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分堅持的傻勁 | 
                   
                  
                     | 
                   
                  
                    | ◎陳秋山 | 
                   
                  
                     | 
                   
                  
                    《資深委員話當年》之二•勸募篇 
                       
                       
                      
                      風鼓,是昔日稻穀收割之後,用來除淨秕糠、塵土等 
                      夾雜在穀物中的雜質,以及選別佳粒、未熟粒、碎粒等的機具; 
                      王金福師兄便曾以風鼓篩選米粒的過程, 
                      比喻學佛者在菩提路上精進與退轉之別。 
                      三十年前,證嚴上人號召了一群家庭主婦入善門, 
                      堂堂開啟慈濟功德會利益眾生、濟貧教富的艱鉅歷程。 
                      這其中,有人因緣不夠深,脫隊另奔前程; 
                      有人三十年如一日,孜孜前行,樂此不疲, 
                      就像那一顆顆渾圓飽滿的米粒, 
                      嫻靜地散發著金黃、溫柔的成熟潤澤…… 
                      如今,這群年事已高,卻依然固守苦幹實作勸募方式的老菩薩, 
                      捨出了含飴弄孫、閒適自若的安逸生活, 
                      信誓將「從一而終」地堅持「佛心師志」。 
                      也就因為這一分「傻」的智慧,他們勇猛精進地勤播善種, 
                      才讓後者有福田可耕、有好事可做! 
                         
                       
                       
                      早期的委員泰半是家庭主婦,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價值框架下, 
                      多是不識字且缺乏社會經驗,僅憑著一股信念──師父要救濟貧民、很偉 
                      大,而以誠懇積極的態度、直接淺顯的言詞向人介紹慈濟。   
                       
                      令人好奇的是,在不識字的情形下,如何記下會員的姓名、地址等資料? 
                      在沒有寬廣的人際關係下,如何建立起為數可觀的會員群?   
                       
                      有位已往生的靜宏師姊,上人曾對她那本填滿「不同筆跡」的勸募本提出 
                      疑問。她說,因為自己不識字,所以一到會員家就告訴他們:「來,將你 
                      們的名字寫下,還有錢數。」就此解決了不會寫字的困擾。   
                       
                      而為了下一次來取款時,仍能記得地方,一出會員家她就用心地觀察周遭 
                      環境,並將特殊的地標以圖形記下。   
                       
                      比方說,門口有一顆大石頭,就在該位會員的資料旁畫個大圈圈;院子裡 
                      如果有種菜瓜,就畫一條菜瓜的形狀;若是在菜市場,賣雞的就畫一個雞 
                      頭,賣魚的就一條魚……。   
                       
                      如此建立了一套屬於自己的資料系統,藉著這些密密麻麻的記號,收款時 
                      得以按圖索驥;向上人報告時,也得以看圖說故事。當然,如果這些資料 
                      不經過她的解釋,旁人是無法全然意會的! 
                       
                       
                      因緣成熟時,它會以不同的姿態向您宣告, 
                      即便您如何冥頑不靈, 
                      它終究會讓您明白「水到渠成」的道理。   
                       
                       
                      對多數古早時期的家庭主婦而言,「菜市場」可說是她們唯一的社交場合 
                      ,是交流情感、增廣見聞的「好所在」。而「慈濟功德會」的傳奇,就是 
                      在這樣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口耳相傳開來的。   
                       
                      因為開店且靠近菜市場,每天總有一群「姊妹淘」在買完菜後,到靜恆師 
                      姊的店裡話家常。   
                       
                      「其實我嘛嘸(也沒有)走多少所在(地方)去勸募啦!」謙虛的靜恆師 
                      姊不僅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接引周遭的人入善門,甚至還隨緣隨分地 
                      把觸角伸展到台北、台東、高雄等地區,為「佛法無邊」做了一個很好的 
                      詮釋。   
                       
                      不過,靜恆師姊並不是一開始就對慈濟篤信不疑。那天,當靜依師姊以「 
                      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的心情,告訴她:「農場(即靜思精舍)有位師 
                      父在救人」的時候,靜恆師姊很不以為然地表示:「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 
                      事情!你這個大塊呆(大胖子),一定又被騙了!」   
                       
