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
| |
愛的延長線 |
|
☉葉文鶯 |
《慈濟醫院十週年》之1 |
十年來,不計投資報酬是慈濟醫院始終關懷生命的本質。
十年前,一所由台灣人民集資蓋成的醫院──慈濟醫院在花蓮座落。
證嚴上人期待它,成為一所醫「病」且醫「人」的醫院;花東人民期
待它,成為「後山」人民生命的守護神;所有的慈濟人期待它,成為
分分秒秒發揮功能的救命燈塔....。
十年後,在眾多的期待與付出下,慈濟醫院未讓這許多的期待落空,
樹立了關懷生命的精神,不向錢看齊,而向「人」看齊!只要攸關生
命,慈院總不顧投資報酬地投入,於是,社區醫療、偏遠山區義診、
安寧療護....一項項走向生命的行動風起雲湧。
如《天下雜誌》所評析:「慈濟醫院將醫院轉為人文關懷的醫療。」
清晨四點多,一名水腦症合併硬腦膜下出血的小病患正在接受手術,
正當自打洞的頭骨中取出血塊時,突然天搖地動,剎時開刀房一片漆
黑,護士小姐們大聲驚呼,在旁實習的金港齡醫師手術衣被人扯住,
當時他也很緊張,但稍一亂動可能會傷及小病人,僵了六秒鐘,緊急
供電系統及時啟動,地震終於停止。
花蓮以地震和颱風「兩多」聞名。七十五年十一月的一次地震,深深
留在現任小兒科主任金港齡醫師心中。而今提到花蓮,除了以上兩多
和自然景觀外,證嚴法師和慈濟功德會也儼然成了花蓮知名的一部分
;現任花蓮縣縣長王慶豐先生便曾說:「慈濟,是花蓮一項重要的資
產。」
慈濟醫院創院之初,大半來自外地的醫護、行政人員到花蓮一趟遠比
出國,地處偏遠加上醫院四周尚未開發似一片荒漠,又有可怕的地震
和颱風....令人擔心的事總比預期的更多,有人就此決定只待一、兩
年,當成是難得的人生經驗;有人卻因而決心留下來墾荒闢土,充當
開路先鋒。
因客觀環境因素造成花東醫療人力普遍缺乏的現象,即使是院務成長
快速的慈濟醫院,現今仍不能免於人力不穩定的困難;創院之初,有
人聽聞這是家佛教醫院,且慈濟本以濟貧為主,因此,許多人誤以為
來慈院看病不用錢,病人出院不繳醫藥費便走了,或將病患送來便不
聞不問者大有人在;而慈濟的盛名,也使得醫院整體所承自外界的期
待過高....。
十年來,慈院所面臨的困難並沒有減少;然而這十年當中慈院對提升
花東醫療的努力,也始終沒有間斷,有些服務更看出慈院是主動向花
東民眾的需要「靠近」!
夜裡,孩子發高燒,父親揹著他奔出家門,感覺上那條通往小鎮的路
好遠、好遠....。
提著藥箱、疾走過連續幾處彎路的黑色影子忽隱忽現,此時,窮僻山
腰上也有戶人家正倚門巴望著....。
這些台灣早期醫療缺乏的景象,您一定不陌生,即使只是在電視廣告
裡見過,也不難體會民眾對醫療的需要,特別是偏遠地區,醫療的不
可近性使人隨時擔心生命的安危。
週六上午七點,慈院的救護車駛離花蓮巿區,沿著花東公路經過壽豐
、鳳林、萬榮,兩個小時後進入卓溪鄉立山村,在一個轉彎路口,讓
兩位家住春日的婆婆搭便車,車子便又加足馬力噗噗上坡。
一早來候診的病患聞聲站起,衝著來人笑,而玉里的師姊們不知何時
已把衛生室那扇鐵捲門嘩啦啦地開啟。為了配合這項義診的準備與善
後,她們總是最早到、最晚退的一群。
病人中,不乏相邀共乘交通工具前來,又等待著看完病一道離去的村
民,大異於現代人的追趕時間、各行其事;而救護車也在卸下藥品後
,隨即開進立山村和崙山村,陸續接送欠缺交通工具的患者。一股暖
意就在這個彷若世外桃源的小村落裡流盪開來....。
台灣山地和離島偏遠地區的醫療因幅員廣、人口密度低,加上交通不
便,至今仍有不足的現象。慈濟醫院自八十三年七月,選定花蓮縣卓
溪鄉立山村衛生室作為中醫義診服務定點,每週六固定由中醫科醫師
看診。
這項中醫服務在去年十月擴大至萬榮鄉明利村衛生室,每週六分上、
下午在兩個社區舉行。萬榮鄉衛生所朝明里主任指出,慈濟的中醫義
