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十善是為人的根本 | 
                   
                  
                     | 
                   
                  
                    | ◎主講/證嚴上人 | 
                   
                  
                     | 
                   
                  
                    【淨因三要】 
                       
                       
                      「十善」是五戒的延伸,乃身、口、意三業所行的十種善法,與「十惡」 
                      是相對的,離十惡則成十善。 
                       
                      十善包括:「身」三善法 —— 以「護生」離「殺生」、以「布施」離「  
                      偷盜」、以「戒淫」離「邪淫」;「口」四善法--以「誠實語」離「妄  
                      言」、以「柔軟語」離「惡口」、以「調和語」離「兩舌」、以「質直語  
                      」離「綺語」;「意」三善法--以「不淨觀」離「貪欲」、以「慈悲觀  
                      」離「瞋恨」、以「因緣觀」離「愚癡」。  
                        
                      身、口、意往善的方向走,可以行十善,累積福德智慧;若偏向惡的方向  
                      就造十惡業,將來苦果難免。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注意自己的行  
                      動、語言及心思,遠離十惡,成就十善。  
                        
                        
                        
                      護生、布施、戒淫 
                       
                       
                      「身」三善法就是五戒中的不殺生戒、不偷盜戒及不邪淫戒。 
                       
                      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的本性中原本都具有「慈悲」,猶 
                      如明月常在虛空中,可惜往往被烏雲--「無明」習氣遮蔽,不僅對眾生 
                      的苦難視而不見,甚至為了私欲殘害眾生的生命。如何才能讓本性中的慈 
                      悲顯現出來呢?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觀察、體會眾生的痛苦,就能逐漸 
                      啟發心中的慈悲--大愛,不僅不忍心傷害眾生,更會積極地救生、護生 
                      ;這就是仁心、菩薩心。 
                       
                      「不偷盜」是不取不義之財,除了不偷、不搶之外,對社會人群有害的事 
                      業也不能去做;並且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積極地布施行善,造福人 
                      群。 
                       
                      「不邪淫」是比丘、比丘尼須守清靜不淫戒,一般社會人士應遵守一夫一 
                      妻制,妻子恪守婦道、丈夫忠於妻子,彼此相互敬重,共同負起家庭責任 
                      。只要社會大眾重視男女之情操、禮節,就能減少許多家庭和社會問題。 
                       
                       
                       
                      以「誠實語」離「妄語」 
                       
                       
                      凡夫容易因「聲」與「色」的迷惑而心亂,「聲」就是語言聲音,所以必 
                      須修口的善業,以免自誤誤人。 
                       
                      「口」四善法就是五戒中的不妄語戒 ,包括——以誠實與離妄言;以柔  
                      軟語離惡口;以調和語離兩舌;以質直語離綺語。  
                        
                      妄語是虛假 、欺騙的話;自己不曾做過或沒辦法做到的事,卻說的天花  
                      亂墬,就是妄言。  
                        
                      佛陀在法華會上,鞭策一些「未得謂得」的弟子,說這種行為是最大的妄  
                      言。所以大家應該時常反省:告訴別人的事,確實有做到嗎?有沒有誇大  
                      、虛偽的成分?希望別人做到的事,自己做得到嗎,平時有沒有鞭策自己  
                      身體力行?做承諾之前,可曾深思熟慮,而不是信口開河?  
                        
                      除了平日待人處事必須「口出有實」——說誠實語之外,講經說法也必須  
                      如理,並且身體力行。古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真正體悟力行佛  
                      陀的教法後,才能談論自己的經驗,不可「未得謂得」,自欺欺人。  
                        
                      總而言之,能夠做到,「能說能行,言出必行」, 才是誠信負責的人。  
                        
                        
                        
                      以「柔軟語」離「惡口」 
                       
                       
                      惡口就是口出粗鄙不善之語,使對方感到苦惱;柔軟語則是溫柔和善之語 
                      ,能安撫人心,使人衷心喜悅而真誠地信服。 
                       
                      許多人都知道謾罵、侮辱別人是不對的,卻時常「得理不饒人」而不自覺 
                      。如果因為自己的見解比對方正確,或自以為有理,就以為可以「理直氣 
                      壯」,愈說愈大聲 ,隨意批評人,甚至開口罵人,這也事惡口啊!  
                        