                      在那個生活艱苦的年代,多數人自顧不暇,哪還有閒功夫去關心別人的死 
                      活,也難怪靜恆師姊要「鐵齒地」存疑了。   
                       
                      直到有一天,兒子的同學經過家門,靜恆師姊一如往常地拎了一包舊衣服 
                      ,要給家境清寒的他提回家,讓他母親縫縫補補「舊衣新穿」;這時他黯 
                      然地告訴師姊:「阿母的眼睛瞎了,再也無法補衣服。」   
                       
                      靜恆師姊聽了嚇一跳,心想:「目光的人,囝仔攏教昧好啊,目暗的人那 
                      有法度?(眼睛看得到的人,孩子都教不好了,瞎眼的人怎麼會有辦法呢 
                      ?)」   
                       
                      正感惋惜之際,想起了「大塊呆」靜依師姊曾提起的那一位農場師父,於 
                      是她再一次向靜依師姊求證,兩人又相偕到瞎眼婦人的家了解詳情,並探 
                      察住院就醫的費用,提報給「農場師父」。(作者按:當時花蓮人稱靜思 
                      精舍為「農場」,「農場師父」即指上人。)   
                       
                      農場師父表示願意幫忙,於是,靜恆師姊開始向街頭巷尾熟識的人募款。 
                      就這樣,靜恆師姊在未正式加入慈濟委員行列前,已經展開了勸募經驗的 
                      累積;就這樣,被「騙」了一輩子仍甘之如飴。 
                       
                       
                      當你決定敲門時,是否已經做好準備? 
                      因為生命是一場充滿變化與未知的考驗。 
                       
                       
                      在那個電話還不普遍的年代裡,很多事情是無法事先聯絡的。所以,有的 
                      委員為了收一筆「十塊錢」的善款,來回往返五、六次是常有的事。   
                       
                      比如上午過去,對方正在忙,心想中午再來好了;中午過去,對方卻在睡 
                      午覺,又不好意思打擾;晚上再走一趟,這回是人不在家,又徒勞而返。 
                       
                      台北第一位委員靜銘師姊,有天午后從三重市到八德路四段收取會款,按 
                      了兩下鈴之後,主人一臉倦容地開了門說道:「以後不要來收了,我自己 
                      寄去好了。」似乎為午休被打斷而感到不悅;從此,靜銘師姊特別注意, 
                      絕不在午睡時間收取會款。   
                       
                      受過日式教育,待人有禮,生性樂觀且反應明快的靜瑩師姊,有一次去向 
                      一位正忙得不可開交的會員收款,為了不影響他做生意,靜瑩師姊自動地 
                      在一旁幫忙包東西並招呼客人。   
                       
                      等他忙得告一段落後,靜瑩師姊才露出靦腆的笑容表明來意,而會員也非 
                      常客氣地說:「唉唷!你嗯卡早講耶,乎你跟阮無閒,真歹勢!(你不早 
                      說,讓你和我一起忙碌,真不好意思!)」「嘸要緊啦(沒關係)!反正 
                      我嘛(也)想要學做生意!」   
                       
                      勸募,是要人心甘情願地把錢從口袋裡拿出來,勉強不來的。 
                       
                      婚後隨先生搬至花蓮的靜純師姊,與功德會結緣後,雖然西部親朋姊妹非 
                      常支持,勸募輕而易舉,但在幾乎舉目無親的東部,她卻聽過這樣的聲音 
                      :「參加功德會好像在跟死會,永遠都繳不完!」 
                       
                      面對這樣的抱怨,靜純師姊感到的不是尷尬而是難過。因為讓人家繳錢繳 
                      得有負擔讓她深覺抱歉,於是她說:「如果最近不方便,停繳一陣子嘛嘸 
                      要緊(也沒關係)啦!等你想繳的時候再繳好了。」 
                       
                       
                      所有必須經歷的挫折與風浪, 
                      都只是為了成就引領迷航的心靈安然靠岸。 
                       
                       
                      勸募過程中,有時也會產生一些意外的誤解而令人難忘。 
                       
                      靜容師姊有一回向一位阿婆收十元的功德款,當她恭謹地對阿婆說:「多 
                      謝你,功德無量!」   
                       
                      不料,阿婆隨即拿起掃帚對她破口大罵:「我給你錢你還說我『無量(沒 
                      肚量)』!」她沒有任何辯解的機會,便被阿婆用掃帚轟出門。原來阿婆 
                      沒聽到「功德」二字,卻只聽到了「無量」,也難怪她要大發雷霆了!  
                       
