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從事教職,要自我期許成為教人的人師, 
                      而非只是教書的經師 |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六年四月一日】 
                       
                       
                      雨過天青的黎明,大地水氣瀰漫。雖然長夏的腳步近了,綿綿春雨卻帶來 
                      些許寒氣。   
                       
                      靜靜的大殿,燭光搖曳,微微發出溫暖的光輝。上人以佛世時的故事,闡 
                      述因果輪迴之理,強調人生須及時行善,勿懈怠放逸。   
                       
                      迦毗羅衛國有一位很有錢的長者,視財如命,不僅不願供僧,如果有乞丐 
                      來乞食,也會把乞丐趕走。他年老時,交代兒子務須守好家產,不要輕易 
                      布施。   
                       
                      長者往生時,城外一戶貧困人家,有位孕婦即將臨盆,但是她的丈夫認為 
                      自己無力撫養她和即將出世的孩子,因此離家出走。婦人後來生了個盲眼 
                      的男孩,母子倆相依為命。   
                       
                      婦人本來每天都帶著孩子出去乞食,但是有一天,她病得很重,男孩只好 
                      獨自出門乞討。平常由媽媽帶著,還有人同情,會給些食物;現在媽媽病 
                      了,大家都討厭眼盲的乞兒,一些孩子向他扔石頭,大人則用竹子鞭打他 
                      ,人見人厭,非常可憐。   
                       
                      連續幾天沒有乞討到食物,只好靠喝水過日子。等到婦人的病好一點,男 
                      孩再由媽媽帶著去行乞。他們來到城裡一間很大的房子前,心想向有錢人 
                      乞討一、兩碗飯,應該算不了什麼,所以就向這大戶人家乞討。但是房子 
                      主人非但不施捨,且把他們趕出來;母子倆苦苦哀求,主人就叫人來打, 
                      打得男孩頭破血流,婦人也被推倒在地。   
                       
                      這時一位修行者從旁經過,感嘆道:「世間都有這麼不孝的人!兒子竟然 
                      出手打父親,這是因果啊!」   
                       
                      原來,這位修行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盲眼男孩的前世就是那位有錢的長 
                      者,因在世時不仁不義,不願惠及貧困,以致死後生在貧窮苦難的家庭, 
                      淪為乞丐。而前世的兒子竟連一碗飯都不願施捨給他,實乃因果不昧!  
                        
                       
                      上人開示:「做人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行善布施,這些都是惜福、惜 
                      緣;惜緣、惜福要及時,能及時就是精進,肯精進,才不會墮落。」   
                       
                      慈濟教師幹訓營,自昨日起在精舍進行四天三夜活動,約有一百四十多位 
                      教師參加。上人為眾開示時,感嘆往昔社會崇尚尊師重道之理,學生犯錯 
                      ,面對師長訓誨,總要敬畏三分;而今,老師動輒遭學生家長對簿公堂, 
                      使得許多老師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在教學上得過且過, 
                      學生也持敷衍態度,不在品行、學識上用功;因而造成師生間相互應酬, 
                      教育成效低落。   
                       
                      令人欣慰的是,慈濟教師們致力靜思語教學,收到良好成效。「靜思語經 
                      老師們用心靜思之後,出之以誠地傾囊相授,學生自然歡喜受教,此即『 
                      心誠則靈』──有一分誠,就有一分感應。學生們在生活中應用靜思語, 
                      帶動家庭圓滿和諧,間接促進社會祥和,如此才是真正達到教育的目標。 
                      」   
                       
                      「人性本善,好家庭固然可培育好孩子,而問題家庭的孩子,只要用心輔 
                      導,也能保持健康的心靈。孩子們都具有善良的本性和清淨的智慧,老師 
                      們要努力啟發學生與生俱來的清淨本性。若遇到來自問題家庭的孩子,要 
                      以平常心來教育──要關心他,但不要寵他,否則愛之適足以害之。教育 
                      是一門很深的功夫,為人師者要用心了解孩子的心理、家庭背景,甚至整 
                      個社會環境,才能實踐圓滿的教育。」   
                       
                      上人勉勵老師們,娑婆世界又名堪忍世界,要能耐煩。身處現在社會,從 
                      事教育工作非常辛苦,有時不免會有無力感;但希望大家要惜緣,藉著聚 
                      會來相互切磋、鼓勵。   
                       
                      「老師們願運用靜思語教學,是因為我們生生世世累積好緣。希望大家珍 
                      惜這分好緣,配合現在的時機,發揮教育的效用。」   
                       
                      「從事教職,要自我期許做一個教人的人師,而非只是教書的經師;須懷 
                      抱志業精神,擔起教育天下子弟的重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