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世界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以慈悲心觀世間音
◎張玲華(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研究生)
慈濟護理獎學金得獎論文展


曾以為──
為寒風中受凍的狗兒淌幾滴淚,就是慈悲;
耐心地陪病患走完最後的人生,就是慈悲;
感同身受捐點錢給苦難的飢民,就是慈悲。
然而,觀世音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無執著、無分別的平等精神,
讓我領悟到:真正的慈悲是寬廣無限、不起煩惱的,
用慈悲心面對人生的心態是莊嚴的,生命中的法喜都盡在一念慈悲中啊!



在醫院急診室的角落裡,婦人焦急的囈語伴著滑落在皺紋間的淚珠,深深
地撼動我的心;在一團血肉模糊的呻吟裡,我找到了母親的悲痛。



人,是生命的俘虜


生命的無常在醫院裡赤裸裸地呈現著,悲歡離合是永不終止的輪迴,化成
一股凝聚靜止的空氣,在每個病房裡沈重地吐納。

人啊!竟是生命的俘虜。

早在當年佛陀講「苦、集、滅、道」的真理時,生老病死的痛苦已成了覺
者的苦口婆心。

然而,倔強的人們卻早習慣在燈紅酒綠之間頌詠人生;當所有的痛苦被緣
起緣滅的浪潮衝擊而無法遁形時,人們對生命的執著終成為痛苦的枷鎖,
一再地煎熬著沈溺在迷情執的靈魂,再也擺挩不了輪迴的痛苦。  從插
滿管子的軀體裡,找著了一對對呆滯而充滿等待的眼眸,他們用所有的心
情等待著奇蹟。而我,卻只能替他絕望,這是身為一個醫護人員的悲哀。

我不是生命的主宰。我甚至不敢去想像那曾經是屬於一個閃亮在陽光下的
年輕靈魂,有著什麼樣澎湃飛揚的故事。

我直接感受到人生的苦。



病,敲響無常的警鐘


生老病死的故事,每天不斷地在發生,在醫院內聽到繁華世界的許多悲歡
離合──有著拾荒老者的孤苦伶仃;也有著貪瞋癡所造成的家破人亡;有
著無常拆散的短暫幸福;更有著欲望薰心的精神折磨。

醫者能幫病患減輕肉體的傷痛,卻無法幫他們擺脫人生所有的折磨。

每天,在病患的哀號與呻吟間,逐漸習慣對所有的結果保持冷漠;卻在想
像著病患痊瘉後,開始另一段人生所要面臨的其他煩惱與痛苦時,逐漸磨
滅自己對生命的熱情。

發現自己的渺小與無力感,卻對眾生的苦感到不甘!

《八大人覺經》云:「國土危脆,四大苦空。」無常對所有的執著總絕情
的。從病人的哀愁中,我看到自己對人生的恐懼;也在早己習慣的結局裡
,逐漸接受命運。

雖說對眾生的諸苦感到不甘,但也只能對生命中的無奈表示抗議。難道人
生就無法對所有苦難有個圓滿的答案?

我畢竟不是菩薩,無法救苦救難,普度眾生。



苦,來自「執著」所生煩惱


我嘗想,菩薩的生命是莊嚴的,因為他們常住慈悲中。

生命誠如飛絮,有苦與悲的絕望,但何嘗沒有樂與喜的希望呢!菩薩是給
眾生喜樂希望的人,給眾生希望是一種慈悲啊!

為什麼菩薩不捨眾生,要以慈悲心來幫眾生了困脫苦?為什麼聲聞、緣覺
都可以不執著於肉體報身的成住壞空,還要回小向大,普度眾生呢?

佛法常云,萬法唯識,一切唯心造。《金剛經》也提及,所謂眾生,即非
眾生,是名眾生。

因此,可知眾生皆由心起,對眾生心的執著,導致和眾生間的關係無法圓
融,在真如清淨法性上產生波瀾而有煩惱,甚至在四大假空上產生煩惱…
…皆因一念執著,念念執著,致使眾生迷昧於意念生滅的輪迴裡。

人生諸苦皆因一念執著起,因此大乘佛法勸行菩薩道,以斷無明執著為本
,圓融和眾生的關係為用。

菩薩道即是慈悲行,慈悲則無我無他,法法平等,不起執著。



菩薩,常住平等慈悲中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以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隨緣度化,
來闡揚平等無量的普度,教導我們以慈悲的願行圓融和眾生間的關係。

慈悲的精神在於對眾生不起差別心,以寬廣的包容心接納所有眾生──不
管是好人、壞人,緣淺緣深,喜怒哀樂的念頭,都同歸法界性海,不起波
瀾,這是真入流,也是《法華經》上講的:「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這
樣是真慈悲,也是人生所有問題最圓滿的解答。

雖說佛法用慈悲解釋所有生命諸苦的問題,但如何是真慈悲?對凡夫俗子
若我,很難契入。

曾經有這麼一段時間,以為自己是慈悲的。

看到在寒風中受凍的狗兒,心酸酸地流了幾滴淚,以為這就是慈悲!

