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三十年歲月編織愛之網 | 
                   
                  
                     | 
                   
                  
                    | ◎黃秀花 | 
                   
                  
                     | 
                   
                  
                    《資深委員話當年》之一•緣起篇 
                       
                       
                      
                      民國五十五年, 
                      證嚴上人在花蓮號召三十位家庭主婦每人每天省下五毛菜錢 
                      投入竹筒作為慈善基金, 
                      從來這件事在花蓮各菜市輾轉相傳,參與的人愈來愈多…… 
                      同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 
                      上人創辦「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跨出濟世救人的第一步。 
                      當時每人每天五毛錢的存攢,產生了後來的第一批「會員」; 
                      隨著歲月的移轉,更晉身為資深委員; 
                      這三十名會員除了自己發心布施, 
                      也藉著募款來傳遞慈濟「愛」的種子, 
                      從花蓮、台東、台北、桃園、台中、南投、屏東、高雄、 
                      台南、嘉義……,編織成「愛之網」。 
                      時至今日,這群資深委員或已老邁或已辭世, 
                      但他們開疆闢土的奮鬥精神卻是不容遺忘的; 
                      也由於有前人流血流汗、辛勤播種,慈濟慧命才得以不斷延續, 
                      並造就今日各地會務的蓬勃發展。 
                      
                       
                       
                       
                       
                      ◆慈濟的發祥──花蓮 
                       
                       
                      有一聲古老的呼喚,在心隱隱約約,有人說它訴說的是「前世的鄉愁」, 
                      我說那是「追求心靈的渴望」。無論如何,當你真真確確聽清楚時,你將 
                      義無反顧地循聲而去…… 
                       
                       
                      「聽說農場(早期花蓮人對靜思精舍的稱呼)有位師父很慈悲,要成立功 
                      德會救人」三十年前,一群家庭主婦口耳相傳,每天節存五毛買菜錢損作 
                      功德款。   
                       
                      當年的三十名會員,在勸募的當下,無形中就變成了委員──他們除了向 
                      人募「心」外,也負責慰訪貧戶,堪稱是第一批慈濟委員。   
                       
                      葉劉、莊是、靜宏、靜依、靜適等人,是早期功德會的發起人。 
                       
                      為人嚴謹、不苟言笑的靜慈師姊和聰明能幹的靜智師姊,在花蓮委員組織 
                      架構未建立前,一直是上人得力的助手。靜慈和靜航靜蓉師姊在廚事方面 
                      合作無間,至今仍常常聚會。   
                       
                      因呈報個案而踏進慈濟的靜恆師姊,是將慈濟種子散播至全省的第一人, 
                      不但在花蓮帶出靜慇、靜雯兩人,也藉由同鄉及事業上的情誼,牽引台北 
                      的靜銘、高雄涂茂興和台東的王添丁伉儷走入慈濟。   
                       
                      外表溫柔婉約的靜慇師姊,雖然不識字,卻在勸募方面表現十分突出;而 
                      真誠的態度是她度人最有利的條件,靜朗、靜盈就是她培植出來的兩位委 
                      員。   
                       
                      長期在精舍協助會計工作的是靜賢和靜得師姊,靜得曾推舉女兒的同事靜 
                      瑩出任委員,如今她雖已往生多年,但兒子林瑛琚和媳婦簡美月克紹箕裘 
                      。林師兄負責帶動花蓮資源回收工作,簡師姊則投身於慈院志工行列。  
                       
                      民國六十一年,慈濟在仁愛街成立義診中心,負責總務的靜瑩師姊藉機舉 
                      薦由省立花蓮醫院前來協助慈濟義診的護士靜善(鄧淑卿)擔任委員,陳 
                      梅菊師姊也因參與當年醫務工作而加入委員行列。   
                       
                      此外,因親人出家當常住師父而走入慈濟的委員有靜仁、靜璿;因先生在 
                      玉里林區管理處工作,而有因緣接觸慈濟,繼而擔任委員的是宏先、靜純 
                      。   
                       
