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祝福 
                      大會來賓致辭摘要 | 
                   
                  
                     | 
                   
                  
                    | ◎編輯部 | 
                   
                  
                     | 
                   
                  
                    一個「內政一等獎章」的肯定,一面「華光一等獎章」的讚許; 
                      五月十一日各界人士雲集靜思堂內,台上貴賓的一句推崇、一個掌聲, 
                      點點滴滴都是所有慈濟人三十年如一日,在證嚴上人引領下, 
                      揮汗、灑淚,胼手胝足共成就的心血結晶…… 
                       
                       
                       
                       
                      ◆改造社會新風氣 
                       
                       
                      ◎黃昆輝先生(內政部長) 
                       
                       
                      三十年來,證嚴法師引領、感召數百萬會眾推展社會慈善教化事業,對於 
                      教化社會、淨化人心有非常傑出的貢獻,內政部今天特別頒發「內政一等 
                      獎章」,表達對證嚴法師崇高的敬意和謝意。   
                       
                      證嚴法師以佛陀慈悲之心,感召我們要行救救苦救難之行,慈濟人三十年 
                      如一日的付出,受惠的貧苦大眾遍及國際每一個角落;而一時糊塗迷失的 
                      社會大眾和青少年,也在證嚴法師的開導下迷途知返,找到人生的正道, 
                      並加入行善的行列。   
                       
                      慈濟志業遍及宗教、社會、環保、醫療、文化及至於國際救災、骨隨捐贈 
                      等,影響之深、之廣,對於世道人心及人間疾苦有非常大的貢獻。   
                       
                      我們國家過去幾十年來,大家一起努力創造了經濟奇蹟,但是無可諱言的 
                      ,社會在加速邁向現代化的時候,產生了若干脫序現象。所幸有慈濟及全 
                      國宗教界、社會團體,一同致力於推展社會教化事業,使社會上日趨功利 
                      、人心日益腐化的現象,能有相當程度的改善。   
                       
                      我在此代表內政部向大家報告兩件與宗教有關的事。   
                       
                      過去海外人士要到國內研究宗教,必須回其國家六個月再簽證,才能繼續 
                      留在台灣作研究,這樣來來回回很不方便。內政部為方便宗教研習,協調 
                      外交部、教育部後,現在一簽證就可以停留三、四年。   
                       
                      另一方面,政府為協助宗教事業發展,正在修改非都市土地管制規則,若 
                      用地要作為宗教目的,將取消捐百分之三十做綠地的規定。   
                       
                      現在社會上有些風俗趨向於低俗化、低劣化,內政部已組織專案小組,將 
                      邀請宗教界以及社會團體人士組成推動委員會,一起改造社會風氣。   
                       
                      我非常期盼證嚴法師在內政部推動社會改造時,能多給我們指教,發揮更 
                      大的影響力,讓社會有更好的明天。 
                       
                       
                       
                       
                      ◆智仁勇的結合 
                       
                       
                      ◎章孝嚴先生(僑務委員會委員長) 
                       
                       
                      今天有機會代表僑委會頒贈最高榮譽獎章「華光一等獎章」,給國人及全 
                      球華人所尊敬的證嚴上人,我感到無上的高興和榮幸;證嚴上人不僅關心 
                      國內社會,也關心世界各地需要幫助的人,僑委會除了感謝,也表示崇敬 
                      之意。   
                       
                      三年前,我到泰國北部金三角探訪當地的難胞,他們幾十年來都生活在非 
                      常困苦的環境裡。政府從民國七十六年開始進行泰北八年扶困計畫,我到 
                      那裡訪問的時候,扶困計畫只剩一年,卻還有很多工作尚未完成。   
                       
                      我心裡很著急,大家幾經商量,想到慈濟功德會。為了數以萬計的泰北難 
                      胞,兩年半前,我特地來花蓮拜訪證嚴上人。   
                       
                      證嚴上人兩眼炯炯有神,細心地聽我的報告和分析。我感覺證嚴上人對那 
                      邊的情況相當了解,但是當時我並沒有把握上人是否願意伸出援手。   
                       