診與社區衛生所提供的西醫醫療相輔相成,對於中老年人易患的氣喘
和關節痠痛等慢性病尤具療效。
而家醫科對於慈院的義診活動也始終扮演重要的角色。從早年為慈濟
的照顧戶冬令、下鄉義診,到現在支援光復鄉群體醫療、持續靜思精
舍每月發放日的醫療服務,以及結合院內的麻醉科醫師、護士、社工
、志工組成「居家安寧療護小組」,照顧社區的癌症末期病人,甚至
科內前後四名醫師兼任鄉鎮衛生所主任,對基層醫療不無貢獻。
提到慈院的公衛護士,泌尿科郭漢崇醫師心頭仍抹不去那不分炎日寒
冬,總跨上一部小型機車消失在醫院門口的身影,當時他總想著:為
什麼不買一輛汽車呢﹖騎車多危險啊!而今,她們總算多了一部白色
小汽車代步,縮短了遠途個案的訪視時間。
出院計畫轉介給公衛室的個案也許是一個糖尿病患,她們必須小心處
理病人足部的小小傷口,細心抹藥、剪去部分組織,因為這個傷口可
能是病人和公衛護士努力好久,才稍稍癒合,若掉以輕心,病人恐怕
要再住院了;也可能是一個中風的老人,必須更換鼻胃管、尿袋,為
他按摩、拍背、翻身,幫助他去痰、避免褥瘡。
所以,她們的黑色提包經常是鼓鼓地,裡頭裝滿尿袋、鼻胃管、膠布
、藥水、聽診器、血壓計等等。
為了確保病患出院後的健康狀態,提高病人和家屬的自我照顧能力、
減低再住院率,以達到預防、治療、復健、延壽的目的,慈院公衛室
護士自七十九年起實施「出院計畫」,開始連續性的居家照顧。護理
項目包括注射、更換各種置留管、傷口護理、復健教導與營養指導等
。
以花蓮地區七成的醫療資源集中在花蓮巿的情形看來,結合社區資源
和落實出院個案轉介系統,更是當務之急。因此,自八十三年起,慈
院受花蓮縣衛生局委託,為花蓮縣十三個鄉鎮衛生所的地段護士進行
居家護理訓練,結訓後由公衛護士督導下鄉追蹤成效。如此一來,凡
慈院公衛室無法伸及的個案,就可轉介給各地段護士,使得慈院出院
計畫個案轉介的範圍更廣。
依此看來,我們知道以慈濟醫院為圓心,有一張層層張開的醫療網照
顧著院外社區──距離慈院三十分鐘車程內的慢性病出院患者和癌症
末期病人,可獲得慈院公衛護士和居家安寧療護小組的照顧;位於花
東公路、距離慈院兩個小時車程外的立山村,也囊括在中醫科的服務
範圍;而經由慈院所訓練的地段護士和基層醫師的廣布,則是民眾就
近的健康守護者。
醫療照顧之外,分布全省各地、無處不在的志工們,更是慈濟活動中
隨傳隨到的人力資源。
「師姊,病房Ⅹ號和Ⅹ號Ⅹ床的病人要麻煩你們幫忙洗頭。」
「師兄,請幫忙送推車,有急診病人要進來!」
聲音之後,態度從容、正迅速動作著的便是隸屬於慈院社會服務室的
慈濟志工。這批定時值班簽到、配帶識別證、儀容端莊的志工群,以
龐大的人數、一襲小小的背心和終年不斷的服務,成為慈院的特色之
一。
七十五年十二月,花蓮本地產生第一批慈院志工;次年五月,台北委
員開始投入,當年的中秋節首開院內一年四節為住院病患舉辦慶祝活
動先例,從此每逢佳節病房不再冷清,甚至在農曆春節的喜氣中,證
嚴上人會親自到院,發予病人福慧紅包、愛語撫慰那一顆顆巴望返家
團聚的心....。
舉凡院內接待訪客參觀、諮詢、引導,找志工;住院病患洗頭、沐浴
、陪伴、家庭問題的溝通,找志工;急診病患做檢查、門診傳送病歷
,找志工;出院病人或慈濟照顧戶的居家訪視,以及監獄、仁愛之家
、榮民之家或原民小學等院外個案與團體的關懷,在在見得到志工的
身影。
「在花蓮地區,凡年齡在十八歲至七十歲,只要身心健康、無不良嗜
好、對志願服務有興趣者,就可以向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登記,接受
面談、參與講習及見習兩個月後,即可成為慈濟醫院的義工。」規定
雖然如此,不過慈院的志工仍以海內外慈濟人為主,時而也有非常年
輕的面孔出現,那是利用暑期或例假日前來體會人生的慈濟大專青年
。