在病患身旁,耐心地陪他走完最後的人生路,以為這就是慈悲!

看到衣索匹亞的飢民,感同身受地捐了一點錢,以為這就是慈悲!

然而,我終於發現──自己所謂的慈悲,是種興起、隨興所至的慈悲,只
是短暫的自我滿足;又發現自己很自私,希望能囤積一點所謂慈悲的功德
,使自己不會變成和那些可憐眾生相同的下場;更發現自己的慈悲被習氣
所束縛時,卻對自己的家人最不慈悲……這才發現我所謂的「慈悲」,是
建立在「我執」上,我根本不懂真正的慈悲!

世人常說:「人生是苦」,但有多少人真能體會人生最大的苦,在於慾念
的輪迴呢!人們在追求五欲之樂的同時,又有多少人能理會:所有對自我
的執著,已讓自己成為生命的俘虜,而這些執著正是痛苦的根源啊!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佛菩薩的慈悲,並不是建立在我執之上。我執本身是一種差別心,而菩薩
眼中的「眾生」和「我」之間是平等的,並沒有所謂的差別。

在佛經裡提到,慈悲心的大小有三種不同的層次──

眾生緣的慈悲──對孤兒、病患的慈悲心,只是「我」覺得他們很可憐,
這樣有分別心的慈悲,是「眾生緣」的慈悲,也是建立在我執上的慈悲,
並不究竟。

法緣的慈悲──如果能做到沒有分別心,當下承擔、毫無遲疑的慈悲,那
就是聖者的境界,也是「法緣」的慈悲。

無量心的慈悲──而佛菩薩視眾生為平等,早已脫離世間生死相續的因緣
,對因緣的生滅不起執著,因「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正是佛菩薩的慈悲
,也是我們菩薩道慈悲行的終極目標。

慈悲的心量是寬廣無垠、不起煩惱的,用慈悲心面對人生的心態是莊嚴的
,而生命中的法喜都盡在一念慈悲當中啊!



學觀世音,走慈悲路


以慈悲心看待芸芸眾生,如同用慈母心看待自己的孩子,具足無比的包容
與耐心,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實踐,
則心量無比寬廣,什麼問題都可以包容。

《心經》提到:「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對
與眾生間的因緣果報,能當下坦然承擔,則能不昧因果,究竟圓滿和法界
眾生的關係。

慈悲心發的大,心量才會更寬廣,對眾生的接納越能像《觀世音菩薩普門
品》的「普門」般普被眾生;為眾生承擔的願力愈大,則心中對眾生的情
執罣礙就愈少。因此,觀世音菩薩在《法華經》所指示的法門中,以「大
悲門」為首,以普濟眾生的大慈悲心接引眾生,滿眾生願。

「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此即觀世音菩薩的普門之所以為
普門的關鍵,也是整個慈悲法門的精髓所在。

今天我們要走慈悲路,正是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



腳踏實地,悲智雙運


然而,眾生愚昧若我,畢竟無法直接就做到觀世音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
大悲,若不考慮我執習氣的戒除程度,一味好高騖遠地想學觀世音菩薩的
平等心、大普門,則容易忽略了學佛的次第性,非但幫不了別人,反而造
成自己更多的壓力與痛苦。尤其慈悲的行願重在腳踏實地,必須循序漸進
,躁進不得。

佛法強調要悲智雙運,正是告訴我們:有智慧才能圓滿地實踐慈悲。莫道
所謂慈悲即是一味對眾生好,一味在體法上包容眾生,要知道菩薩亦嘗以
怒目金剛破眾生之愚癡,只要能接引眾生順利走上菩提道,所有方便皆因
智慧生,因慈悲心而具足圓滿。

智慧不夠容易造成濫慈悲,空有智慧不發慈悲心則成狂慧,因此菩提道上
的慈悲並不好走。觀世音菩薩又稱為觀自在菩薩,這個觀自在的「觀」,
是究竟的般若智慧,能普聞眾聲而不礙心性;而其垂聽世音,循聲救苦成
其普門,是真正的平等心、大慈悲。



循聲救度,拔苦與樂


要如何才能跟著觀世音菩薩的修行路,學習菩薩的慈悲與智慧,在自利利
他的菩提道上,莊嚴、坦蕩地面對隨緣幻化的人生呢?

