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新銀髮族 
                      碧瑤山莊一對環保菩薩 | 
                   
                  
                     | 
                   
                  
                    | ◎陳玉芳 | 
                   
                  
                     | 
                   
                  
                    從事資源回收工作,在垃圾堆裡拾寶, 
                      讓盧老菩薩夫婦開展了生命中另一段高潮, 
                      也為平淡的生活,平添無數樂趣與收穫; 
                      老年的生活,不再是刻板與孤寂。 
                       
                       
                       
                      當歲月在臉上漸漸刻下痕跡,當年少輕狂的日子漸行漸遠,當自己已老邁 
                      得只能冷眼看世事時,生活中還會期待些什麼? 
                       
                      是含貽弄孫、坐享清福過日,或積極追尋第二春?是樂觀地到銀髮族俱樂 
                      部交友閒談,亦或步入安養院渡此餘生? 
                       
                      在台北近郊的泰山鄉,有對老夫婦以資源回收的工作,開展了另一段生命 
                      高潮,在垃圾堆裡拾寶,為平淡生活平添無數樂趣與收穫。 
                       
                       
                       
                      敢是……子孫不孝? 
                       
                       
                      「一開始,想撿又不敢撿,來回好幾遍才蹲下,去撿那個路邊的鋁鑵。」 
                       
                      「常常有人問我:『歐巴桑,恁子是不是不孝,才讓你出來撿破爛?』」 
                       
                      久久前,即曾聽聞有對阿公阿嬤籍的老菩薩,在從事資源回收工作。也常 
                      聽年輕一代的環保志工讚揚老菩薩是他們的典範──他們是今年已屆七十 
                      三歲與六十八歲的盧金發、盧胡玉老夫婦。 
                       
                      最初的起源在於下泰山巖的碧瑤山莊,有位余太太與楊太太,由於身為慈 
                      濟委員,在證嚴上人呼籲資源回收的理念下,在社區中發動報紙、廢紙回 
                      收行動,一方面解決居家廢紙屯積的問題,另一方面將變賣所得,捐贈慈 
                      濟。在如此善意的呼引下,這對盧老夫婦也熱心加入回收行列。「覺得好 
                      玩嘛,就跟著做。」盧老先生如此說,時值民國八十年底。 
                       
                      雖然,原本的回收工作僅限於紙類,但兩老卻開始撿拾散落邊的鋁鑵、鐵 
                      鑵,及紙箱、厚紙板。原本的範圍也只限於社區周邊,及附近一所高中, 
                      後來,夫婦倆愈做愈有趣,愈走愈遠,甚至到數公里外的衛生所,範圍愈 
                      大,回收量也愈大。 
                       
                      這一對老邁夫妻沿路走,哈腰撿拾那一個個或鏽蝕或扭曲的瓶瓶罐罐,難 
                      免惹人注目。路人常投以好奇眼光,較熱心者則趨前詢問:是遭孩子棄養 
                      ,是否需要幫助?盧老只得無奈回笑:「嘸拉,阮子真有孝(孝順),我 
                      是做義工啦!」 
                       
                       
                       
                      一部機車來回運載 
                       
                       
                      泰山、五股地區多工廠,兩老即由路邊的零碎撿拾,走入一間間工廠倉庫 
                      ,回收一堆堆本欲流入垃圾堆中的紙箱。收集包裝商品的紙箱。逐一打開 
                      、折疊整齊,並以繩索綑綁牢固,盧老就以一輛輕薄的鈴木機車,來來去 
                      去地載回碧瑤山莊,暫放於廢紙回收集中地──土地公廟旁空地。曾有過 
                      最高紀錄是來回六趟;一個月的紙類回收,可賣得十餘萬元。 
                       
                      曾經在一家負責包裝進口桌椅的工廠回收大量的紙箱,為避免碰遇出貨潮 
                      ,兩老常是清晨五點多即出門,直忙到黃昏日落,暮色已降,才得以歸家 
                      休憩。有天,兩老如往常般在清晨濃霧中來到,卻驚見倉庫上頭黑煙瀰漫 
                      ,且傳出火焦味,兩老趕緊向在旁觀看的鄰人請求報警,因而避免掉一場 
                      財物付之一炬的不幸。盧奶奶心存餘悸地說:「真箇嚇一跳,當時心中直 
                      唸『阿彌陀佛』,祈求菩薩保佑,火勢千萬不燒到裡面!」那天的回收成 
                      績仍然可觀。 
                       