                      此外,也不能「自我詛咒」。例如人家如果說:「你真命好啊!」一般人  
                      就會回答:「沒有啊!我那有多好命。這是自我詛咒啊!大家應自我祝福  
                      、自我鼓勵,朝善的方向好好努力。」  
                        
                      口出蓮花度人入善門,或口吐毒蛇與人結惡緣,只在一念之間。若能改掉  
                      說話大聲、言詞粗鄙的習慣,以柔言愛語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情誼,  
                      並且「理直氣和,得理饒人」自然所說的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所說的道  
                      理能使別人歡喜接受。  
                        
                        
                        
                      以「調和語」離「兩舌」 
                       
                       
                      心懷人厚,以「調和語」連繫人的感情,圓滿人間的事相,就是口的善業 
                      ;若搬弄是非、到處加油添醋,破壞別人的感情,或使原本單純的事變複 
                      雜、難以解決,就是口的惡業。 
                       
                      種了搬弄是非的因,會得到煩惱的果報——子女不聽話,周圍的眷屬時常 
                      爭鬥……,所以若希望將來得到善果,必須非常謹慎,多重好因,不可離 
                      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或製造是非。 
                       
                      希望諸位在日常生活中牢牢地的記住因果觀念,時刻圓融善解別人的過失 
                      ,隱惡揚善,促進人與人之間良性的互動;如此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與尊 
                      重,並且協助團體維持清淨祥和的氣氛。 
                       
                       
                       
                      以「質直語」離「綺語」 
                       
                       
                      綺語是好聽卻不真實、不誠懇、或沒有意義的話:質直語則是樸實正直的 
                      言語。 
                       
                      如今社會中許多人迷戀於聲色之樂,喜好談論風花雪月、玄奇神妙之事, 
                      不喜歡聽正直純樸的言論,也不喜歡聽樸實無華的道理;如此不但誤了自 
                      己,也會影響到周圍的人,行成惡的循環。 
                       
                      其實很多人習於「綺語」而不自覺。大家可以仔細的想一想:平日與人相 
                      處時,是否經常隨口說些好聽的話來討人歡心,可是內心並不真誠?是否 
                      經常以男女情愛、美色名利……,作為茶餘飯後閒談的話題?別人談論神 
                      通鬼怪之事時,自己會不會跑去湊熱鬧?是否曾經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 
                      隨口說出一些不真實的話來敷衍甚至欺騙別人?……這些行為,都是誤人 
                      又誤己阿! 
                       
                      「四攝法」中的「愛語」,與綺語完全不同。愛語是溫和慈愛的言語,發 
                      自於內心的慈悲與智慧,目的在於引導眾生走上光明善良的道路;綺語則 
                      是為了滿足私欲,以甜蜜而不誠懇的話語來迷惑別人。 
                       
                      開口動舌,無不是因、無不是業;希望諸位以「開口即是純良正直之語, 
                      動舌即是溫和慈愛之語」來自我期許,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用心。 
                       
                       
                       
                      以「不淨觀」離「貪欲」 
                       
                       
                      「意」三善法包括──以不淨觀離貪欲;以慈悲觀離瞋念;以因緣觀離愚 
                      癡。 
                       
                      社會上人與人之間不能和睦相處的原因,在於「明爭暗鬥」———不僅是 
                      明處爭權奪利,暗地裡也在勾心鬥角;民間如此,官場也是這樣,多數人 
                      都在爭鬥中生存,這實在使人感到心痛。為什麼爭?為什麼鬥呢?原因就 
                      在一個字──「貪」;因為貪圖財色、名利、地位,所以你爭他奪,不得 
                      安寧。 
                       
                      世間大部分人都是為了滿足「身軀」的享受而產生貪念——吃要吃好的, 
                      穿要穿好的,用要用好的;為了這個污臭不淨的身軀,不知造了多少惡業 
                      。 
                       
                      為什麼說身軀不淨呢 ?水懺文中有一段話:「九孔長流不淨物」,人身  
                      就是一層皮膚包著骨肉膿血,從九孔流出來的,都是屎尿痰涕;大家想一  
                      想,人身有那一處是乾淨的呢?何必為了他與別人斤斤計較、造作惡業?  
                        
                      身軀雖是不淨之物,但是人人心中都有一份清淨的寶物,那就是「佛性」  
                      。此身能造惡,亦能修習善法,所以大家應該時常「觀身不淨」來屏除貪  
                      念,並且利用這個身軀積極地布施行善,開啟心中的「佛性」。  
                        
                      除了身外的財務布施,這個身軀也能布施,佛陀本生經中有割肉餵鷹的故  
                      事,佛在無量義經中也說「頭目髓腦悉施人」。現在醫學非常進步,不只  
                      可以在往生後捐贈器官或遺體,活著時就能捐血或捐髓,既能救人又不損  
                      害自己的健康。我一直在呼籲器官捐贈、骨髓捐贈,以及遺體捐贈,因為  
                      這個身軀遲早會敗壞,何不在它還有用時候布施出來幫助別人呢?  
                        
