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獄關懷--宜蘭少年觀護所》之二 
                       
                       
                      他們也許孤單、也許落寞,但,在這裡,他們擁有 
                      一分完整清淨的愛,支持他們在人生路上,重新開始。 
                       
                       
                      除了每週一堂「道德常識」課外,慈濟爸媽會利用各種方式和孩子們交流 
                      ,例如有次在操場上舉辦躲避球賽,孩子們玩的不亦樂乎,瞬間獲得一種 
                      解放的滋味。 
                       
                      另外,慈濟爸媽還託任一位改變最多的孩子當班長,請他每天抄一句「靜 
                      思語」在黑板上,期由耳濡目染,澄靜孩子的心。 
                       
                      在懇親會中,慈濟爸媽也用心設計並權充橋樑,傳遞孩子的心聲給父母。 
                       
                       
                       
                      孩子的改變看得到 
                       
                       
                      面對這群慈濟爸媽的關愛,到底孩子領受了多少?又或改變了多少呢?宜 
                      蘭少觀所輔導長林泗賓表示,從孩子們寫的日誌中,常發現這樣的句子: 
                      「明天是道德常識課,希望時間趕快過去,可以讓慈濟媽媽趕快來……」 
                      「今天慈濟媽媽講了一個故事,讓我學到做人的道理……」可見慈濟媽媽 
                      對孩子們的影響。 
                       
                      有些少觀所的孩子獲准回家時,會主動打電話給慈濟媽媽,慈濟媽媽也會 
                      和他保持聯絡,甚至前往家訪。 
                       
                      關懷初期,慈濟爸媽也曾遇過家長拒絕或不信任的態度,但經過一次次真 
                      誠的溝通後,才讓家長明白慈濟人是「真心關心孩子」,也才得以維繫「 
                      與孩子同在」的這條線。 
                       
                      針對從少觀所出去的特殊個案,慈濟爸媽也會持續追蹤輔導,從中了解孩 
                      子的蛻變,與輔導功效。讓孩子在有人持續關懷中,產生力量去抵抗外界 
                      不良的誘惑,降低行為再度偏差的機率。 
                       
                      慈濟爸媽最高興的是,聽見孩子乖巧、帶著近似承諾般的聲音說:「媽媽 
                      ,我現在很乖!沒有出去亂跑……。」 
                       
                      其中,也有因延續輔導而產生意外收穫的例子──有個孩子父母離異,平 
                      時無人管教,他沒錢時就偷錢,進出少觀所已達六次之多。慈濟人多次與 
                      其父母親溝通後,父母才了解原來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大人們也應負相 
                      當責任……。後來,孩子的父母破鏡重圓,孩子也高興不已,並繼續完成 
                      國中學業。 
                       
                       
                       
                      結善緣,得智慧 
                       
                       
                      還有個孩子因幫別人討錢而犯下擄人殺人罪嫌,在少觀所待了一陣子後, 
                      被移至看守所,慈濟媽媽擔心他因受挫而自暴自棄,不斷地與他通信。這 
                      孩子也爭氣,終於考上水電工乙種執照。 
                       
                      有個孩子出少觀所後,還會來參加慈誠隊培訓課程,甚至跟著慈濟爸媽做 
                      資源回收,立願當個慈濟人…… 
                       
                      有位奶奶感受到孫子的轉變後,高興地對慈濟爸媽說:「伊變緊乖喔(他 
                      變得很乖),嘛ㄟ倒做代誌(還會幫忙做事情),抹巷以前叫伊做事(不 
                      像以前叫他做事),伊都頭雷雷,眼睛槓槓(不情願狀),實在盡(真) 
                      歡喜喔!」 
                       
                      這群慈濟爸媽奉獻心力,投入大把時間來關懷這一大群孩子,所為為何? 
                       
                      「不用自己生,就擁有這麼多孩子,這不是件很快樂的事嗎?」師姊說。 
                       
                      「每次來少觀所都好心疼……尤其當孩子說:慈濟爸爸是我唯一的希望。 
                      我知道孩子的心並不壞……從其中,我結善緣,得智慧。」師兄說。 
                       
                      「我問他:現在乖不乖?他說:『當然乖啊!阿彌陀佛,我是慈濟的孩子 
                      ,慈濟的孩子不會說謊。』那聰明伶俐的模樣,叫人打心底歡喜。」 
                       
                      「他是獨子,一直希望有個姊妹,於是我說:『媽媽有個女兒,可以當你 
                      的妹妹喔!』他一副不敢置信的表情,驚訝中帶著歡喜地說:『真的嗎? 
                      我可以叫她妹妹嗎?可是我是壞孩子耶,她不會嫌我嗎?』我聽了真是又 
                      心疼又憐惜……。」 
                       
                      …… 
                       
                       
                       
