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路在前方 | 
                   
                  
                     | 
                   
                  
                    | ◎葉文鶯 | 
                   
                  
                     | 
                   
                  
                    《邁向另一個起點》•畢業特輯二 
                       
                       
                      每年,總有一部分護專畢業生成為慈濟醫院的「新鮮人」,又或者是完成 
                      在職進修,回到慈院原護理單位服務的護士「班底」。 
                       
                      慈濟護專對於慈院護理人力的提供,在質與量兩方面皆功勞不小,這也正 
                      符合證嚴上人創辦護專,以培養人才的初衷。 
                       
                      基於為花蓮本地人、對工作環境滿意度高,或者婚姻因素等考量,許多護 
                      專畢業生直接投入慈院各護理單位服務。由於是「自己的學校」所培養出 
                      來的學生,對慈濟的文化相當了解,因此,一批批來到慈院工作的護專畢 
                      業生往往對慈濟醫院存在著南捨的情感。 
                       
                       
                       
                      相約至公元兩千年 
                       
                       
                      七十九開始在慈院小兒加護病房服務的張瑞雲,是八十三年夜間部在職班 
                      的第一屆畢業生。 
                       
                      「當時班上同學大都己經結婚,忙於工作、家庭和課業,所以沒時間再選 
                      修其他課程:而我們所修的慈濟人文課,像是茶道、花道,都很有意思。 
                      」瑞雲對慈濟人文課程記憶猶深。她說:「在職進修的動機是自認為一個 
                      護校生在臨床與學理上都不足。雖然白天工作、晚上上課很辛苦,但有助 
                      於臨床護理的應用。」 
                       
                      畢業後仍留在慈院服務,瑞雲對慈濟精神的體會更深了。「小兒加護病房 
                      是一個訊息比較封閉的單位,幸好我們的同事陳菜經常隨侍上人,常跟我 
                      們講慈濟和上人的故事。」瑞雲很喜歡現在的工作環境,尤其是同事相處 
                      的氣氛非常融洽。 
                       
                      三西病房副護理長陳姿伶與同班同學林麗萍、葉玉明、李惠珍、楊麗雪、 
                      呂佳莉、沈金華、朱淑棉、歐秋環和蘇惠玲等人,於八十一年畢業後,分 
                      別到慈院各單位服務 
                       
                      「人家說花蓮的土會黏人,一點兒也不假;二來是工作勝任,為工作而生 
                      活,不是為生活而工作。此外,慈院在花東地區為區域後送醫院,可見習 
                      的個案相當多不但醫院發展空間大,對於公費生更是照顧。」 
                       
                      八十三年,姿伶公費的簽約到期,但她仍選擇繼續留在慈院。雖然已經畢 
                      業兩年,但是很多同學都服務於慈院,大家感情好,每年輪流主辦同學會 
                      ,這個約定已經排到公元兩千年。而大家與當年的導師陳尚志也還保持著 
                      聯繫。 
                       
                      此外,慈濟護專的特色──懿德媽媽也不因畢業而「終止關係」。她的「 
                      媽媽」慈歆師姊家住台北,不但與姿伶的父母相熟,姿伶訂婚時也都到場 
                      ,若返慈院當志工,更不忘來看看她,這分真誠尤令姿伶感到窩心。 
                       
                       
                       
                      成長在護專 
                       
                       
                      心臟內科專科護理師林麗萍是花蓮本地人,護校畢業後,繼續到慈濟護專 
                      念二專。她在兩年的公費約期屆滿後又續簽兩年約,「因為家就住花蓮, 
                      而且對醫院己經很熟了。」 
                       
                      麗萍和姿伶說到她們那一班時,雙雙提到「叛逆」這個形容詞。「當時我 
                      們對學校的一些制度常有意見,因為我們認專科生的生活應該是比較開放 
                      、自由。所以,在校期間曾因與學校溝通不良,產生不愉快,甚至連導師 
                      都對我們感到失望。」 
                       
                      曾擔任班代的麗萍對班務記憶猶新地表示:「經過這些事後,我們反而學 
                      會如何做有建設性的建議,如今在工作上即使遇到衝突也不會再衝動行事 
                      了。」而姿伶的結論,也代表她個人的成長,她說:「學校愛護學生的心 
                      是不變的!」 
                       
                      麗萍也以過來人的身分叮嚀學弟妹:「一定要先充實護理常識,以便日後 
                      在臨床實習時應用得更好。」她表示,最初到慈院服務的單位是內科加護 
                      病房,每天面對幾乎無法使用語言溝通的重症患者,一遇病人有緊急情況 
                      ,不但反應要快,且要操作尚不熟悉的機器……。 
                       
                      種種壓力也曾造成挫折,不過她認為:「病人需要我的照顧,只要我每天 
                      來,就對他們有幫助。」就這樣,病人成了最佳支持者,兩年多來的經驗 
                      讓她奠定良好的護理基礎,以玫於後來轉任燒燙傷中心、擔任專科護理師 
                      都能駕輕就熟。 
                       
