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天涯與比鄰

      慈濟醫院在上個月歡度十周年慶,回首過去,我們在此見證了佛陀「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體現,深幸在無常的生命流變中,我們
      擁有此眾善聚集的福地。

      策勵未來,有三項指標顯示,慈濟醫院面臨新的里程碑。

      一是更落實人性化的照顧─設置安寧病房,我們願尊重與細心呵
      護癌症病人至生命終站。


      二是醫療社區化─慈院對病人的照護延伸至其家中,醫護人員和
      志工予以持續性的關懷。而巡迴醫療小組下鄉,為偏遠地區原住民舉
      辦中西醫義診,教導民眾保健之道,無形中縮短醫生病人之間的距離
      ,民眾對就醫產生信心和鼓舞的力量。

      三是醫療資源國際化─骨髓資料庫建立與香港、美國、澳洲、新
      加坡的跨國連線,並已舉辦國際骨髓會議,促進骨髓捐贈推動和骨髓
      移植的經驗交流;此外,上月另一項有關社區照顧的國際研討會,亦
      在如何整合社區持續性照顧的系統此一議題上,與他國專家有所切磋
      和收穫。

      醫療服務的社區化和國際化,相互輝映,也是醫療人道精神的極致發
      揮。今日資訊發達,天涯若比鄰,對於遠方的生命,我們已有條件、
      機緣與能力給予關懷;對於鄰近的生命,我們更不能放棄照護與援助
      的本分。

      七月底賀伯颱風襲擊本省,造成山崩路斷水淹的重大災情,受傷的大
      地傳達給我們的警訊是,過度工業化與高度消費的結果,已在台灣民
      眾之間造成「比鄰若天涯」的冷漠與疏離,我們不只對懷抱我們的青
      山綠水冷漠,恣意利用破壞,也對與鄰人命運相連此一事實漠不關心
      。

      有人擔憂,台灣人口往都市集中,鄉鎮發展亦趨都市化,將使得台灣
      變成失去記憶、沒有歷史的島嶼。近幾年民間的草根力量逐漸萌芽,
      反省重建各地文史資料,自主性地維護環境品質,或思考依各地特色
      ,凝聚社區共同意識的途徑。

      這項自覺有人名之為「社區總體營造」運動,至今多仍停留在理念層
      次,在實踐方面因為幾等於營造一個新社會,遭遇的困難不少。相形
      之下,證嚴上人在上月實地勘災與賑災之後,提示推廣社區志工制度
      ,應是開發鄰里守望相助,回歸人情淳美的一個著力點。

      所謂社區志工,是要喚起社區每一分子對他人安危急難的真誠關懷與
      及時扶持,非責成政府或少數人士擔任。因為人人皆有慈悲柔軟心,
      其力量雖無形卻能源源不絕,如有少數人力行實踐,必能帶動更多人
      加入。

      這次「鄉親受災害,大家來關懷」的救災募款活動,即證明這點,許
      多志工無所求地奔波街頭市集勸募,眾多民眾也慷慨響應。

      因此,我們看到了一幅令人振奮的愛心景象,而「社區」也非限於某
      一地點,且擴及全台灣,甚至包括海外華人。天涯與比鄰之愛相互交
      融,亦能以此方便法,成就重整社會倫理的無量功德。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