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要拔苦,就要堅毅使出全身的力量 |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二日】 
                       
                       
                      慈濟用「愛」鋪路造橋走過三十年,逝去的歲月與人事,在當時未及記錄 
                      者,有待文化工作者據實追述。陳美羿師姊自教界退休後,即來精舍文宣 
                      組任事。上人欲借重師姊文才,以整理慈濟三十年史。上人並表示,委員 
                      小傳應持續撰寫,此「慈濟家譜」是慈濟史重要的一環,如最早跟隨上人 
                      的委員,在草創維艱之際,即能加入委員的行列,實在難能可貴。 
                       
                      美羿師姊問及民國八十年時,上人決定賑濟大陸水患災民的動機。上人說 
                      ,是基於慈悲之心。「聽聞災民悲苦的狀況,當時只想著,此行『非去不 
                      可』。」上人表示,就慈悲之義而言,慈是「使人快樂」,是一種「柔軟 
                      」的付出;悲是「拔苦」,要拔苦,就要堅毅使出全身的力量。「拔苦」 
                      就像拔河比賽,總要使出全身的力量才會獲勝。 
                       
                      高雄李錫利師兄呈上一幅手書篆字直聯:「慈心慧眼菩提證,悲世多難誦 
                      楞嚴;喜聞智慧醍醐法,捨己燃身眾生師。」師兄與慈同師姊及陳也春師 
                      兄等人,皆為推動高雄慈濟教師聯誼會的大心菩薩。上人以屏東大同國小 
                      尤振卿老師用心開啟班上學生愛心,說明好老師對學生的重要。 
                       
                      該校有三名經常蹺課、逃家的學童,校方知道尤老師深富愛心,將其中兩 
                      名調到他任教的班上,另一名則在隔壁班級。尤老師以愛心相待,.並授 
                      以「靜思語」後,這兩個學生不僅將「壞人不能多我一個,好人不能少我 
                      一個」及「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腳走好路」等句琅琅上口, 
                      並運用在生活中。 
                       
                      而隔壁班那名學童,慫恿同班學童一起蹺課,班導師很無奈。尤老師班上 
                      那兩位改過遷的學童知道後,向尤老師表示願意與這名學童為伴,他們說 
                      : 「我們有信心讓她變好。」於是尤老師便與隔壁班老師合作,帶這幾個  
                      孩子一起參加居家關懷,期望藉著慈濟大愛的環境,薰陶那位學童向善。  
                        
                      「一個學生變乖,可以直接促使他的家庭幸福圓滿。老師們面對一班五十  
                      位學生,等於面對五十個家庭。若肯用心教學,就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學  
                      生,也使學生家庭生活美滿,真是任重道遠。」上人表達他深切的期許。  
                        
                      有位師姊的公公因病重而住進加護病房,師姊身為公務人員,因責任心重  
                      ,故工作相當忙碌,假日時,不知該處理公事,或照顧公公?如何才能善  
                      盡媳婦的本分?公公恐已不久於人世,在醫療上,該如何做才對病人有益  
                      ?師姊是佛教徒,但小姑小叔無宗教信仰,不知如何與他們溝通?  
                        
                      上人以精舍一位常住師父的俗家母親,於昨晚往生之事例表示,這位師父  
                      的手足,在母親病危時,一切順其自然,並未勉強母親定要入加護病房,  
                      接受醫療上的救命措施;使得母親在普通病房內,過著較正常的生活,因  
                      此心情較為愉快。當上人前去探望時,老人雖無法言語,但看到上人,也  
                      明白上人為其皈依,所以臉色安詳。當她意識清醒時,家人曾勸她往生後  
                      捐贈大體,她歡喜同意。往生時,她的臉容慈祥一如生前,展露的笑顏,  
                      令這位師父一家人都非常安慰。  
                        
                      「人如果不由自主、只能任人擺布,實在非常痛苦。太勉強病人,使他病  
                      得沒有尊嚴,對他而言,也無好處,何妨一切順其自然。理智與情感要平  
                      衡,不能太理智,也不能完全陷入感情之中。公公已時日不多,放假時,  
                      就應探望公公,以盡做人媳婦的責任。他人無宗教信仰,不須勉強,只要  
                      自己善盡本分就好。」上人教師姊「順於自然,守於本分」,就能處事自  
                      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