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付出,得到智慧 | 
                   
                  
                     | 
                   
                  
                    | ◎林秀芬 | 
                   
                  
                     | 
                   
                  
                    當我辭去教職,發願終身投入志工服務時, 
                      周遭是一片責怪的聲音和驚訝的眼神。 
                      而今,我那個原本大家認為又「傻」又「窮」的家, 
                      卻成為人人欣羨的模範家庭,因為── 
                       
                       
                       
                      「好羨慕你們喔!」 
                      「你怎麼這麼好命!」 
                      「放眼望去,就屬你們家最幸福了!」 
                       
                      …… 
                       
                      如上的欽羨話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時有耳聞,不足為奇;因為不知足、 
                      好比較的習氣,總使我們忘了懷中的明珠,只想到自己的不足。但是,如 
                      果那些話是出自千萬、億萬富豪口中,而被羨慕的對象,則是一個年收人 
                      不及四十萬的家庭,箇中原因就值得探討了。 
                       
                       
                       
                      ◆幸福與否無關財富 
                       
                       
                      上人說:「幸福不在擁有的多,而在計較的少。」在崇尚拜金主義的時代 
                      ,我證實了:幸福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和擁有不少財富的親友相較,我們雖無恆產,但至少夫妻倆皆有鐵飯碗─ 
                      ─師兄任教高工、我任教國中,總算稍能安父母的心。後來我辭去教職, 
                      發願以慈濟為終身志業,師兄亦歡喜將我布施給眾人,周遭卻是一片責怪 
                      的聲音和驚訝的眼神── 
                       
                      有的勸告我:「顧佛祖也要顧肚子」;有的提醒:「義工是銀髮族的專利 
                      」;有的擔心我們生活會陷入困境;有的批評違反現實,當大家汲汲營營 
                      為名利奮鬥時,這年輕人卻虛擲前程於社會服務…… 
                       
                      時間勝於雄辯,這個原本大家認為又「傻」又「窮」的家,如今已是人人 
                      欣羨、嚮往的模範家庭──因為,它是一個幸福的「慈濟家庭」。 
                       
                       
                       
                      ◆體驗簡單生活的自在 
                       
                       
                      說起和慈濟的因緣,要追溯到民國七十四年。有一天,先生搭乘海線火車 
                      南下,車上和一位慈祥的阿嬤同坐。枯燥的旅程中,阿嬤主動介紹花蓮證 
                      嚴法師的偉大事蹟,令師兄讚歎不已。返家後,立刻收集資料了解慈濟。 
                       
                      當時,雖未曾親睹上人,未親臨靜思精舍,但從上人一字一句的法語中, 
                      內心已篤信這就是我們要追隨的師父了。 
                       
                      所謂「發心容易,恆心難」,雖發願跟隨上人,但在朝向準聖人的路途上 
                      ,我這個凡夫總是反反覆覆、進進退退,難改宿世的習氣!近一、二年來 
                      ,總算慢慢穩住腳步,像倒吃甘蔗般,食「法」知味,苦盡甘來,法喜充 
                      滿。 
                       
                      記得家中減少一份薪水之初,為了節省開支,我刻意減少許多消費行為。 
                      雖然自幼節儉、惜物,但種種慾望竄起時,仍不免像飢餓的孩子,趴在玻 
                      璃窗外,癡癡望著窗內熱騰騰的食物,垂涎欲滴,難耐心中強烈的購買慾 
                      望。 
                       
                      然而,投入志業的時間越多,思想消費的慾念越少;越奔走於長街陋巷, 
                      越覺得自己的富足。久而久之,不受物質束縛的心漸能自在,終於體驗簡 
                      單生活的美感。 
                       
                       
                       
                      ◆在人我是非中鍊心性 
                       
                       
                      另一件嘗盡苦滋味的,莫過於人我是非。 
                       
                      慈濟是個龐大的團體,慈濟的共修是走入紅塵救度眾生。面對眾多的人、 
                      複雜的事,習慣以犀利眼光看缺角的我,常常發心地前進,最後卻灰心、 
                      喪氣地退後,甚至懷疑:「上人是我生生世世的導師,可是我要和這些不 
                      完美的人共事,同行菩薩道嗎?」一旦掉入是非漩渦,就忘了反觀自己正 
                      以「鬼心」看人。 
                       
                      還好志願堅定的先生常以上人的法語澆醒我:「藉事鍊心」、「不把人事 
                      當是非,要把是非當教育」;有時見我難以自拔,甚至以嚴肅的口吻說: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慈濟和上人難逢今已逢。我們年齡 
                      不老、不少,正是發揮人生功能的好時機,若因一點挫折就懈怠,殊勝因 
                      緣何時再具足呢?」 
                       
                      的確,能投入志業,在佛法上精進,是百千萬劫難遇啊!而且,到那裡找 
                      個錘鍊習氣的道場?不在人事中磨鍊心性,難道要躲到深山當自了漢? 
                       