《華嚴經》「入法界品」提到,善財童子參訪諸善知識,其中第二十七參
即是到普陀洛伽山參訪觀世音菩薩,請問修菩薩行的大道。

觀世音菩薩成就大悲行解脫門,除了自己行,也為眾生說,因其常住大悲
法門中,凡如來所住處,皆普現於眾生前,隨順眾生,滿眾生願。

隨順眾生的方式,或者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去攝化眾生,或者用色
身、光明、相好、音聲、威儀、說法、神通去攝化眾生,或者以三十二應
化身視其因緣而隨緣度化之。

雖然攝化眾生的方便很多,但是其一貫目的,都是在解除眾生苦痛,使其
免於怖畏。

眾生憂患實多,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這些都是眾生所畏懼
的,觀世音菩薩發願要循聲救苦,令眾生離苦得樂,發無上菩提心。



行六度波羅蜜


我們要學習觀世音菩薩,除了要學菩薩善巧方便度眾生,更應該廣發慈悲
心,力行六度波羅蜜。

布施──我們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施無畏;盡力幫眾生免除怖畏。

持戒──嚴持戒律,由戒定慧入三摩地,化除我執與貪瞋癡的習氣,由定
生智,事理無礙。

忍辱一一憶昔佛陀作忍辱仙人時,以大慈悲故,得忍辱三昧。當能力不足
無法善巧方便度眾,自身習氣無法克制時,只要發慈悲心,自可替眾生忍
辱而不自失,此為忍辱波羅蜜。

精進──常憶念諸行無常,眾生尚受輪迴癡迷之苦,要時時鞭策自己,常
行精進,在佛道上更上一層樓,才能為眾生承更多的困難、解除更多的痛
苦。

禪定、智慧──慈悲與智慧相輔相成;由聞思修入三摩地,入流亡所,不
生動靜相,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證得觀世音菩薩的大自在、大慈悲與大
智慧。以自在覺醒的大智慧力作諸種種方便接引眾生,在慈悲的路上腳踏
實地接納自己,包容所有眾生。

我們想學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以及善觀照的般若智慧,除了在心態上
慎勿好高騖遠,更須珍惜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的福報,精進用功,學習觀
世音菩薩的善觀照智與大慈悲心,則人生的諸多困苦與不圓滿,生老病死
苦,以漸悉令滅,終將可仗佛之慈悲,尋藉觀音法門,人人皆可同證觀音
果位。



美麗的心境化現人間淨土


雖然,五濁惡世的眾生業障很深,但是對觀世音來講,娑婆世界處處是蓮
花,人人是彌陀。因為觀世音菩薩的心很美,所以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都是
他美麗的心境化現。

社會上,雖然有很多痛苦與煩惱,眾生的貪瞋癡讓這個世界充滿了暴戾與
污穢,但是,在每一個痛苦的邊陲,都有感人的慈悲善行不斷地在傳頌,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個慈悲的聲音在歌詠生命的莊嚴。

想大陸水患洪澇處、在蒙古凍原瑟縮的生命處……每個需要幫忙的心們,
每個受到障火焚身的痛苦靈魂,莫不企盼他們的觀世音菩薩來拯救他們。
於是,盼到證嚴法師的慈濟悲願,盼到人間淨土的美好夢想,也盼到觀世
音菩薩的慈悲。

讓我們學做觀世音,走慈悲路,把人間變淨土,讓眾生的心都像觀世音菩
薩一樣的美!



【參考文獻】

《青年的佛教》印順導師.正聞出版社
《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南懷瑾.老古出版社
《觀音圓行》曉雲法師.原泉出版社






◎張玲華


大學四年的教育雖非輕鬆愉快,卻實實在在改變了我昔日的嬌弱及脾氣,
並學習、嘗試去付出、關懷及體諒別人。

大學畢業後,至三軍總醫院加護病房工作,在服務的八年中,從護理員到
護理長,從單身姑娘到為人妻、為人母,角色多重變化,但加護病房始終
是我的最愛。

重症護理是屬於更專業的護理領域,我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及技能,照顧
病患並教導資淺護理人員。在病患逐漸康復以及家屬的感激眼神中,我的
努力深受肯定,並在學習付出的過程中,學會照護自己及家人。

加護病房內病患的病情瞬息萬變,生死總在一剎那間。看到一些病患痛苦
的死去,家屬哀痛至極,而我卻無力協助他們;面對護理人力的短缺及異
動頻繁,以及人才的培訓不易……諸如此類,均讓我深感護理行政知識的
複雜與匱乏;面對家中日漸長大的二子,親子相聚時間的短少,心中愧疚
之情難以撫平。

正所謂「學而後知不足」「用而後知匱乏」,民國八十三年我毅然決然報
考國防醫學院護護理研究所,放下緊湊複雜的護理工作,重溫單純的學生
生活,雖然課業繁重,但能與外子及愛子一起研讀、進修成長,歡樂支持
有增無減。

一年半再進修的日子,重新充電,尋找所需,心態年輕化,並更深層地學
習觀察、接納、傾聽、分析、解決問題與表達,更讓我享樂於學業、婚姻
與家庭三者間。

研究所求學結後,我仍願回到臨床,回到摯愛的加護病房,將重新塑造後
的我投入重症護理工作,以祈能在護理行政、護理實務、護理教育及護理
研究四領域,略盡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