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映月】 話,難懂? ☉翁瑜敏、張舜燕
《八十五年夏令營》•溝通篇


      話,難懂?

      人與人之間,若用﹁心」溝通,可成就一首可貴的生命共鳴曲;

      當心心相繫的管道尚未架構完成,「言語」即成為溝通的必要元素。

      話,藉口傳述,它揮灑出一幅說話者心中的畫;

      重要的是──聽話的人,如何去解這幅畫中之意。

      不是去鑽研用了什麼色彩、留了多少空白、表現了什麼意象......

      而是要多去意會作畫的人心中想表達的真話。

      如此一來,聽別人說話,才能聽得懂,有「溝」才能「通」。



活用溝通篇
               
       ◎你我,是否了解自己?

      「不看人家一夜蓋起高樓,不問蒼天偏愛誰多,用我一片誠心一雙手 
      換得平安自在生活......」彰化師範大學曾漢榮教授表示,人生有多 
      種現象,最悲慘的莫過於人不願做真正的自己,於是他希望人人均像 
      「農夫」歌詞所顯:「不信人情早已變得淡薄,不怕真心待人不保留 
      。」 
 
      從事多年的輔導工作,曾漢榮教授覺得人我關係愈見疏離的台灣,最 
      需要的即是溝通:「他人能否接受我們的意見,是否熱衷與我們合作 
      ,泰半取決於我們怎樣表達意見,亦即『怎麼說』比『說什麼』還重 
      要。」 
 
      而在溝通時,首要任務便是了解自我狀態。曾漢榮教授根據美國學者 
      柏恩(Bern)所提的溝通分析法──CPA,帶領營隊輔導爸媽及幹 
      部們認識到個人內在的三種面貌──父母、成人及兒童(Parent 
      ,adult,child簡稱CPA),「父母」是記錄在腦海中的早期經驗或 
      教導概念;「成人」是理性分析、思考的概念;「兒童」則是感覺的 
      概念。 
 
 
      ◎你我,是「父母」、「成人」或「兒童」? 
 
      溝通方式可以呈現互補式溝通及交錯式溝通(或稱非互補式溝通), 
      個人如何清楚認識自我的不同面貌,發展「成人」的自我狀態,首先 
      要檢視自己的「兒童」,了解它的弱點;其次得清察自己「父母」的 
      檔案;亦要對別人的「兒童」敏感,迅速反應,對症下藥;最重要的 
      是稍安勿躁,讓「成人」有時間認清「父母及兒童」的面貌,進而發 
      展一套價值系統作為行事的準則。 
 
      亦即雙方溝通時,當一方全憑感覺行事(即「兒童」面貌),另一方 
      若能及時敏銳察覺,並以自己「成人」的面貌理性地進行理解與溝通 
      ,將使事情得到圓滿的解決,同時增加彼此的認識。 
 
      「輔導如同一面鏡子。」曾漢榮教授表示,,要讓孩子或夥伴清楚自 
      我、了解自我甚至察覺自我,輔導的立場最重要的不是在「說」而是 
      在「聽」,不要急著幫對方解決問題,而是去同理對方的感覺。 
 
 
      ◎了解自我,即擁有人生最豐富的資源 
 
      或許每個人都曾抱持預設立場試圖去改變他人──希望活蹦亂跳的子 
      女變得紳士淑女;希望木訥寡言的另一半變得溫柔多情;希望直來直 
      往的朋友變得體貼人意;希望......然而這些希望所包含的成分有多 
      少是「我不好你好(否定自己,肯定別人)」、「我不好你不好(否 
      定自己,也否定別人)」、「我好你不好(肯定自己,否定別人)」 
      還是「我好你也好(肯定自己,也肯定別人)」? 
 
      曾漢榮教授再三強調人際溝通是一種接觸的藝術:「我想要愛你,而 
      不抓住你;參與你,而不侵犯你;邀請你,而不要求;離開你,而不 
      歉疚;批評你,而不責備;幫助你,而不同情。」 
 
      從另一個層面而言,自我的不同面貌──父母、成人及兒童是應付人 
      生各種境遇的豐富資源;它也如同一件活動的藝術品,如何保持「平 
      衡」則是人我關係的一大課題。 
 
      他期勉營隊裡的每位輔導爸媽、幹部均能拋開畏懼失望,勇於探究內 
      心世界,尋找自我的道路,做一位健康快樂的人,也進而使周遭的人 
      同樣健康快樂。 
 
 
師生溝通篇
                 
      ◎老師,請您相信我們! 
 