                      玉里方面,陳靜枝師姊透過佛教蓮社張玉音居士的引介接觸慈濟,進而出 
                      任委員。   
                       
                      靜照師姊則是在玉里佛教蓮社結識了靜枝師姊,兩人年紀相依,情同姊妹 
                      。由於當時靜照師姊仍有工作在身,而靜枝師姊的先生所經營的鴻德醫院 
                      ,經常是慈濟貧病個案的轉接站,因此,她們一人負責勸募,一人勤跑訪 
                      貧。   
                       
                      玉里的王成枝居士,也是透過靜枝師姊的引薦,而成為早期少數幾位男眾 
                      委員之一。他經常長途跋涉四處勸募及探看個案,因此贏得玉里「老土地 
                      公」的稱號。   
                       
                      台東的第一位委員是靜觀師姊。早在民國五十年,她就曾在台東佛教蓮社 
                      見過出家前的上人;後來,上人離開台東轉往花蓮而失去了訊息。   
                       
                      直至民國六十年,一位由台東搬往花蓮的舊識靜恆(李時)來探望她,並 
                      對她談起上人創辦慈濟的經過,自此才開啟她的慈濟路。   
                       
                      首先,靜觀師姊找上接引她入佛門的好友吳尾一起做勸募工作,而夫婿王 
                      添丁(思安)校長也在學校發起「日行一善」,帶動師生募集善款;數年 
                      後,他們又帶出鄰居靜豪加入慈濟陣容。   
                       
                      民國七十年,靜觀師姊自教職退休後專心推展慈濟,慈濟會務更大舉往外 
                      伸展;此時也因個案增多,上人常來台東探慰貧戶,會員得以親睹上人的 
                      威儀,而積極投入志業,因此接連有吳素雲、張春菊、林陳市等成為委員 
                      。   
                       
                      七十五年,隨著慈濟醫院落成啟用,參與志業的人愈來愈多,此時又有歐 
                      順興、范春梅出任委員。另一方面,靜觀師姊的公子王壽國、王壽榮也在 
                      父母的薰陶下,將慈濟種子帶往台南、嘉義發展;尤其,王壽榮師兄和妻 
                      子嚴玉真師姊是嘉義地區的拓荒者,將當地會務帶得有聲有色。 
                       
                       
                       
                       
                      ◆慈濟的大腦──北區 
                       
                       
                      它銜著一顆能結甜美果實的種籽,飛越千山萬水,植在一塊沃土上。當種 
                      籽發芽成長、結實纍纍之後,它的孩子們也銜著種籽繼續千山萬水,飄洋 
                      過海的播種之旅。 
                       
                       
                      民國六十年,慈濟的種子飄到了台北。原籍台南遷居北縣三重的靜銘(李 
                      水玉),經友人靜恆介紹加入功德會。除了自己捐獻淨資外,還熱心地向 
                      親友鄰居勸募。   
                       
                      次年農曆三月,靜銘首次到花蓮靜思精舍參加法華佛七,體會人的悲願偉 
                      行,既感動又敬佩。佛七結束後,皈依上人座下,成為台北地區的第一位 
                      委員。   
                       
                      為讓會員深切了解慈濟的理念,靜銘曾多次率眾乘坐遊車到花蓮參訪。先 
                      有靜鈺、靜暉、靜怡、靜鴻等四人發心出任委員,繼有陳美珠、楊玉雪、 
                      胡玉珠等加入濟貧教富行列。   
                       
                      陳美珠、楊玉雪、胡玉珠三人即慈濟圈內人人敬仰的台北「老大、老二、 
                      老三」師姊,而靜銘則被尊稱為台北「超大」師姊。   
                       
                      其後,靜怡師姊藉姻親關係,陸續推舉嬸嬸靜福、堂妹靜亮、弟媳靜愈、 
                      慈祺,以及妯娌慮鴻出任委員;現今,更有兒子陳添福和媳婦王靜慧繼承 
                      衣缽。老三胡玉珠帶出的委員則有靜儷、靜穎、靜讓、靜瑛和高雄的莊子 
                      瑤。  
                       
