應該具有慈悲的心 
                      念,所以最好盡量少吃肉,現代人即使不吃肉類,仍有很多營養可口的食 
                      品可供食用;更何況眾生輪迴六道,說不定餐桌上的豬、雞、鴨,就是我 
                      們過去生中的父母眷屬,我們何忍為了口腹之慾而大食其肉呢? 
                       
                       
                       
                      持戒不盜,不忻義而義敷 
                       
                       
                      「不偷盜」即是「義」,如果能守好不偷盜戒,則不需刻意追,求義理自 
                      然表現在言行舉止中。 
                       
                      學弗的人應該看淡物質享受,專心修習佛法,平日生活能夠吃得飽、穿得 
                      暖、進得安穩就可以了,有什麼可貪求的呢?何必為了名聞利養去做不義 
                      之事?學佛者若能調伏欲念,簡樸度日,並進而喜捨布施,利益人群,不 
                      需要刻意追求,即能將義理廣泛地流布弘揚。 
                       
                       
                       
                      不淫者,不忻禮而禮立 
                       
                       
                      儒家五常中的「禮」即是佛教五戒中的「不邪淫」,也就是男女之間的禮 
                      節。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須守清淨不淫戒;在家學佛的男、女居士,則 
                      應遵守一夫一妻制,丈夫忠於妻子,妻子恪守婦道,彼此負責任,並且共 
                      同負教養子女的責任。 
                       
                      如今社會上男女之禮衰微,造成很多社會問題。報紙上曾經登載,一個年 
                      僅九歲的孩童,原本跟隨父親在台東生活,後來自己流浪到花蓮,結交了 
                      一些不良少年,學會偷盜,一日被警察抓到,詢問之後,才知他流浪來花 
                      蓮是為了尋找母親──他的母親原是有夫之婦且育有子女,後來與他的父 
                      親發生不正當的感情,同居而生下他後,將他丟給父親撫養,自己回花蓮 
                      與丈夫及孩子一起生活。 
                       
                      像這樣的例子在社會中真是時有所聞啊!這就是廢棄了男女之禮,才會造 
                      成家庭及社會問題。若學佛之人個個守好不邪淫戒,而社會大眾也重視男 
                      女之禮,則我們的社會就能禮立義揚,清淨祥和。 
                       
                       
                       
                      不妄語者,不慕信而信揚 
                       
                       
                      一般人說話常常不負責任,不考慮後果;我們必須了解,一個人在世間, 
                      必定要言而有信,守好口德,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敬仰與愛護。所以只 
                      要守好「不妄語戒」──不妄言、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就能自然而 
                      然建立起誠信的品格與名譽,受人信任與尊敬。 
                       
                      不妄言是不說虛假、欺騙的話,也就是「能說能行,言出必行。」不惡口 
                      是以仁厚之心出和雅溫柔之語,使人內心喜悅而真誠地信服。綺語是好聽 
                      卻不誠懇的話,就是所謂的「巧言令色」;論語學而篇中有言:「巧言令 
                      色,鮮矣仁!」論語衛靈公篇也提到:「巧言亂德」,可見說動聽卻不誠 
                      懇、不切實際的話,會喪失操守、惑亂人心。兩舌則是曲解事實、搬弄是 
                      非,將原本單純的事變得複雜,不但傷害別人的人或使別人起衝突,更會 
                      造成人心不安,破壞團體和諧的氣氛;所以希望諸位莫有「兩舌」的行為 
                      ,並進而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來圓融人事。 
                       
                      開口動舌,無不是因,無不是業;學佛若想得正果,對於「因」的造作必 
                      須非常謹慎!所以對人說話要審慎思量,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不可得 
                      意忘形隨便亂說。 
                       
                      「不妄語者,不慕信而信揚」,一個人若慎於言語,對自己也對別人負責 
                      ,則不必去追求信,信的德行自然能弘揚起來。 
                       
                       
                       
                      不飲酒者,不行智而智明 
                       
                       
                      眾生皆有佛性,原本具足無量的清淨智慧,可是為什麼大多數眾生都是昏 
                      昧無明的呢?原因在於迷亂了心性,使智慧之光被層層心垢掩蓋,以致隱 
                      晦不顯。 
                       
                      什麼最最容易亂了人的本性呢?就是酒。心性一亂,智慧就迷了,所以要 
                      開顯明睿的智慧,首先必須守不飲酒戒,保持本性的清明。 
                       
                      或許有人會說:「我根本不喝酒,為什麼智慧仍然很淺薄?」對!今生今 
                      世是沒有喝酒,但是可能在過去生中有這種習氣,使今生不能有真正清朗 
                      的心性。過去生中既然有這種習氣,此生一定要好好守持戒律,絕對不可 
                      飲酒亂性;如此一來,智慧自然能慢慢地開顯、明朗。 
                       
                       
                       
                      如斯修因,不期果而果證 
                       
                       
                      以上是五戒,也就是五常、五德──仁德、義德、禮德、智德、信德。要 
                      得五德,必須先持五戒;戒是因,德是果,只要好好修因,自然能證果。 
                       
                      可是修因不是一開始便能得果,我們應以農夫耕種的精神,專心一意地用 
                      心修持五戒,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更不能存著還沒種因就想結果的心理 
                      。只要我們時時刻刻將全部精神放在眼前應該做的事情上,不執著過去, 
                      不妄想未來,自然身心輕安,將來必有所得──獲得真誠而深厚的品德涵 
                      養。 
                       
                       
                       
                      律己防非,嚴護戒根 
                       
                       
                      我們如果精進修行,切實守去五戒,不但可以自律,還可以助國弘揚禮義 
                      文化。 
                       
                      社會是由眾多個體組成的,想要社會和睦安定,一定要人人從本身開始做 
                      起。一個人若是亂了行為,一家就亂了;家家若是亂了,社會也就亂了。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不能輕視自己,只要自己守好規矩,就能幫助社會國家 
                      弘揚禮義。 
                       
                      整個佛教的前途與我們每個佛教徒息息相關,身為佛弟子,必定要善加注 
                      重自己的身、口、意業,若不好好保持自己的氣質、品德,使人心生嫌惡 
                      ,這對佛教的損害有多大啊!我們若能自我修持,端正行為,待人接物謹 
                      慎誠懇,則周圍的人就會受到我們感化,也走往善的方向;若每位佛弟子 
                      都能如此自我要求,還怕我們的社會不能清淨祥和嗎? 
                       
                      你們想想,這是不是真正美好的目標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嚴持戒律、嚴護 
                      戒根,不可以小善就不願做,小善積多了也是大善;也不要以為小惡無所 
                      謂,懺悔就沒事了,大家要知道,悔而不改,一犯再犯,罪業永遠無法消 
                      除,而且「墜露成河」──小惡積多了就成大惡啊! 
                       
                      總而言之,只要種因,不怕得不到果;只要守好五戒,不怕不能完成五德 
                      。請諸位不要輕視五戒,五戒若具足,刖萬善和融,與佛的淨土沒有差別 
                      。請諸位務必多用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