                      付出一分清淨愛 
                       
                       
                      每到星期五的慈濟之約,慈濟爸媽最擔心的,是在裡頭看見熟悉的面孔, 
                      一種心痛的感受油然而生。 
                       
                      淑玲師姊回憶,有次看見好幾個孩子再度進少觀所,她激動地對著孩子們 
                      說:「我的媳婦剛生完孩子,生產那天,她不停地哭、不停地叫『好痛好 
                      痛,痛得快死了』。你們知不知道?每個媽媽都是這麼辛苦的生下孩子, 
                      卻又這麼歡喜的迎接新生命,可是你們卻這麼不愛惜自己……」一番話引 
                      得台下一張張稚氣的臉龐,淚眼朦朧。 
                       
                      每個彼此互動的過程,都是一段故事。而每個故事都訴著無數的感動,這 
                      些感動的背後,則存著一分情,正是這分情,支持著慈濟爸爸媽媽繼續走 
                      下去。 
                       
                      慈濟爸媽深信上人說的:「孩子的心,都是清澈無染的」,在慈濟爸媽心 
                      中,他們是群缺愛的孩子──他們也許失父、也許失母;在破碎的家中, 
                      也許沒人疼沒人惜;也許關心的方式不當或過度;也許從小父母離異,飽 
                      嘗被遺棄的滋味……小小的心靈,就得承受這早來的人世滄桑。 
                       
                      他們也許孤單、也許落寞,但,在這裡,他們擁有一分完整乾淨的愛,支 
                      持他們在人生路上,重新開始。 
                       
                       
                       
                       
                      
                       
                      根據台灣高等法院統計,去年(八十三年)十二歲至十八歲的少年犯罪案 
                      件,「傷害罪」和「殺人罪」分別較前一年成長百分之五十八和百分之四 
                      十一;而我國唯一收容少年受刑人的新竹少年監獄,近四年來,每年入監 
                      人數都高於出監人數,顯示國內國內少年犯罪問題有日益嚴重的趨勢。  
                       
                       
                       
                      給予缺愛的孩子關懷 
                       
                       
                      少年為什麼會犯罪? 
                       
                      從宜蘭少年觀護所的孩子中,可瞧出些許端倪。 
                       
                      目前慈濟關懷隊伍的負責人之一林淑玲師姊表示,最常見的犯案原因是竊 
                      盜、吸毒與打架暴力。而造成這些偏差行為的動機與想法,卻大多很單純 
                      ──牽別人的機車來騎,認為只「借去玩玩而已」;或是受朋友誘引,意 
                      志不堅而成為「安公子」,無法自拔;又或一口氣嚥不下去,一時衝動意 
                      氣用事就出手打人,鑄成悲劇。 
                       
                      林師姊指出,這些只是表面原因,若再深究則可以發現,不少孩子都有一 
                      個共通點──一個破碎的成長環境。 
                       
                      常常是父母只顧著賺錢,疏忽了孩子,親子間又缺乏溝通;又或託付阿公 
                      阿媽代為照料,沒有考慮到孩子的需要。一旦孩子感覺孤單、空虛,自然 
                      會往外發展,呼朋引伴找鮮事去。 
                       
                      另外,常聽見孩子發出一些聲音,諸如:「爸爸媽媽不愛我,只帶哥哥姊 
                      姊去台北,留下我跟奶奶……」、「看到別人有爸爸媽媽,好羨慕……」 
                      來自家庭的變故,造成孩子心理不平衡,即會利用問題行為來吸引大人的 
                      注意與關心。這一切,都是因為「缺愛」。因此,孩子們並不想要大人的 
                      責罵、失望與放棄,他們要的是──愛與關心。 
                       
                      慈濟爸媽試著從此點切入,碰觸孩子的心,掏空孩子心中的怨、恨、無奈 
                      與傷痛,再填以無負擔的關懷,給予無條件的愛。 
                       
                       
                       
                      用愛扶他一把 
                       
                       
                      針對犯罪青少年,目前我國的司法處分方式,包括感化、刑期教育,與交 
                      付保護管束兩大類型;而少年觀護所正是觸法青少年等待少年法庭開庭前 
                      的臨時收容所。經過法官判決後,情節輕者,幾天即可出所;至於觸犯刑 
                      事案件者,則可能在不斷開庭期間,都得待在裡頭,長者一年半載。 
                       
                      無論是輔育院、少年監獄或觀護所的存在,都是希望透過環境隔離的方式 
                      ,讓青少年重新學習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但在少年離開這些地方後, 
                      如何讓他們調適心態,面對充滿誘惑與危機的現實社會生活時,不再重蹈 
                      覆而前功盡棄,則是後續輔導存在的必要與重要性。 
                       
                      令人興奮的是,如今宜蘭慈濟人加入了延續輔導的行列,補充現今輔導人 
                      力的不足,真正陪這些孩子,走過人生中最難走的一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