                      加入「慈濟跑道」的時間有先後之別,前進的速度同樣也有快慢之分,後 
                      來居上者大有人在。   
                       
                      六十六年,靜熙(陳錦花)師姊隨友人到花蓮觀光,無意間來到靜思精舍 
                      ,深為精舍簡樸的生活感動,回去後也開始勸募善款。   
                       
                      靜暘師姊(紀陳月雲)因靜熙師姊的介紹而認識慈濟,隨後在老三胡玉珠 
                      師姊的帶領下出任委員,繼而回過頭來堆薦靜熙師姊,並帶出靜映、慈盟 
                      、慈敏、慈婉、靜潔等委員。   
                       
                      而靜熙師姊在擔負委員重責後,也加緊腳步帶出靜曜、靜宥、靜萍、靜寬 
                      、靜紓、靜嫣、慈暉等委員。目前北區三十個組長中,即有十二個是由靜 
                      暘和靜熙師姊推舉出來的。   
                       
                      民國六十八年,上人提出建院的構想,北上次數愈加頻繁。此時,靜暘、 
                      靜映(侯李秀珠)……等委員已相繼走入慈濟,並爭相提供寓所接引民眾 
                      聚會聞法,進一步帶動了台北會務發展。   
                       
                      宏先(鄭李實先)師姊也於民國七十二年挪出閒置的濟南路房子供台北慈 
                      濟人聚會。每回上人北上,委會員蜂擁而至;更見台北會務成長之迅速。 
                       
                      數年後,隨著宏先師姊遠渡重洋,慈濟的種子也被帶至美國的華盛頓,她 
                      和子媳輩本著「取之當地、用之當地」,默默傳承慈濟「大愛」的精神, 
                      如今已把棒子交予新生代黃麗美師姊負責。   
                       
                      民國六十一年,年僅十六歲的楊金雪師姊因父親往生,獲得桃園佛教蓮社 
                      的助念結緣,而認識了蓮友──慈濟委員思齊居士,隨後,楊家成員就成 
                      為慈濟桃園地區的主要會員。   
                       
                      民國六十四年,因經濟不景氣,思齊居士結束印刷工廠返回大甲,臨走前 
                      將會款交由楊家小哥接續。同年七月,楊小哥因工作需要赴日受訓,再將 
                      會務轉交小妹楊金雪承接,時年十九歲的她就成了桃園地區的首位慈濟委 
                      員。   
                       
                      由於當時年紀小,加上對慈濟了解不深,使得楊師姊在勸募上頻遭挫折; 
                      而在個案探訪方面,也必須仰仗台北委員的協助。   
                       
                      直至七十三年,楊師姊首次帶會員回精舍參訪,接連才有許會、簡周敏出 
                      任委員;同年九月,隨著桃園訪視工作的獨立運作,又有第三波賴愛珠等 
                      四位委員出線,自此桃園的會務始慢慢上軌道 
                       
                       
                       
                       
                      ◆慈濟的心臟──中區 
                       
                       
                      所有孜孜不倦的努力,只緣於那一瞬間單純的感動,那一分惺惺相惜的知 
                      遇之恩。 
                       
                       
                      民國五十九年,達宏法師與達彥法師由台中迢迢來到精舍參訪,盤桓數日 
                      ,達宏法師深受上人的悲智願行感動,回到台中後就率領座下弟子──汪 
                      黃琇蘭、林麗華,聯合由玉里陳靜枝委員接引入慈濟的陳貴玉,開始從事 
                      「濟貧救富」工作。   
                       