來自各地、不同環境與年齡層的志工,雖然從事的是義務性服務,但
是他們被要求無論協助與輔導都應以病患需求為主,儘量避免干擾或
涉及忠告、分析和判斷的語句。
每天早上,他們自靜思精舍至慈院服務之前,會有一個小時的時間與
證嚴上人共同討論個案服務的心得與技巧,或聽取院內醫師的意見,
期待習得予人一分沒有負擔的愛。
「有很多脊髓損傷的朋友生活在黑暗的角落,我們要熱情、主動去探
望他們,和他們交朋友,讓他們也能走向陽光。」
「我們希望可以透過現身說法,呼籲大家多加警惕,在工作和安全設
施方面多加小心,還有酒後不開車等等。」
「我們要勇敢面對所謂異樣的眼光,路是人走出來的,雖然行動不便
,但日子總是要過,期望大夥都能激發出自己原有的潛能,共同創造
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以上是慈院脊髓損傷病友的表白,他們承認傷心的情緒,也肯定生活
可以重新來過,但是需要有人陪伴、拉一把,更希望建立病友們相知
、相惜的情誼。基於以上需求,慈院脊髓損傷聯誼會在七十八年六月
成立。
八十一年,慈院社會服務室針對病友進行就業問卷調查,發現九十三
份回收問卷中有六十二人沒有工作,而六十二人當中有三十九人希望
獲得工作機會,故成立了「藝能社團」。
寫作、國畫、西畫、十字繡、電腦等藝能社團,不但滿足個人的表達
需求與成就需求,更可以因為志趣而發展出相互支持的小團體。次年
,又為病友舉辦職業訓練計畫,委託花蓮工業學校代訓電腦課程,為
期兩個月,經費由慈院全額資助。
於是,後來有些病友可以在家接電腦輸入工作;十字繡和名為「那魯
灣工作室」的西畫社更是成績斐然,每逢歲末,他們的作品總會印製
成卡片,成為令人驚喜的祝福。
接著是燒燙傷病友、洗腎病友、腸造口之友俱樂部,以及今年七月首
次返慈院回診聯誼的僵直性脊椎炎開刀病友,都在慈院顧及病友的身
體與心理需要之下,成立聯誼會或舉辦活動,鼓勵病友走出家門、結
識朋友,一同看看外面的世界。
社服室結合院內醫護、社工、志工和社會資源,為病友安排特別醫療
、保健與衛生維護的資訊、戶外踏青、家訪等等,增進病友心理調適
及自我照顧能力,讓同病相惜的患者相互扶持、重建信心。
「如果我們單方面提供醫療,但是民眾不見得需要這項服務,那我們
可能是在﹃創造﹄民眾的需要了!」家醫科主任王英偉醫師舉今年首
次舉辦、甫在七月落幕的CPR急救訓練巡迴列車,說明醫療服務本
身是一種「你需要,我也需要」的狀態。
今年四月十四日起連續十一週的週日,慈濟醫院醫務部、護理部、急
診室和社服室,結合地區醫療資源、院內醫護人員和花蓮委員、慈誠
隊、慈濟護專學生所組成的志工群,到花蓮壽豐、瑞穗、鳳林、玉里
和台東關山、鹿野等地,舉辦心肺復甦術急救訓練。
「一早,志工來把十幾個『甦醒安妮(模擬急救用的假人)』和物品
搬上車,所有東西準備好以後,CPR急救訓練列車就開往目的地。
我們親自到各個社區指導民眾有關急救常識和技巧,不但對他們具實
用價值,而且遠比一千人集中學習的效果更好。」王英偉醫師被志工
們的熱心所感動,也凸顯慈濟醫院對民眾的醫療服務因人力、物力的
最佳組合,而獲致良好的成效。
※ ※ ※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一棟矗立在花蓮巿新生南路的壯觀建築。
它,是一個自一塊磚瓦到土地、病床設施皆來自十方捐款的醫院,也
是一個包括創辦人和大部分員工在內,都來自外地的醫院。由於證嚴
上人的感召、眾人的愛心匯集,使得這個表面看似「外來」的團體,
終於十年生根,成為一所二十四小時都不關門、隨時都在救命的醫院
。
正值慈濟醫院十周歲的日子,期待大家走近慈濟醫院,一起關心它的
成長!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