                      出乎我意料、且令我感動的是,上人一口答應將派員深入了解:「讓慈濟 
                      來繼續完成幫助泰北難胞的工作。」   
                       
                      在國內,我們不忍看到有一部分人富裕,一部分人還生活在貧窮的環境裡 
                      ;在世界上,我們也不忍看到一部分中國人富裕,一部分中國人還在困苦 
                      中掙扎求生存。慈濟功德會在這方面所做的,令我們很感動,也很欽佩。 
                       
                      剛剛聆聽證嚴上人一番話,使我感覺到證嚴上人不僅是宗教家、還是教育 
                      家,不僅是慈善家、哲學家,而且是我們社會每一個人的老師。證嚴上人 
                      雖然很有成就,可是他還是很謙虛,話語中不斷強調「感恩」。   
                       
                      今天我們社會所欠缺的就是「感恩」的情懷和胸襟。慈濟為我們社會注入 
                      這股清流,使我們感覺到社會還是有希望。   
                       
                      我們可以說證嚴上人所代表、所象徵的是智仁勇的結合。有智慧的人不一 
                      定有慈悲的心胸,慈悲的人不一定勇敢;我們看到證嚴上人過去三十年領 
                      導慈濟所發揚、所表現的,就是智仁勇的結合。   
                       
                      祝福在座的每一位──讓我們活在慈濟精神裡,讓我們的社會安祥、和樂 
                      ,讓我們每一個人活在平安裡。 
                       
                       
                       
                       
                      ◆真正菩薩精神的發揚 
                       
                       
                      ◎上開下證法師(高雄宏法寺住持) 
                       
                       
                      佛教界長老慈航大師說過:「佛教應推動教育、文化、慈善,使佛教在社 
                      會上受到尊重。」這種精神在證嚴師父領導下的慈濟功德會完成了,我們 
                      應該對他表示最大的敬意。 
                       
                      我剛出家時,師長告訴我:「佛教是發心的人做出來的,只要你發慈悲心 
                      、菩提心,你就可以完成。」佛教中有句話說「隨願所成」,慈濟能有今 
                      天,可以說是證嚴師父以菩薩精神的大願完成的。   
                       
                      有些人批評慈濟:「都只關心海外,我們台灣還有很多需要關心的。」但 
                      是,我們應該要了解「菩薩精神」是什麼?觀世音菩薩的另一個名字叫做 
                      「大慈大悲廣大靈感救苦救難」;所以佛教的精神不是一個點、一個人, 
                      而是整個宇宙;因此,關懷整個宇宙才是真正菩薩精神的發揮和表現。  
                       
                      我相信慈濟在世界做各種慈善工作來完成菩薩精神,是最合理、最正確的 
                      。   
                       
                      佛教救度眾生的方式有金錢的布施、法的布施,這叫做「財法兩施」,功 
                      德無量。而今天的社會最欠缺的,不是金錢的救助,是真理的灌輸、教化 
                      的力量。   
                       
                      佛教徒要如何用我們的成就、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真理,將佛法散播 
                      在社會每個角落,使我們的社會在真理、智慧、道德的教育之下,真正具 
                      有清涼、光明與安祥的氣氛,這是大家應深思、努力的。   
                       
                      最後,我希望佛教界能對慈濟多付予一分愛護、鼓勵和扶助,使慈濟功德 
                      會在三十年後更加光輝和有成就,使佛陀的真理、智慧的教育,遍滿宇宙 
                      。 
                       
                       
                       
                       
                      ◆參與是豐富心靈的良方 
                       
                       
                      ◎吳伯雄先生(總統秘書長) 
                       
                       
                      今天會場的氣氛如此祥和、如此安寧,每個人心中也都是非常高興、感動 
                      和感恩,我想這就是慈濟精神影響每個人的內心深處,而自然散發出的氣 
                      氛。   
                       
                      外人常說台灣是貪婪之島,但是慈濟讓我們覺得這塊土地還是很有希望, 
                      人性還是善良的;因為慈濟帶給每一個人信心,讓人覺得人與人之間並不 
                      是那麼功利、現實。也證明了人性的光輝只要有人去啟發,就會無遠弗屆 
                      ,取之不盡、用之不完。   
                       