                       
                       
                      穿過「實習」隧道 
                       
                       
                      實習,是每位護專畢業生必修的課程。這一段經歷,不但是他們一定會面 
                      臨到的,同時也對他們日後護理道路的選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慈院護理部教學組導賴惠玲說:「護專實習生在醫院並未納入正規的護理 
                      人力使用,醫院只是提供場地和設備供學生實習,他們一般是在病房協助 
                      做更換點滴、床單、回答家屬詣問等基本的護理,藉由和病人接觸,學習 
                      對病人的整體觀察能力。」 
                       
                      呂芳薇曾到過慈濟、門諾和花蓮市衛生所實習。實習的工作內容大概是: 
                      檢查病人的生命徵象、給藥、傷口換藥、更換床單、點滴,以及協助病人 
                      餵食、擦澡等。任何技術皆在實習老師的指導下操作,有時候老師會為同 
                      學爭取嘗試其他護理技術的機會,不過要很慎重處理,所以「有老師在, 
                      就安全了!」 
                       
                      一般說來,外科病房的氣氛較活潑,而內科病房的病人彷彿有較多的心理 
                      因素需要解決。芳薇雖然觀察到這個現象,但是病人所遭遇的複雜心理問 
                      題,往往不是她一個年輕的實習護生可以解決的,所以在與病人談過之後 
                      ,常必須請教老師或與同學討論。 
                       
                      她到腫瘤科病房實習時,曾見過一位癌症病人因一口痰哽住喉嚨,雖經急 
                      救再送進加護病房,次日卻過世了;這使她感到生命的脆弱,進而希望日 
                      後能盡己之力,為癌症病人服務。 
                       
                      新生開學選班級幹部時便自告奮勇當班代的公費生徐士敏,回憶護專五年 
                      來使她在人際關係的成長上有了明顯的突破。她本來是一個強悍、主觀的 
                      人,雖然當選班代,但在班上的朋友不多,很難推動事務。 
                       
                      「當時,我們的導師楊芊芹老師鼓勵我調整自己,從一顆『利石』成為一 
                      顆『鵝卵石』。後來參加學校的社會服務社,並有機會擔任社團幹部,使 
                      我學習到處理事情的經驗,更增長人際關係的調適能力。現在雖然不敢說 
                      已經是一顆鵝卵石,但至少已經不再是利石了!」 
                       
                      士敏笑著說:「我實習的時候一共哭過兩次。」她坦承是自己的自尊心強 
                      ,做錯一點小事就自責萬分的結果,實習老師安慰她:「人在學習中難免 
                      發生錯誤,勿自我要求過高。」 
                       
                      由於喜歡小孩子,士敏決定畢業後到慈院小兒加護病房服務。她認真地說 
                      :「我覺得讓『自己的醫院』栽培,未嘗不是件好事。慈院的發展空間很 
                      大,而且在『自己的地方』做事,壓力也比較小。」 
                       
                       
                       
                      路在前方 
                       
                       
                      廖婉君本來在專二第一次實習後就「很討厭護理」,而且到了幾乎要休學 
                      的程度,是她的母親極力勸阻,鼓勵她再試試看;結果,專四、專五再到 
                      各醫院實習時,她不但肯定要走臨床護理的路,而且畢業後選擇到腎臟內 
                      科服務,重拾當初就讀護校的心願──希望好好照顧需要洗腎的父親。 
                       
                      從臨床實習犯錯的恐懼心理走出來的廖婉君說,這是因為她遇到了一位能 
                      夠讓學生主動學習,並且給予信心的實習老師。有感於病人的病情變化不 
                      定,非自課本中所能學盡,婉君雖然選擇先就業,但是她自許要不斷充實 
                      護理新知。 
                       
                      帶著「護士的工作很神聖,可以幫助很多病人」的美好想像,陳玨如在生 
                      平第一次護理實習後,才發現想像和現實有很大的差距。 
                       
                      「原來病人對護士的態度並不是那麼客氣、尊重,可能有些起了職業倦怠 
                      的護士對病人的服務不周到,引起病人的不諒解,認為護士並不是真心關 
                      懷他們,所以對護士時常有不甚合理的要求。」玨如望著前方,努力回想 
                      這樁遙遠卻不曾遺忘的經驗。 
                       
                      等到四、五年級再去實習,玨如己經較能適應了,她所觀察的不再侷限於 
                      病人的「疾病」,還包括心理層面的評估。「不同病症的患者會有不同的 
                      心理問題,我們必須去思考如何協助病人解決,所以這兩年來的實習主要 
                      是增廣見聞、獲得實際護理經驗。」玨如年紀輕,思路卻很清楚。 
                       
                      說起選擇服務的病房單位,玨如仔細分析說:「外科病房裡面都是有明顥 
                      外傷的病人,我看了會難過;但是在內科病房,病人的疾病不是用眼睛就 
                      看得到的,必須經過觀察、評估和探討才知道。」想當然爾,玨如的意願 
                      勢必與她喜好探究事理的個性有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