                      學佛要看淡名利、地位,修行是為了眾生,一切勞動都是為了眾生;心中  
                      常存此念,就不會產生貪欲。  
                        
                      若執著於此不淨之身而造作種種惡業,實在可悲可憫。唯有善加利用此身  
                      ,積極行善、精進修行,才能提昇人格、增進道業,不枉來此人間走一回  
                      。  
                        
                        
                        
                      以「慈悲觀」離「瞋念」 
                       
                       
                      佛陀:「當知瞋心,甚於猛火。」人時常因為瞋怒而亂了行為,一發脾氣 
                      就六親不認,損人又害己。如果希望自己不論遇到什麼狀況都不會動怒, 
                      時時予人親切和藹的感覺,則必須擁有非常柔和的心念,而柔和的心源自 
                      於「慈悲」。 
                       
                      有一天,佛陀的弟子舍利弗和羅侯羅出去托缽,受到一群無賴漢戲弄,有 
                      人把泥沙放進舍利弗的缽內,有人打了羅侯羅一拳,血從面頰流下來,但 
                      他倆都不理會那些流浪漢的欺侮,逕自走了。舍利弗告訴羅侯羅:「你不 
                      要生氣,我們要憐憫眾生,起慈忍心,這是佛陀教我們的:這是我們修行 
                      的逆增上緣。」 
                       
                      羅侯羅流著淚回答說:「我沒有生氣,也不埋怨,我很感謝佛陀,教導我 
                      慈悲的心念和忍耐的功夫。佛陀一生為了眾生辛勤地教化,而眾生卻仍如 
                      此的頑劣,心中充滿憎恨,逞強欺弱。社會的動亂與天下的災禍,就是起 
                      因於眾生缺少慈忍心。我是因為慈憫他們,才流淚啊!」 
                       
                      大家若像舍利弗與羅侯羅一樣,以慈悲心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人、事,自然 
                      能擁有非常柔和、清明的心念,即使面對逆境亦能忍耐,不現怒容、不出 
                      惡言;並且憐憫那些造作惡業的人,而不生瞋怒之心。 
                       
                      若社會上人人都以慈悲心與忍辱行相互對待,那還會有動亂與災禍呢?必 
                      然是人人幸福、處處吉祥啊! 
                       
                       
                       
                      以「因緣觀」離「愚癡」 
                       
                       
                      世間一切現象皆由因緣和合而成,迷於因緣,則隨著業力流轉於六道之間 
                      ;覺察因緣,則能放下執著,解脫煩惱纏縛;把握因緣──珍惜並善加運 
                      用修學佛法與救度眾生的因緣,就是福慧雙修的人間菩薩。 
                       
                      許多人學佛只為自己考慮,只在意自己能不能得度了脫生死,沒想到應該 
                      學習佛陀的慈悲與勇氣──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以救度娑婆世界苦難眾 
                      生為修行的目標。如果每位學佛的人都只想自利而不願利他,如來家業就 
                      無法延續下去,苦難眾生就無法得度。 
                       
                      唯有啟發心中的長情大愛,把握幫助眾生的因緣,才是徹底遠離愚癡,得 
                      到真正的智慧。 
                       
                       
                       
                      「用心」行十善 
                       
                       
                      以上就是身、口、意所行的善業與惡業。身、口、意奉行善法,則智慧福 
                      德與日俱增;造作惡業,則苦果業報逐日累積。人生方向應該向善還是向 
                      惡,相信諸位心中都明白。 
                       
                      遠離十惡,奉行十善,會很困難嗎?其實人人都可以做到,關鍵在於日常 
                      生活中必須「多用心」──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行動、言語及思想,審慎 
                      思惟是善還是惡?若有惡的成分,趕緊改正過來,朝善的方向去做;只要 
                      能夠持續不斷的努力,身、口、意就會越來越誠正、清淨。 
                       
                      一個真正肯用心的人,才能深切體會佛陀的教法,並以堅強的決心與毅力 
                      身體力行,逐漸「超凡入聖」;而不肯用心的人,日子過的迷迷茫茫,造 
                      了什麼業自己都不曉得,這樣的人生不是很可悲嗎?所以,平時我總是一 
                      再的提醒諸位,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用心」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