                      我在兩任內政部長任內,參加了近百次慈濟活動,參加慈濟活動對我來說 
                      ,是一種修行及自我反省的機會。我的朋友裡,有董事長夫人參加慈濟活 
                      動一兩年後,漸漸地改變了──身上少了珠光寶氣,臉上多了愛心光輝, 
                      使我覺得她們變得更美。   
                       
                      很多人受到慈濟精神的感召,在經營企業的時候,更能夠體貼員工、體貼 
                      顧客,多一分社會的責任。所以,慈濟的最主要功能,是帶給每個人「心 
                      靈的改造」,並發揮在日常生活及事業上。   
                       
                      台灣剛光復時,每個人的平均壽命不到五十歲,今天已經達到七十五歲, 
                      每個人多活了二十五年;打開電視不出家門就可知天下事;五十年前從台 
                      北到花蓮一趟,來回至少要三天,現在搭飛機來回只要半天就夠了。   
                       
                      比起我們祖父那一代,我們的生命加長、生命的內涵更豐富;因此,如何 
                      把時間多分出一點來關心需要幫助的人,是我們極應恩考的問題。我覺得 
                      參加慈濟行列是最好的方法。   
                       
                      面對新的三十年,慈濟需要更多人的參與,讓今後的三十年能夠在現有的 
                      基礎上追求更輝煌的一頁。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三十年如一日 
                       
                       
                      ◎林洋港先生(前總統府資政) 
                       
                       
                      最近,我有時間就思考-為什麼慈濟在短短的期間內有這麼偉大的成就? 
                      我想有兩個主要的原因。   
                       
                      一是三十年如一日「誠正信實,勤苦無私」的精神。   
                       
                      三十年前,上人組織功德會時,提到基本精神說,一定要誠、要正直、要 
                      信實、要刻苦無私。   
                       
                      民國六十九年,我擔任省政府主席時,到慈濟訪問,看到精舍師父們自己 
                      做蠟燭、做嬰兒鞋……並在空地上種田。師父們靠自己賺取工資維持生活 
                      ;而信徒大德捐的錢,全用來做救濟的工作。最近我訪問精舍,師父們同 
                      樣在做蠟燭,所有捐獻都有明細簿詳載支出情形。我這就是慈濟發展最重 
                      要的原因。   
                       
                      第二點是大家不爭名、不求利的付出。 
                       
                      據我觀察,各行各業的人做慈濟志工時的態度,都非常自然、謙虛。   
                       
                      有次,七、八位師兄姊聚在一起研究事情,有的說:師兄,這件事你比較 
                      有經驗,你來領導;換做其他事時,就說:師姊,你在廣播很有名氣,認 
                      識的人很多,就由你來領導。大家都很謙虛,自然產生領導人物,然後互 
                      相合作。而且,大家都是拿自己的錢出來做慈濟事,還求什麼名、利?  
                        
                      從大陸來的朋友告訴我,台灣人財大氣粗,講話態度粗魯不堪,讓大陸人 
                      士很看不起。他們說:你們台灣的報紙常報導台胞到大陸旅遊或做生意被 
                      搶甚至被殺,實際上,你們有沒有檢討,是不是你們的錢財露白了?你們 
                      在船上打牌一輸贏就是十幾萬人民幣,人家看了眼紅,不想搶也難;還有 
                      喝酒時,大聲划拳,旁若無人,給服務員的小費,一出手就是一千、二千 
                      新台幣,在大陸可是幾個月的薪水啊!   
                       