                       
                       
                      ◆「付出」原來是「獲得」 
                       
                       
                      上人說:「付出人生使用權,得到智慧所有權。」全心全力投入四大志業 
                      、六大腳印,看似不斷地「給」──付出時間和精力,最後卻發現,「給 
                      」的結果還是「得」──得到智慧和幸福。 
                       
                      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隨處演說佛法,示現苦、集、滅、道。在醫院 
                      當志工,才認真思索生、老、病、死;去居家關懷,才知道自己生在福中 
                      不知福;到急難救助現場,方了悟世間無常;街頭勸募,才知我執深重, 
                      身段難放;參與捐髓驗血活動,才體認尊重生命的真諦……。原來出之於 
                      己者太少,得之於人者太多! 
                       
                      俗謂「少年夫妻老來伴」,眼見親友日漸凋零的老人,有個老伴相扶持, 
                      算是聊慰老年悽苦之境。然而,居家關懷時,得知一對年近九十高齡的老 
                      夫妻,從婚後第二天至今,阿公便不斷對阿嬤動粗,打得阿嬤遍體鱗傷。 
                       
                      為何阿公毫不珍惜這段姻緣呢?原來,阿嬤的娘家以前開小雜貨舖,有一 
                      天,阿公去買東西卻被誤認是小偷,結果被阿嬤娘家的人痛打一頓。當下 
                      ,阿公就發惡願要報復。想不到,後來媒人說媒的對象正是阿嬤,阿公毫 
                      不考慮地答應,認為這是他報復的良機。 
                       
                      看傷心啼哭的阿嬤、懷恨憤怒的阿公,怨恨正像一把雙邊利刃,害己又傷 
                      人啊!六十年的夫妻情,竟化解不開一時的仇恨。若能當下原諒對方,瞋 
                      恨心不就放下了? 
                       
                       
                       
                      ◆從事相體驗人生真諦 
                       
                       
                      回慈濟醫院當志工,收穫十分豐碩。雖然各區病房有簡單、莊嚴的佛堂, 
                      卻隨時可見穿著背心的志工,為基督徒病患唱聖歌、祈禱。 
                       
                      有次巡病房,看到一位剛失去摯子的媽媽,因哀傷過度致心臟病發。我想 
                      ,此時唯有宗教力量才能療治她喪子之痛。言談之間,得知她是虔誠的基 
                      督徒,便帶領她向主耶穌禱告。 
                       
                      她緊鎖的眉宇稍見舒展後,感謝我,並問:「你是基督徒,怎麼來這裡當 
                      義工?」我笑而反問:「你是基督徒,怎麼來這裡看病?」醫生救人不分 
                      敵我,菩薩救度眾生的大愛更是無遠弗屆。什麼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善巧方便?隨順眾生?這讓我反省到:我怎麼可以讓家人繼續宗教大戰, 
                      沒有雅量包容家人的不同信仰? 
                       
                      去年,台中衛爾康西餐廳大火,造成慘重傷亡。我在殯儀館安撫哀慟欲絕 
                      的亡者家屬時,看到一位滿臉滄桑、皮膚黝黑、手腳生繭的鄉村老翁,獨 
                      自靠著柱子,老淚縱橫地哭喊著往生女兒的名字。 
                       
                      我上前緊握老翁粗糙的大手,想起家鄉的父親,想起自己曾有多次輕生的 
                      念頭……。《父母恩重難報經》上說,即使割肉以維持父母的性命,雖經 
                      百千劫,猶不能報答父母的深廣恩德;而我竟然試圖以自殺回報父母,叫 
                      年老的父母情何以堪?讓我代替亡者,好好安慰這位哀傷的父親吧! 
                       
                       
                       
                      ◆擁有智慧所有權 
                       
                       
                      另外,參與較多的筆耕工作,也令我成長很多。不論是居家關懷、醫院志 
                      工、或急難救助等,都具有相當震撼的教育性。但是剎那間的感動,若沒 
                      有化為行動,也是枉然。 
                       
                      隨著一個個文字的記錄,感動更深深烙印在腦海裡,進而理出人生方向來 
                      。為了留下慈濟的腳印,昔日作文課交白卷的我,竟能激發出爬格子的潛 
                      能,雖如蝸牛,總算不留白了。 
                       
                      人生有八大苦,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在慈濟工作獲得的智慧,是說不 
                      完、寫不盡的。 
                       
                      曾經訪問幾位甫畢業的大學生,「你的人生目標在那裡?」所得到的回答 
                      都不出「賺錢」。其實,追求金錢,倒不如追求幸福更實在,因為金錢是 
                      給人使用,用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追求幸福能使自己快樂。擁有傲人財 
                      富,如果沒有智慧的導引,往往只能買到短暫的快樂,短暫地滿足虛榮心 
                      而已! 
                       
                      投入慈濟志業工作,不論來世有無功德福報,至少現世的生活態度改變了 
                      ──為毫無關係的人悉心付出,心中長養大愛,家庭自然溫馨美滿;發願 
                      力行,不論遇到任何境界,都能歡喜接受,自然增長智慧。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生的使用權終有結束的一天,智慧所有 
                      權卻是生生世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