      我們希望班導相信我們,其實我們只不過想法跟別的學生比較不同罷 
      了!有的時候我們講話較直,不經大腦,但我們只是想要表達自己的 
      意見而已,可是老師們就以為我們在頂嘴。 
 
      我們也想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可是為什麼穿著較時髦或是交異性 
      朋友,就要被歸類為「問題學生」!其實我們只不過想讓自己漂亮一 
      點,與異性朋友也是正正當當在交往呀!有時出去看場電影或是逛街 
      ,就跟同性朋友沒有什麼兩樣,可是同樣的事,為什麼會因性別而產 
      生不同的看法呢? 
 
      有時我們和同學或別班吵架,老師不問原因就以為我們又闖禍了,但 
      有架吵就表示雙方都有錯啊!有的時候我們根本覺得這算不上什麼嚴 
      重的大事,吵過架沒幾天又和好了,其實我們自己可以「搞」定的, 
      可是老師一介入,反而把事情「鬧」得很大。 
 
      我們希望得到老師的讚美,但是好像做什麼事都會被老師糾正,有的 
      時候我們會反省是不是自己做錯了,可是每個人想法不同,還是希望 
      老師能相信我們! 
 
 
      ◎我只希望學生管好自己! 
 
      教了這麼多年的書,帶了這麼多屆的學生,真是越來越失望,有時看 
      到他們連上課時起立、敬禮的動作都草草帶過,或是乾脆坐在椅子上 
      跟老師說:「我們不興這一套!」突然覺得老師的尊嚴都沒了! 
 
      這學期我開始用教鞭,發現收到了一些效果,其實我對學生嚴,是「 
      愛之深責之切」,功課或分數我不會對學生太過於要求,但學生最起 
      碼要懂得管理自己,無論身處在什麼環境、什麼年齡都要有所成長與 
      學習,不能因反對而反對! 
 
      其實有時也覺得學生想要關心我,但或許是長久以來的緊張關係,造 
      成彼此間表達的障礙吧!現在回過頭來想想,自己得再用心,才能拉 
      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學生有錯,但何妨換種方式對待 
 
      得知這學期要教的一班是全校公認的問題班級,不禁緊張地事先打探 
      這些學生的習性及教書時可能遭遇到的棘手問題,綜合眾老師的評論 
      ,便懷著一顆忐忑的心走馬上任。 
 
      剛開始接觸時,學生上課不是打盹就是沒反應,甚至遊走四周找人講 
      話,真有點教不下去了,而我又堅持不用教鞭,如何讓這群學生接受 
      我實在快想破頭。 
 
      或許是契機吧!某天上課,學生突然要我發表戀愛史,當時覺得上課 
      講個人私事實在有失職守,但看到學生專注的表情、期盼的眼神,靈 
      光一閃,心想暫時放下老師的身分,把他們當朋友聊聊天吧!沒想到 
      ,越講學生的眼光越澄澈,對人生的好奇、對老師的同情混雜成一種 
      明亮的神采,讓我直覺以前是誤會他們了! 
 
      雖然這群學生的習氣較一般學生不一樣,但只要用對方法還是可以與 
      他們溝通,這班有個「大姊大」,我試著請她上課不要做其他的事, 
      專心聽講,她一口答應了,但到了上課時間她依然我行我素,當時我 
      的心一直往下沉,下課後我跑去問她,你不是答應要認真上課嗎?沒 
      想到學生拍著額頭說:「老師失禮,我忘記了,歹勢!歹勢!下次上 
      課我一定用心。」 
 
 
      ◎她說到也做到了。 
 
      我想這些學生是做錯了一些事,但他們也想改善,或許老師誘導的方 
      法得因人而異。其實老師並非聖人,在教學的路上需要許多志同道合 
      的夥伴互相激發、鼓勵,方不會在一班四、五十名不同個性的「小大 
      人」中迷失了曾經對自己的期許。 
 
 
 
親子溝通篇
           
 
      ◎爸媽,我已經長大了,可不可以不要「愛我太多」? 
 
