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昔日修行小木屋重現,緬懷上人早年清儉苦行
◎善慧書院
◆一九九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晨課中,上人開示:「眾生皆因慳貪心、瞋恨心,在六道輪迴不息。今生
能得人身,非常不易,要照顧好自己的心。」

這些天來皆是艷陽當空,連接幾場陣雨雖帶走不少暑氣,卻讓上人掛心著
在靜思堂樹林中,趕工搭建小木屋與茶軒的慈誠隊員們;雖然前日已兩度
前往探視,今晨九時許又再度前往。

慈濟三十周年各項慶祝活動正緊鑼密鼓籌備中,為重現民國五十二年上人
甫至花蓮時,曾獨居清修六個月的普明寺後小木屋,台中委員構想在靜思
堂與慈濟醫學院間的樹林裡,建築相彷的小木屋,供人緬懷;並計畫在附
近搭建茶軒,使參加慶典的民眾有休憩品茗的好地方。

許多慈誠師兄紛紛響應,自十八日起聚集於靜思堂樹林裡挽袖幹活。上人
來到靜思堂拱橋前,見到大家正忙著造林──師兄們合力將大茄冬樹扶正
入坑,師姊們則奮力鏟土填洞,使樹穩立地上。

師兄姊們為趕在今日完工,昨天即出動一百二十人前往發心布施的園藝行
挖樹;夜裡,二十多位師兄又攜家帶眷開車前來,凌晨三時許抵達後,稍
事休息便立即進行工作。

上人心疼地一再勸說,下次不可再開夜車,太辛苦了;眾人卻表示:「不
辛苦,很歡喜!很感恩!」

步過慈誠大道,一入樹林便聞到翠竹清香。茶軒的屋頂與牆面皆是青翠綠
竹,上人環視這間古意盎然的竹屋,讚歎不止。

之後,上人進入小木屋。見到依照當年式樣仿製的木製佛龕。上人表示,
當年夜晚就寢時,須由佛龕邊彎身進入後面的床上,無法從正面上床;生
活之清苦,由此可知──

三十多年前,普明寺後的小木屋裡,除佛龕外,只有一張桌子、一張床與
一個拜墊。床上雖鋪著榻榻米,但因過長,切割後邊緣留下毛毛細穗。此
時期,上人日食一餐,一餐只有一小碗,其餘時間皆用功自修。

有一天,上人的母親與阿嬤來訪,由於來得早,沒有遇到出門迎接的上人
。兩位老人家進入小木屋,見到室內簡陋景象,思及上人在家時生活優渥
,而今卻如此刻苦清修,不禁心疼放聲大哭……

慈誠師兄在小木屋外搭起竹籬。當年,佳民村有三位原住民少女,為使上
人的小木屋有個內外之感,熱心地砍自家種植的竹子,為上人築籬笆。上
人也加入工作,四人合力搭起簡單的竹籬……

回程行至靜思堂拱橋,見到幾位桃園來的師姊與小菩薩正站在橋上,而他
們的丈夫、父親正指揮起重機,將大茄冬樹移入坑洞中。

上人也步上靜思堂廣場,俯視大樹遷移工作。

師兄們一邊吆喝著: 「等一下!」「好!」 一邊不斷地用手指示方向。

上人呼喚師兄們:「不要站在樹下啊!」好不容易大樹即將平安入洞,上
人才安心返回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