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能救人的人,才是真菩薩 |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三日】 
                       
                       
                      全省委員組長、功能組幹部約兩百人,昨天開始在精舍進行三天的「靜思 
                      之旅」。除念佛、繞佛及靜坐等修持外,並有慈濟人文講座及聯合座談, 
                      希望藉著多方溝通,在推展慈濟志業時,能和心、和力,理念、腳步一致 
                      ,使團體發揮更大的組織力量。 
                       
                      上午十時,上人對眾開示──心境靜寂時,就是心地最清澄的時刻。人人 
                      皆有與佛同等的慈悲與智慧,只因「貪、瞋、癡」執著在心,而生起無窮 
                      的煩惱,障礙自己也障礙他人。 
                       
                      若無法容忍別人成功、受人稱讚,於是搬弄是非,以為對方的缺點被人知 
                      道後,自己就會比他高一等,這就是愚癡;因為毀謗他人,只會使自己的 
                      人格受到傷害,有害而無益。 
                       
                      至於「瞋」,就是發脾氣。人常「得理不饒人」,如果別人不了解、認同 
                      自己,就心存怨怒;一有機會,就非要對方認錯不可。其實,只要自己確 
                      實是對的,不必強求別人贊同;有朝一日別人明白了,應該秉持寬諒的態 
                      度,這才是修行人的本分。 
                       
                      凡夫貪求物質享受,學佛者則貪功德,一樣都是貪。應以付出為本分事, 
                      不執著自己是做好事的人,若有我執,就會計量自己做了多少,縱然計算 
                      出來,也是有量、少數的:要達無量無數,唯有不執著。沒有人、我、量 
                      之相,盡本分付出,付出後所得的快樂,就是法喜。 
                       
                      上人勉眾莫輕視自己,有個人的付出,才能集合成團體的大力量;也不要 
                      自以為了不起,以為自己已付出很多。無「太過」與「不及」,就是中道 
                      ,學佛便是取中道而行。「大海江河是無數水滴匯流而成,慈濟也是聚集 
                      眾人的付出才成其大,所以不要輕視自已,也不要貢高我慢,否則將阻礙 
                      道業,退失道心。能去我執、我慢,就能自在解脫,恆長守在心不動搖的 
                      境界。」 
                       
                      午後二時,上人繼續第二場開示。見大家繞佛行進間,動作整齊,上人表 
                      示,若大家時時抱持這分虔誠的心,則無處不是道場,「在日常生活中, 
                      任何時間地點,都是精進的環境。」虔誠精進地修持,為的是成為人間的 
                      菩薩,「其正的『菩薩』,不是在寺院中供人膜拜的雕像;能救人的人. 
                      ,才是其菩薩。」「要做菩薩,就要投入人群中,體會眾生的生活型態, 
                      了解他們的需要,這是學做菩薩的起點。」 
                       
                      上人認為,幾十年來西風東漸,許多固有的精神文化,遭受否定與摧毀, 
                      造成上一代與下一代的鴻溝,許多家庭面臨破碎的危機;此時,便需要慈 
                      濟人投入社會,將清流引入每個階層。想要社會祥和,就要深入每個家庭 
                      ,家庭成員淨化了,社會就能健康。 
                       
                      「青少年問題愈來愈嚴重,原因就在於家庭教育及社會風氣不健全,使青 
                      少年難以建立正確的生活態度與人生觀。唯有啟發人人的良知,才能產生 
                      善的循環。」 
                       
                      慈濟人致力走入家庭,淨化人心,也用心保障人們的生命。上人提及建設 
                      大林分院,便是鑑於雲嘉地區醫療資源缺乏,「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最 
                      不幸的是生命無保障。當地人患重病時,只能往高雄或臺北的醫院送,路 
                      途中,不知又喪失多少人命。」 
                       
                      籌建大林分院時,有人不免擔心:「大家已做得很辛苦了,還要再接大林 
                      分院,到底能不能挑得起?」但上人表示:「菩薩道本就永無止境,菩薩 
                      沒有休息之日。」所以上人提起當初建慈濟醫院的勇氣,咬緊牙關做下去 
                      。過程雖然一波三折,如今土地問題已獲得解決,而能進一步計畫建築工 
                      程。 
                       
                      「眾生苦難偏多,菩薩當因應眾生需要而聞聲救苦。人間悲苦不斷,慈濟 
                      人永不休息。要當人間菩薩,就要及時身體力行,救拔一切苦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