                      還有一個旅行團,到杭州西湖遊覽的時候,嚮導的小姐說:「我們西湖的 
                      水本來也很髒,可是經過環境保護之後,清澈見底得可以下去游泳。」台 
                      灣去的一位遊客聽到後,就說:「小姐,你把衣服脫下來,跳進去看看, 
                      我給你一萬塊人民幣。」這位小姐很生氣地說:「這位先生,請你尊重我 
                      的人格,好不好?」   
                       
                      最近,在大陸經商的朋友回來告訴我,有一次,我們慈濟功德會組織一個 
                      團去大陸救災,載送的司機告訴慈濟人說,他本來對慈濟人沒什麼好感, 
                      可是和他們相處三、四天後,才瞭解台灣也有循規蹈矩懂得禮貌的好人。 
                       
                      今天我有兩個希望,第一個希望是證嚴上人更加健康,我很高興今天見到 
                      的上人比以前更健康。   
                       
                      第二個是希望證嚴上人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雖然對上人而言,這種獎章 
                      或勳章如天上浮雲,不過如果能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不僅是證嚴上人一個 
                      人的榮耀,對洗刷台灣是貪婪之島、是槍砲毒品的走私王國惡名,將有很 
                      大的幫助。 
                       
                       
                       
                       
                      ◆自私心降低,公德心就會增強 
                       
                       
                      ◎蔣彥士先生(總統府資政) 
                       
                       
                      關於慈濟三十年來的成就,在我看來,簡單的說就是「救人濟世、推己及 
                      人、普度眾生」。這些工作也間接促成我們國家、社會一年年的進步。  
                        
                      國家社會不安、混亂,緣自於人的自私,慈濟工作就是要把人的自私減到 
                      最低;自私心減低,公益心就增強;人人的公益心、公德心增加,中華民 
                      國就會有了不起的前途。   
                       
                      三十年過去了,未來的三十年,慈濟是不是可以把台灣這塊土地上每個人 
                      的自私心減到最低?我相信一定可以。   
                       
                      我碰到海外回來的僑胞,都很稱讚慈濟,尤其對上人更是推崇。因此,本 
                      人也願意追隨慈濟做公益事業;把自私心的程度減到最低最低,是我今後 
                      要努力的。 
                       
                       
                       
                       
                      ◆再創「關懷文化」的奇蹟 
                       
                       
                      ◎許水德先生(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 
                       
                       
                      今天和許多長官、貴賓、慈濟人一起在地球村的一個角落--花蓮,慶祝 
                      慈濟成立三十周年,內政部前後四位部長都來參加,顯示大家都非常關心 
                      和重視慈濟的發展。   
                       
                      慈濟三十年前從三十個人、三十個竹筒以五毛錢累積到今天四百萬會員, 
                      我們可以想見當時三十個竹筒裡的每一個銅板都是充滿愛心、關懷心才能 
                      發展至今。   
                       
                      證嚴上人三十年來無私無我地奉獻社會,領導慈濟人服務社會,從濟貧開 
                      始到醫療、教育、公益活動,這也正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發展,經濟從貧窮 
                      到富有、政治從不民主到完全民主、社會型態從單純到多元,最需要的「 
                      關懷文化」和「感恩文化」。   
                       
                      我期望在座的人能一齊來學習、效法證嚴上人這種感恩、關懷的精神,希 
                      望在我們創造經濟、政治奇蹟之後,再創造「關懷文化」的奇蹟,這才是 
                      一個真正幸福、愉快的社會。 
                       
                       
                       
                       
                      ◆同樣感恩的心 
                       
                       
                      ◎蕭萬長先生(立法委員) 
                       
                       
                      慈濟的精神就是要大家惜福惜緣,我和內人雖然不是慈濟人,穿的也不是 
                      慈濟制服,但是我們都有慈濟心--感恩。我們非常感恩這個社會、感謝 
                      我們的朋友、感謝各界對我們的關懷和付出。   
                       
                      最要感恩的是慈濟三十年來,在證嚴上人感召之下,發揮愛的精神,讓我 
                      們的社會有光明的一面。 
                       
                       
                       
                       
                      ◆黑夜裡的明燈 
                       
                       
                      ◎安琪拉修女(澳洲布里斯本瑪特醫院前任院長) 
                       
