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
| 「土產」教學法 繞著北美跑 |
|
☉楊倩蓉 |
《海外篇》 |
從芝加哥,沿著休士頓、達拉斯、紐約、紐澤西、
西雅圖、溫哥華、洛杉磯到舊金山,教聯會美加訪問團
七、八月間帶著靜思語教學的法寶繞著北美洲跑一圈下來,
讓海外華人對來自台灣的人文教育大開了眼界。
這樣道地的「土產」──靜思語教學,
為何在遠渡重洋後,仍是魅力不減?
小孩在學校與人打架,母親擔憂地跑到學校詢問白人校長:「怎麼辦
?」校長卻表示,中國人喜歡叫孩子忍讓是不對的,孩子今天的行為
是屬於正當防衛。
在東西方不同的價值觀下,這位母親該如何取捨?
揮別熟悉的家園,千里迢迢移民他鄉,讓孩子接受西式教育,漸漸地
孩子的英文頂呱呱了,中文卻日益退步,怎麼辦?
被父母強迫犧牲假日去唸中文班的小孩,頂著一頭近日流行用檸檬漂
黃的頭髮,心懷怨懟地對父母表示:「既然我已是美國人了,為什麼
還要我學中文?我們移民來美國不就是要當美國人嗎?」
父母無言以對,盯著外表已洋化,卻依然有著東方面孔的孩子。
七月下旬,慈濟教師聯誼會訪問團踏上美國土地後,靜思語教學專題
演講所到之處,引起熱烈回響;華人父母、老師對《靜思語》的搶購
熱潮,使得原本抱持著前來「開疆闢土」的教聯會老師們,對於演講
後的「靜思語效應」,感到驚奇,因為這即使在國內也是少見的。
「靜思語除了淨化人心,最重要的是它有思維的深度。」巡迴演講第
三站──達拉斯中文教師研習營的一場演講,使得該校聯誼會會長王
立言先生佩服地說,靜思語教學之於他,簡直如獲甘霖般。
二十世紀初,中國正處於動盪不安、詭譎多變的時期,華人移民海外
,赤手空拳打下事業江山,多半是希望能在異地尋求一個安身立命之
地。
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華人「出走」則多半是在事業有成之餘
,希望再為子女尋覓更好的教育環境。
「台灣教育太嚴,美式教育太鬆,彼此都需要調整。」帶著孩子移民
已有數年的一位父親說道。
「移民父母替孩子選擇了最好的物質環境,卻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
....」對於僑教問題,王立言先生亦有諸多感慨,因為美式教育鼓勵
孩子作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崇拜英雄主義,灌輸實用與功利主義觀念
。但是美國孩子假日隨父母上教堂,可藉由宗教的博愛與悲憫,涵養
人文精神;中國家庭則未提供此類似環境讓孩子耳濡目染。
因此,「人文教育的匱缺」是目前全美中文學校所面臨的嚴重危機,
更令他們焦慮的是,一週僅上數小時的中文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
兼顧啟發學生的人格與倫理觀念呢?
這個答案在今年五月底露出了曙光。
國內靜思語教學成果展自今年二月初巡迴全省,於五月底在新莊國小
展示學生靜思作品時,深深地震撼了一行來自全美中文學校聯合會的
各地區代表,同時也認識了《靜思語》這本「啟蒙老師、學生及家長
愛心」的書。
回程飛機上,大家將《靜思語》細細翻看,才發現這些日常生活所談
的哲理就是最好的人格教育理念。
如何推展?用什麼方法?靜思語如何運用於教學?最重要的是,老師
的愛心要如何啟發呢?七月十九日,四名教師聯誼會老師風塵僕僕地
至全美各地中文教師研習營作為期二十天的巡迴演講,不僅介紹靜思
語教學的理念,更希望讓老師們了解到靜思語教學其實是師生與家長
共同省思、一起成長的過程。
「我的孩子之所以會來中文學校是為了找打球的伴,其實中文還是一
竅不通。」一位鄭姓家長無奈地說,他在聽過演講後才恍然悟到,靜
思語教學其實也可以作為引導孩子學習中文的方法;甚至透過好話的
勸解,做到真正的溝通。
為傳承中國文化,海外中文學校的老師多半是義務教學,僅補助微薄
車馬費。然而,抱著滿腔熱情前來教書,面對的卻是一群滿口英文、
上課不肯合作、希望早點下課好呼朋引伴去玩樂的孩子時,無力感油
然而生。
曾在台北汐止國小教書多年並使用靜思語教學的張鈴玉老師,移民紐
約二年後在當地一所華文學校教中文。當她面對一群聯合抵制不寫中
文作業的孩子時,天天苦思對策,方憶起在慈濟世界中常言的:「天
下沒有問題學生,只有失職的父母與老師。」於是,她明白了──「
愛」才是化解學生敵意的唯一方法。
上課時,她進一步關心學生的近況,用好話來軟化學生強硬的脾氣,
甚至餓著肚子開車載送步行的學生一一返家,久而久之,學生不僅覺
得老師的行為「酷斃了」,也自動專心上課,按時交作業。
靜思語教學成果的背後,其實是啟發了每一個人對人事物所存的感恩
之心,也就是王立言先生所言:「讓人開始喜歡自己。」老師開始喜
歡自己的職業,而能歡喜「授」;學生開始喜歡自己,才能專心「受
」;家長開始喜歡自己,才能與孩子作良性溝通。
當年因為台灣教育制度過於注重升學,不忍見孩子受苦而移民的家庭
,有一天竟會開車數小時專程趕來聆聽「台灣人文教育說明會」,真
是「做夢也沒有想到!」
台下觀眾有老師、家長及青少年,靜思語好話卻能針對不同層次的人
,讓他們各取所需;從如何教育子女、適應海外生活、教學的瓶頸到
學生如何完成一篇報告,種種琳瑯滿目的問題,只有一個結論──
這個世界缺乏一句好話的鼓勵,一分發乎至誠的愛,無論海內外。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