                      逢人雖總笑盈盈的靜瑩師姊,若遇不合理的情事,仍會據理力爭,說個分 
                      明。   
                       
                      有一次勸募來到了一家大旅社門外,心想,這一回可能要遇上個樂善好施 
                      的「大員外」,於是興沖沖地上門勸募。誰料,這「大員外」不僅拒絕布 
                      施,還將師姊們轟了出去。   
                       
                      「他不想捐錢也犯不著罵人啊,更何況還毀謗慈濟!」回去之後,左思右 
                      想意難平,隔天她就又跑去找那位「大員外」。   
                       
                      她克制內心的委屈,以溫和理性的口氣,一一化解對方的歧見與無明火, 
                      後來,這位「大員外」也成了慈濟的會員。 
                       
                       
                      看見妳在人群擾攘中大聲疾呼的模樣, 
                      那微弱得幾乎聽不到的聲音感動了我, 
                      於是我拿起擴音機加入妳的行列,希望有所助益。   
                       
                       
                      慈濟草創初期,雖然師姊扮演著極重要角色,然而,少數幾位師兄倒也功 
                      不可沒。尤其在「男尊女卑」觀念尚深的彼時,師兄在社會上既有的事業 
                      、地位,也就有其推波助瀾之效。   
                       
                      台東委員王添丁校長,最初對勸募也不知該從何著手,尤其要以校長之尊 
                      向人開口「要錢」,這實在不是件容易事。然而,從事教育工作者,畢竟 
                      深知教育自基礎紮根的重要性,對於善性的培養也不例外。   
                       
                      於是,他以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口號,呼籲學生及教職員每日存下一點 
                      零用錢,幫助貧困病苦的人們。如此一來,不僅發揮了勸募的功效,也達 
                      到了啟發良能的教育意義。   
                       
                      而自稱除了「賊仔(小偷)」,幾乎什麼工作都做過的「老土地公」── 
                      玉里委員王成兄,剛開始勸募時,即使已累積相當的人脈與社會經驗,仍 
                      難免有碰釘子的時候。   
                       
                      有回,他把勸募對象鎖定一位舊識,剛進去朋友家時,上座、奉茶,一切 
                      是熟悉熱絡的寒暄與招呼。可是,當他表明來意後,朋友竟然說:「我都 
                      還需要人來救濟,那有什麼錢可以捐!」尚未深談,即被潑了冷水。   
                       
                      但土地公並未因此受到打擊,「這邊不行再換別處呀,嘸(沒有)人全攏 
                      (都)這樣的啦!哪攏(若都)這樣,就嘸慈濟囉!」   
                       
                      「幫助別人,卡贏乎人(勝於讓別人)幫助。」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 
                      話。或許曾親身經歷過貧窮,更能體會那分窘境吧?   
                       
                      他藉著經商所打下的基礎,只要全省那個地方交了朋友,他一定想盡辦法 
                      「親自」將這顆善種子散播過去,所以他的會員幾乎遍布全省,而他也樂 
                      於全省巡迴收款。 
                       
                      或許因為太過疲於奔命,有一回他竟在路旁不知不覺地昏睡了過去﹗還好 
                      不礙事,被人喚醒之後,仍然生龍活虎。 
                       
                       
                      把珍藏的歲月定格, 
                      串成回憶裡一頁頁動人的詩篇, 
                      故事這才開始呢﹗ 
                       
                       
                      這些聽起來豐富又有趣的「勸募經驗」,究竟是頂著多猛的驕陽烈日、冒 
                      著多狂的寒風冷雨、流過多少的血汗滴聚而成的﹖如今已無從追索。但其 
                      中的精神,確是值得我們一再玩味與學習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