                       
                      今天我很榮幸地受邀來這裡參加這三喜臨門的慶典。 
                       
                      大家都知道這第一喜是慈濟功德會成立三十周年慶;第二喜是慈濟醫院創 
                      院十周年慶;第三喜則是證嚴法師的六十大壽。   
                       
                      證嚴法師無怨無悔地把一生的青春歲月全部奉獻給慈善濟苦的工作,這種 
                      崇高的精神,實在令人從心底佩服。   
                       
                      在這慶典中,我僅代表瑪特醫院全體同仁謝謝大家,你們的愛心善舉是我 
                      們的楷模,我們將永誌不忘。   
                       
                      最後我要說的是,祝證嚴法師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希望您繼續像黑夜中 
                      的明燈,指引我們走在慈濟這條任重道遠的路上。 
                       
                       
                      (本文由慈濟三十周年慶祝大會現場錄音摘要整理而成,因編輯時間匆促 
                      ,未能給予各發言貴賓審閱,謹此致歉) 
                       
                       
                       
                       
                      《記者聯合採訪》 
                       
                       
                      慈濟三十周年慶祝大會現場,來自社會各界的來賓紛紛帶來對慈濟精神的 
                      肯定,同時也對慈濟未來的走向充滿期待與希望。 
                       
                       
                       
                      【醫界】 
                       
                       
                      ☉十多年前曾參與慈濟醫院的設計,現任台大醫院復建科醫師的連倚南表 
                      示,看著慈院成長,感受最深的是慈濟擁有無私、寬大的胸懷,提升了社 
                      會精神內涵。而慈院更為東部居民提供了高水準的醫療照顧,並影響其他 
                      醫院的經營宗旨。   
                       
                      面對慈院即將在嘉義設大林分院,連醫師說,他期待慈院永遠堅持照顧人 
                      群的那分慈悲心。 
                       
                       
                      ☉「還沒有加入慈濟以前,我的生活是黑白的,加入慈濟以後,我的人生 
                      是彩色的。」現任高雄安泰醫院院長黃博施,套用一句通俗的廣告詞表達 
                      他的感想。   
                       
                      黃醫師早在民國六十一年便參與證嚴上人在花蓮專為貧戶舉辦的義診服務 
                      。他說,慈濟所推展的是佛陀的教育,而且慈濟的精神非常生活化。 
                       
                       
                      ☉國泰醫院副院長王欲明在證嚴上人初有興建醫院構想時,便慈濟結了緣 
                      。他對當年與慈院前院長杜詩綿、現任院長曾文賓等人漏夜看慈院設計圖 
                      ,以及上人遭遇建地更易、經費和醫療人員聘請之難的苦衷,記憶猶新。 
                         
                       
                      「從慈院完工啟業到護專、醫學院相繼成立,上人短期內完成多項艱鉅的 
                      工作。」王副院長認為,由此可見上人的號召力之大。   
                       
                      「慈濟今日的成果是團結一心所就的,此時更要重整腳步再出發,相信未 
                      來慈濟將有更大的發展!」除了慶賀,王副院長更給所有慈濟人一個相當 
                      中肯的建議。 
                       
                       
                      ☉「證嚴法師真是一個活菩薩!」玉里榮民醫院院劉文健一語道出證嚴上 
                      人在他心目中的形象。   
                       
                      劉院長特別指出,慈院十年來發展快速,今已位居花蓮醫療網領導地位。 
                      「慈院是具備教學功能的區域醫院,人力和設備的水準都很高,玉里榮民 
                      醫院平均每星期就有兩位較嚴重的病患後送到慈院診治。」   
                       
                      劉院長樂見慈院的發展,以及對花蓮地區基層醫師的再教育,帶動東部的 
                      醫療水準。 
                       
                       
                       
                      【文化界】 
                       
                       
                      ☉剛完成《大愛》一書的丘秀芷女士,自七十九年接觸慈濟以來,看著慈 
                      濟志業擴展至國際賑災、骨髓捐贈,更多人爭相走上菩薩道,只得慈濟的 
                      愛不斷在擴散,腳步也越來越精進了!   
                       
