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
| |
林金拔用「新」教育 |
|
☉葉文鶯 |
《國內篇》•之三 |
功課不一定要用寫的,
有時她也會要學生給爸媽來個擁抱。
放學前,台南復興國小一年級導師林金拔開始派功課,她說:「小朋
友,今天回去抱抱你們的爸爸媽媽、謝謝他們,並且幫忙做點家事。
」
「好!」一年級的孩子對老師的話鮮少懷疑。不過,當天的「家庭作
業」對學生和家長來說,究竟是簡單還是困難呢﹖
次日,學生家長回應了。「老師,你派那個功課──我好久沒有抱他
們了,當孩子來抱我......哎!我一直以為他們長大了!」家長對自
己一時之間所表現的「回應無能症」頗為驚訝。
對林老師出題做親子擁抱的練習,家長們反應不一;一如長久以來家
長和老師對教學的或嚴或鬆,經常看法不一。學生丁瑞巖剛編到林老
師這一班的時候,丁太太就主動要求老師「再嚴格一點!」而林老師
卻希望丁太太能夠多給孩子一點空間。
「成績得一百分,對小孩子的人格有沒有用處?其實我們要的是身心
健康的孩子。家長的觀念也許應該要轉變一下,不要只重視孩子的課
業,讓孩子上學的壓力再減少一點。」林老師在家長座談會中,好不
容易和家長協調彼此對學生功課要求不一的看法。
功課好壞在每一次的考試中可以立即驗收,但不容易看出教育對學生
的長遠好處,林老師寧可在課堂上教這些小孩子「學習做一個人」─
─一個懂得感恩父母的孩子、友愛同學的學生、一個樂於助人的好人
。
當林老師以靜思語教導小朋友「惜福」、「助人」的抽象觀念時,常
藉由生動的故事、圖片解說讓它們和學生的生活產生關聯。後來,孩
子們在寫作簿中,反而可以用注音夾雜的中文、圖畫,表達他們所了
解的──
「我們為什麼要惜福,因為在非洲的人很可憐,沒有東西吃,只要看
見地上有食物就趕快抓來或撿來吃。我們有這麼好吃的東西,一定要
惜福把它吃光光。」圖畫紙上立著幾個著了黑色的人,地上一堆石頭
,石頭旁邊一隻「斗大」的螞蟻,想像那是他們唯一可能獲得的食物
。
「今天上課的時候,老師拿了一個愛心存錢筒到教室來,對大家講只
要五元、十元,就可以救濟貧窮的人。回到家,我將老師說的話告訴
媽媽,媽媽也說,世界上有好多貧窮的人,需要我們救濟。現在我只
要有一些零嘴錢,都要把它投到愛心存錢筒,因為我也要做一個有愛
心的好孩子。」
七歲的孩子,也許還不知道非洲在那裡,甚至只是從「連東西都沒得
吃」的形容去感受貧窮的滋味,但是他們在老師淺顯的比喻和描繪中
,接受惜福的觀念,甚至樂於為生長在不知距離他的家和學校有多遠
的非洲人,捐出他的零用錢。
學生的畫從可愛的家、漂亮的花、我的爸爸和媽媽,跳至非洲的飢民
;一個在富裕環境長大的孩子,可以描繪出貧窮的景況,這就是教育
的影響力!
林老師說:「有愛心的孩子一定不會變壞。」雖然台灣的孩子和非洲
人並不相識,但是慈悲無國界,佛教的觀念也強調普愛眾生,所以能
時時與人結好緣。我們在林老師班上的愛心存錢筒裡,看到小朋友的
心靈上已經種下了愛的種籽。
如果我們還在抱怨孩子一點兒也不能體諒父母的辛勞,做家事要以「
打工」發給零用錢的方式,才請得動他們;或者責怪別家的孩子沒教
養,在電影院裡自顧自地蹺腳抖腳、吃零食、隨意走動......不妨思
考一下證嚴上人所說的:「大人是小孩子的模(範)。」孩子的行為
無不反應著我們所提供的學習環境。
學生們告訴林老師:「我們做愈多事,愈有用,我們要做有用的人。
」所以,他們在家主動協助家事、自動做完功課,甚至清晨起床準備
好了再叫醒媽媽。
當很多大人在質問孩子:「為什麼碗裡的飯不吃乾淨?」林老師的學
生卻說:「媽媽煮菜很辛苦,把菜吃完,媽媽會很開心。」「倒掉很
可惜,有很多可憐的人根本沒有飯吃。」與父母上館子時,他們會知
道:「吃不完就不要拿太多。」
「提供良好的環境,孩子自然會改變,不要認為孩子很調皮、教不得
。通常不聽話的孩子是很聰明的,更需要老師們多用心教育。」證嚴
上人的叮嚀總是語重心長。
先後在林老師班級的丁瑞巖、丁方晴兄妹,他們的爸爸丁仁槐執教於
專科學校。他認為教育應該自小扎根,子女的品行不容忽視,發現孩
子行為稍有偏差,一定要適時糾正,否則長大後價值觀定型很難再調
整。
他很欣賞林老師的靜思語教學不但豐富了學生,也間接地影響了家長
。丁媽媽曾淑梅則以擔任班上的「義工媽媽」,協助班上清潔、開窗
子、學童安全維護等,來支持林老師的教育作風。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