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慈濟道上三十年
靜豪、思恆平凡中的堅持 |
|
◎文及元 |
|
從早年追隨上人上山下鄉察訪貧戶……到積極參與各項慈濟活動;
現在,資深委員靜豪師姊、思恆師兄緣於一分三十年如一日
對慈濟的恆久認同感,仍然以自己不再年輕的體力,
繼續做中、新生代慈濟委員的守護者。
是一種淡然中見真情的慈濟心志,讓台東的靜豪師姊,默默地堅守著慈濟
崗位三十年。
而她的另一半──思恆師兄,從早期不反對師姊做慈濟,但偶爾會因為慈
濟佔去「另一半」太多時間而與師姊搭嘴鼓(拌拌嘴);隨著時光游移,
因著靜豪師姊的堅持,夫妻共同精進於菩薩道上,直到現在……
或許這種執著了三十年的心志,正是一種平凡中的堅持吧!
遷居遇善緣,走進慈濟
民國五十四年,靜豪、思恆夫婦因工作關係自太麻里遷居至台東市區,當
時對面住的正是王添丁(法號思安)、黃玉女(法號靜觀)夫婦。
後來,在他們的牽引下,兩人漸漸走進了慈濟世界,靜豪師姊在民國五十
五年加入會員的行列,並在十年後成為委員。
早年,精舍未安裝電話,上人到台東訪察照顧戶前,得事先用書信聯絡當
地委員,然後顛簸在花東之間的碎石路上近五個小時的車程,才能抵達台
東。
那時,上人到台東都是住在靜觀師姐家;靜豪師姐也因靜觀師姐的邀約,
而有和上人一起訪貧的機會。
訪貧經驗,跨越心中障礙
靜豪師姐回憶以前與上人訪貧的情形:「訪視個案時隨行的人不能太多,
大約四個。」「聊天時要像話家常,別像警察問案似的,才不會傷害到案
主」「另外,若要做筆記,千萬不要在案主面前,最好先用腦子記下來,
到戶外再記錄。」「多觀察案家的居住環境或與鄰居聊天,以進一步了解
案家情形。」「做慈善最重要的是度人心,不是只給予物質上的濟助;慈
悲與智慧必須兼顧,真的令人頗費心思。」
點點的訪貧舊事以及訪貧的各項細節,湧上靜豪師姐心頭……「有次農曆
年前,要與上人去台東泰安看一個個案,靜觀師姐叮嚀我要帶布尺,好為
照顧戶量身做衣服。我記得那是一個全身發臭的獨居老人,當我們車子一
停,上人率先下車,將個案從狹窄的屋裡帶出來。」
靜豪師姐說那位照顧戶家的牆壁是用竹子對剖再糊上泥土做成的(台語為
「彬啊ㄅㄧㄚ」)若泥土掉了就用破衣服補,下雨時則以帆布盛雨水,景
況非常破落。
靜豪師姐說:「由於當時還不是慈濟委員,對於這麼骯髒的照顧對象及居
住環境,尚存著一點執著心。但是當我看到上人不畏髒臭,毫不猶豫地與
個案直接接觸,心中震撼良久。我問自己,是不是有足夠的勇氣做這樣的
事?」經過一番內心掙扎,師姐心中升起「跟定這位師父吧!」的想法,
終於突破了心中障礙,繼續護持慈濟志業。
從「反對派」到「贊成派」
早年在屏東還沒有委員時,上人會邀請幾位台東的師兄姐前往屏東協助訪
察個案,靜豪師姐恰為其中一人;也因為靜豪師姐是屏東車城人,前往協
助更有地緣上的方便性。沒想到思恆師兄一知道師姐要迢迢去屏東訪貧,
非常反對,兩人還為此吵了架。他說:「你若做慈濟做得這麼認真,我就
跟你離婚!」回憶起這段夫妻間的往事,靜豪師姐笑說:「年輕的時候,
我夫妻發脾氣、搭嘴鼓(拌拌嘴),有時是因為他反對我太投入做慈濟的
緣故!」
不過,現在兩人同行於慈濟道上,那些曾為慈濟事而拌嘴的往事,現在聽
來有些好笑,因為師兄對師姊的關心,已近乎「吃醋」;也有心疼,因為
年輕的他們在物質匱乏的情形下,還必須兼顧志業與家業。
思恆師兄從民國六十七年開始作幕後委員;八十一年,也就是思恆師兄六
十四歲那年,受證為第一屆東區慈誠隊員。
五十九歲考駕照,一試就考取,駕訓場的教練給思恆師兄的評語是「不可
思議」。
郭師兄笑說,當時路考駕照時,後面還排著三位待考的小姐,看她們個個
緊張的神,郭師兄還頻頻安慰:「別緊張!放輕鬆就會考上了!」旁邊的
教練卻冷冷地說:「你自己都不保險了!還安慰別人!」
問他為何到了五十九歲仍有勇氣去考駕照時,他笑了笑說:「在電視看到
美國一位七十五歲的老先生仍能自己開車四處走,因此就鼓起勇氣去學開
車。」而且,「學會開車後,就能載師姊去訪貧、做慈濟了。」
持家有道,夫妻倆都成榮董
有一段時間靜豪師姐幫人做衣服(家庭洋裁),她就靠著這份收入及跟會
的錢,悄悄地幫師兄存了一百萬。到了存足一百萬那天,師兄下班一踏進
家門,師姊就對他說:「恭善你成為榮董了!」
正當師兄還一臉狐疑時,師姊接著問他:「你覺得這段期間,家中的物質
生活有沒有什麼改變?或有什麼不同?」師兄說「沒有啊!」師姊說:「
對啊!我是在不影響家庭生活的況下,為你圓滿了榮董。」
幫師兄圓滿了榮董後,靜豪師姐說出這樣想法時,師兄體諒地說:「妳可
以自己準備,我不會干涉你。」
此後,師姊每天清早四點起床,將當天要做的衣服用布剪好,便先出門買
菜;回來家務處理好後,才開始車衣服;晚上有空時,師兄也會幫忙一起
縫扣子。
就這樣一點一滴慢慢累積,三年後師姊也為自己圓滿了榮董。
現在夫妻倆早上三、四點便起床,師姊禮拜『法華經』、『無量義經』,
師兄則持誦『金剛經』,隨後外出打羽球,保持身體健康;當慈濟有活動
時,身為第一組組長的夫妻倆就相偕參加。
雖然,他們的手腳不似中、青年委員俐落,不過豐富的經驗卻可以時時關
照、處處留心。
靜豪、思恆夫婦育有一女三男,長女郭萌秀於七十九年受證委員,目就讀
台東師範學院的孫女張佩嘉,則於去年召募同學成立慈青隊,可說三代都
有慈濟人。
勤守崗位,默默付出
慈濟創會早年的資深委員們,近年漸漸退居為顧問,是一群善於調整角色
的幕後英雄;全省各個角落也都有這樣默默付出、勤守崗位的慈濟委員,
這種平淡、平凡中的堅持,給人樸實、真實的感覺……
靜豪、思恆夫妻倆都有「一言為重,千言無用」的性格,也就是若答應別
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對於慈濟,亦是如此。
雖然,兩人都已分別六十六、六十八歲的高齡了,但他們仍然像燈塔一樣
,將光與熱照射在汪洋上,守護著往來的船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