                      民國六十五年,達宏法師在北屯建立「香雲精舍」,農初一、十五帶領委 
                      員、會員共修,慈濟照顧戶的發放亦於初一合併舉行,慈濟在台中總算有 
                      了暫時的據點。   
                       
                      其時,上人的俗家母親王沈月桂女士也在豐原展開慈濟工作,獲得廖炳南 
                      居士和上人少女時代的結拜姊妹張雲蘭的大力推動與護持,而使得善款勸 
                      募更得心應手。   
                       
                      六十八年間,賴子玉、薛淑貞夫婦與柯王幼師姊相繼踏入慈濟;六十九年 
                      ,上人為建院之事四處奔走呼籲,慈善寺的振光法師獲悉上人的宏願,不 
                      僅每月損助善資襄贊建院,並介紹信徒王萬發、林美蘭伉儷護持;爾後, 
                      王氏夫婦也在台北委員靜穎(洪錦)的鼓勵下出任委員。   
                       
                      南投的開路先鋒是徐瑞宏居士,民國六十五年,經營大理石地磚的他,藉 
                      前往花蓮洽談生意之便,順道參訪靜思精舍,深為上人濟貧救災的悲願所 
                      感動,回來後便加入勸募工作。   
                       
                      數年後,他又帶出張河圳、張松年、蘇幸等,共同開展南投的會務。 
                       
                       
                       
                       
                      ◆慈濟的雙腳──南區 
                       
                       
                      有些人在這條路上來了又去,一顆心在變動中陷落又升起。而這一路走來 
                      ,仍要感謝有你們步步相隨。 
                       
                       
                      民國五十三年,上人與屏東惟勵法師在基隆海會寺結夏安居,於道源老和 
                      尚座下,共遊般若智結下深厚的法緣。   
                       
                      六十一年,上人透過惟勵法師延介,與屏東圓通寺的見慧、見淨兩位法師 
                      相識。   
                       
                      爾後上人來到圓通寺,適巧該寺信徒陳榮慶居士來訪,上人乃將本會辦理 
                      慈善濟貧的宗旨概述一番,並請陳居士協助推動慈濟工作,陳居士頷首應 
                      允。   
                       
                      其後,陳居士又陸續帶出靜理、濟安等委員;並經由母親的穿針引線,推 
                      薦靜行出任委員。   
                       
                      早在民國五十六年即皈依上人的靜慮,一直只從事勸募工作,後來因受見 
                      慧師父與陳居士的極力鼓勵,才勇於出任委員;而由她帶出的靜誌,不僅 
                      在勸募方面成績斐然,在舉薦人才上更具獨到,女兒吳瓊花及靜媓已是慈 
                      濟中生代的委員。   
                       
                      民國五十九年,台南青年涂茂興遠赴花蓮服役期間,巧遇在當地開設文具 
                      行的同鄉靜恆師姊,經由她的引介,涂師兄親睹在「農場」修行、舉辦救 
                      濟工作的比丘尼,感受到一股攝人的氣質及威儀,就此與慈濟結緣。   
                       
                      涂師兄於民國六十二年正式出任委員,偕新婚妻子徐懿馨在高雄隨緣宣介 
                      慈濟;六十九年皈依上人座下,法號「思毅」,就在年年底,上人西行行 
                      腳時,他一舉推薦十人出任委員,其中陳文全、邱國權、鄭武南等日後均 
                      擔當起組長之責,將當地的會務推向另一階段。   
                       
                      而與圓通寺見慧法師在少女時代是結拜姊妹的薛月,從民國六十年起開始 
                      走出了家庭,先在同學、鄰居、親友之中取得支持,而後世居左營的她, 
                      隨著收功德金的因緣,足跡遍及高雄縣市;例如,陳春居士就因太太孫紫 
                      與薛月為手帕之交,而當了十餘年會員再出任委員。   
                       
                      在台南方面,則經由從事服飾生意的陳文全,推舉出同行黃勝璧在當地發 
                      展志業,而大步發展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