                      丘女士強調《大愛》這本書是很多人精神匯集的作品,「我所寫出的只是 
                      一個階段,因為慈濟仍然繼續不停地往前走!」   
                       
                      她期望所有慈濟人能一以貫之、追隨上人腳步。「更希望上人身體永遠健 
                      康!」 
                       
                       
                      ☉任職工商時報的王尚文先生去年底參加靜思生活營後,每週都會報導工 
                      商企業界內慈濟人的故事。   
                       
                      細看慈濟三十年來的軌跡,他認為,慈濟之美在於能包容不同階層的人, 
                      每個人都以師志為己志、無怨無悔地付出。「未來如果更多人參與慈濟志 
                      業,台灣會更祥和;從台灣再走入全世界,那全世界也會更祥和了!」他 
                      如此期許。 
                       
                       
                      ☉大陸中央音樂院音樂學系主任袁靜芳教授,此次來台參加學術研討會後 
                      特地留下來。她謙虛地表示,要向慈濟人多學習,並認為慈濟進行大陸賑 
                      災非常有意義,「災民們都非常感激,在大陸上產生很大的影響。」   
                       
                      她並祝福慈濟將來更加發展,「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得到慈濟的愛!」 
                       
                       
                       
                      【佛教界】 
                       
                       
                      ☉西江精舍九十一歲高齡的真因法師,在隨行陪同下坐輪椅來到現場。老 
                      法師讚譽:「慈濟的各項志業推動得很好;自佛陀在人間弘法以來,證嚴 
                      法師是繼後宣揚佛教最成功的人!」給予慈濟人深遠期許。 
                       
                       
                      ☉慧日講堂的海山法師對慈濟國際賑災所受到的批評發表感言:「行菩薩 
                      道只要目標正確,確定是對社會有幫助的事,就不要受任何影響、勇往直 
                      前去做!」 
                       
                       
                      ☉淨耀法師對慈濟志業也多所關注,他說:「我曾在弘法的場合聽過慈濟 
                      骨髓捐贈活動;如果這項活動能配合其他法師的弘法教化作宣導,相信效 
                      果會更好!」 
                       
                       
                       
                      【媒體界】 
                       
                       
                      ☉廣電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新白,以媒體工作者的立場,提出他的見解:「 
                      媒體如能迅速、適度介紹慈濟世界裡眾多感人故事,將有助於社會安定。 
                      」   
                       
                      他接著說,善盡社會責任的媒體,能將大多數人導向正確的方向,就像有 
                      很多原本惡品惡行的人進入慈濟世界後經過上人的感召,而發願投入慈善 
                      工作。   
                       
                      劉先生指出,現在媒體已慢慢意識到要回饋社會,注意人與人、人與社會 
                      的關係。「若台灣兩千多萬人都有慈濟精神,整個社會國家就有希望了。 
                      」他充滿信心地說。 
                       
                       
                      ☉民生報暨聯合報發行人王效蘭,帶來一萬五千份民生報製作的《慈濟特 
                      刊》,與當天來賓結緣。   
                       
                      談到這個構想的起源,她說,慈濟雖已三十年,但慈濟的工作和精神還未 
                      能廣為人知,加上聯合報系許多記者都曾到過花蓮,深為慈濟精神所感動 
                      ,因此大家有了共識:要把慈濟化為文字讓更多人了解!於是同仁們通力 
                      合作,兩天內就把專刊趕製出來參與盛會。 
                       
                       
                       
                      【政界】 
                       
                       
                      ☉前陸委會主委、現任立法委員蕭萬長,談到他對慈濟國際賑災的看法。 
                         
                       
                      「慈濟沒有任何政治意圖,是直接、真正把愛深植在人心。」蕭立委說, 
                      大陸賑災對兩岸人民互動是正面、很有意義的,希望慈濟能繼續推動這愛 
                      的工作。 
                       
                       
                      ☉曾任花蓮縣長的監察委員吳水雲說,萬里長城開始於一塊磚,正如慈濟 
                      是聚沙成塔、積少成多而成就,無論貧者或富者同樣付出愛心。   
                       
                      吳縣長提到以前,每當有政府官員來花蓮,他多會安排參訪精舍,「凡和 
                      上人見過面的人,都會受到他的精神感召。」他說這些是他縣長任內很值 
                      得回憶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