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人間大愛的另一循環
慈濟護專五專護理科,今年將單獨招考國中畢業的原住民籍同學五十位,
由慈濟基金會提供全額獎學金,包括學雜費、實習費、住宿費、膳食費、
書籍費,每月並發給零用金。這項教育志業上的新措施,將使得慈濟關懷
原住民健康的努力更為落實。

證嚴上人於七年前創辦慈濟護專,其目的之一是開拓東部原住民少女就學
就業機會。從創校至今,日夜間部共有一百六十餘位原住民學生接受護理
人員的培育與在職訓練。這雖是值得肯定的成果,但我們總覺得應再多盡
點力,協助原住民少年養成一技之長,且有助於提升原住民社群的健康品
質。

目前就讀護專的原住民學生有限,其主要原因是他們須和漢人學生一起參
加激烈的升學考試競爭,由於原住民社區的中小學教育資源原本就較短缺
,加上文化差異,從語言、思考邏輯乃至於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皆與漢人
社會有所不同,其青少年學生在升學的競爭之路上顯然居於弱勢地位。

如今採單獨招生一班學生,將可避免聯合招生考試對原住民學生的不利之
處,他們彼此可做公平競爭,而學雜費全免的優惠措施,則又有鼓勵他們
在經濟無虞的情況下,專心研習護理的意義。

對這班原住民學生,慈濟雖無所求,不要求其相對履行服務的義務,但我
們站在東部基層醫護的立場,仍抱有殷切的期待,希望這批學生能真正以
如白衣大士的聞聲救苦為職志,且積極參與原住民社區衛生醫療的工作。

在慈濟醫院和慈濟醫學院原住民健康研究室到花蓮部分社區所辦的健康檢
查,或推動社區保健的計畫中,我們深覺對原住民疾病或健康的觀念了解
有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促進彼此的溝通,如何協助其確保健康,宣
導正確訊息,的確需要有人扮演橋樑角色,而受過專業訓練的原住民護士
,將可擔任此項重要工作。

換句話說,在基層服務的原住民護理人員不同於一般的護士,他們身負從
本土文化觀點,傳譯西方醫療知識的任務。另一方面,當今台灣的原住民
社區不管在文化或醫療保健方面,皆面臨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參與,即社
區自主的轉型期,原住民護理人員的角色益形重要,甚至比人數較少的醫
療人員責任更重。

因此,我們在首度提供全額教育費用給原住民護專學生之餘,也不免寄予
厚望。他們畢業所拿到的文憑不同於一般文憑,將不只是謀生的工具,其
背後代表對異文化的尊重與關懷,以及人間大愛的循環,即靠社會愛心人
士的幫助完成學業的原住民學生,能把所學回饋給他們的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