                      附近的泰山高中,是兩老眼中的「大宗客戶」,尤其在炎夏裡,校園內的 
                      寶特瓶、飲料罐,一日回收量高達數百隻,同時,也是舊書籍廢紙的製造 
                      地。初期,警衛因職責所在,不允來意不明的陌生人進入校園,因此兩老 
                      被拒絕於門牆之外。但盧老憑藉一股毅力,由側門的鐵欄杆攀入,逡巡校 
                      園一遭後,並不忘來到一隅的垃圾子母車,爬進滿佈果皮、食物殘漬、塑 
                      膠袋的垃圾堆中,挖挑一支支的瓶瓶罐罐。數次之後,警衛人員主動打開 
                      校門,延請兩老入內。 
                       
                       
                       
                      「阮是艱苦底,不驚苦!」 
                       
                       
                      這樣的回收工作,無論四季,不分晴雨,日日月月,接續不斷,究竟為誰 
                      辛苦為誰忙呢?資源回收的變賣所得,兩人也從未經手。但對兩老而言, 
                      那並不重要,他們關心的是:「這麼多可以再回收利用的東西,竟被人當 
                      廢物一一丟掉,實在太可惜了!」因此「惜物惜福」、「生活中盡可落實 
                      環保」的理念,在兩老的居家擺設中即可看出──腳下踩踏暖柔、色彩鮮 
                      豔的地毯,是別人丟棄不用的,桌上古樸的覆巾,是從窗簾工廠撿拾而來 
                      的棄布。 
                       
                      前不久,夫婦倆連袂爬觀音山,在遊山玩水之際,仍不忘沿途收集登山者 
                      丟棄的汽水罐,一路觀賞景緻,一路扛拖成袋的瓶罐,兩老難掩興奮之情 
                      ,津津樂道這段往事,似乎在朗朗昭告:原來,隨時隨地皆可做環保,無 
                      論是潔淨環境,或清淨心靈。 
                       
                      不累嗎?在家坐享清福不是挺愜意的嗎?每天翻垃圾不嫌苦嗎?「阮以前 
                      是做工的,艱苦人底,不驚苦啦!」「在畚垃圾裡撿寶,真歡喜吶!」「 
                      去做回來,就可以看電視呀!」 
                       
                      老菩薩撿寶行動傳出後,許多人即自動前來通報訊息:東邊工廠有紙堆、 
                      西面鞋店的紙箱可以去收……。而更令人驚喜的是,帶動了許多新一代慈 
                      濟人投入此項「惜物」、「惜福」的行動,目前泰山地區設有數個據點, 
                      供居民放置可回收的物資,隔幾天即由固定一群人總回收至慈濟資源回收 
                      車。而大伙兒見面時常提起和互為勉勵的,即是碧瑤山莊這對老菩薩展現 
                      的堅毅與歡喜。 
                       
                       
                       
                      再創生命意義 
                       
                       
                      近年來,隨著政府日益重視、提倡環保工作,加上廠商主動配合回收工作 
                      ,以前任人棄置的寶特瓶,頓時成為從事回收業者的搶手貨。盧老收集放 
                      在土地公廟旁的「寶物」,常會不翼而飛;此外,隨著紙價日益昇高,綑 
                      綁成堆的紙張也不時「失蹤」;甚至有人直接到工廠撿拾紙箱,搶走兩老 
                      的生意。瓶白損失辛苦得來的「寶物」,兩老心中難免有些許失落,但另 
                      一方面,倒也歡喜有人接替「撿破爛」的工作,以及大眾環保意識的抬頭 
                      。 
                       
                      閒聊中,盧老近似承諾地告訴我:「只要腳還能走,一定會繼續做下去。 
                      」口中則自喃著:「過幾天,還要到垃圾推去撿寶……」 
                       
                      老年--在由絢麗歸於平淡的日子中,當許多美麗盡屬回憶時,其實是可以 
                      自行創造生活的高潮,將生命再重活一遍。從碧瑤老菩薩身上,我們看到 
                      ──一種屬於銀髮族新新人類的生活觀,正逐漸成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