      我家距離就讀的學校相當近,出後門步行不到三分鐘就抵達了。由於 
      家教甚嚴,同學朋友寄給我的信,我都不敢拿回家。問題是,我爸媽 
      「三不五時」到學校散步,還是會「順便」幫我整理一下抽屜.. ... 
      .甚至,在我面前唸出信中的某些文句...... 
 
      以前我所交往的同性異性朋友,都會向父母報告。他們則開始展開身 
      家調查:他(她)爸爸是在做什麼的?他(她)家裡幾個兄弟姊妹? 
      ......後來嘗試「私底下」擁有自己的朋友,畢竟我不希望新朋友都 
      被嚇跑。 
 
      父親權威式的管教,逼使我偷偷地隱藏秘密,其實這種心靈的「疏離 
      」,也使我意識到彼此心中的那條隔閡線逐漸形成。有些事情我開始 
      不對父母說,他們也只好旁敲側擊「挖」我的近況...... 
 
      我知道父母愛我,我也想跟他們溝通溝通自己的意見,但是要如何啟 
      口,是一大困擾。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是「透明」的吧 
      !可是,爸媽,我是即將邁入二十歲的大男孩,已經不是「稀有動物 
      」需要如此緊迫盯人的保護。 
 
      想問,「愛」可不可以只給得剛剛好? 
 
 
      ◎真愛,讓愛人者與被愛者,皆自在地呼吸 
 
      若換個角度以父母的立場出發,細察一般父母在拆開子女信件、侵犯 
      子女隱私權時,其實隱藏在行動背後的是──最深切的關愛及焦慮。 
      因為父母要確定自己孩子成長的過程是絕對安全的、健康的,所以即 
      使明瞭其間矛盾的複雜情緒(孩子發現信被拆後的氣憤、孩子對自己 
      不諒解、親子關係遭破壞等),他們願意冒險拆了孩子的信,理由只 
      有一個──父母太愛孩子了。 
 
      至於父母詢問孩子們新結交朋友的家庭背景,難道是要干涉孩子的交 
      友空間嗎?難道是要一網打盡孩子的所有人際關係嗎?其實這僅是父 
      母極度關心孩子所衍生的反應,依循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 
      道理。 
 
      親子關係主動分享生活點滴、感情世界、思想觀念......這個過程代 
      表的意義是──互相信任、互相被需要。如果父母孩子之間,彼此及 
      早建立起相互的信賴與信任,多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這個問題── 
      為什麼爸媽(孩子)要這樣做?以「同理心」來為對方解答自己的疑 
      惑,答案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要撤除親子之間的那條線,請開口說、用心聆聽、面臨問題以 
      實際行動來改善。如果話不說出口,彼此互相猜測,問題卻依然存在 
      ,誤解則日益嚴重。 
 
      尊重對方是一個生命體,千萬不要以「理想中的父母(子女)」要求 
      彼此達到預設標準。愛是──快樂地去愛,不是痛苦地去愛!被愛者 
      所接受的愛,則是用信賴、關懷所架構出來的自由發展空間。 
 
      能夠讓彼此自由呼吸的愛,才能孕育出最真誠的親子關係。【此部分 
      內容取材自高中親子營課程「全民開講──打開心門」,由陳金定博 
      士、古皓先生擔任主持及溝通探討】 
 
      兒子,拿下當父親所偽裝的面具也需要勇氣! 
 
      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自小叛逆,我曾「修理」過他好幾次,甚至有 
      次全家外出度假,因故,我在公開場所發了頓脾氣,當場怒摑大兒子 
      一個響亮的巴掌。 
 
      脾氣易怒的我,也曾在孩子讀國中時,將太太和孩子趕出家門。我從 
      五樓的陽台偷偷觀望,他們正在一樓無助地踱來踱去,街燈將母子三 
      人的影子拉得好長好長......我真想下去請他們回家,可是,當父親 
      所偽裝的面具卻沒有勇氣扯下來...... 
 
      我的暴力管教間接影響了孩子。有一次,大兒子比照我處理問題的衝 
      動模式,打了他弟弟一個巴掌。好幾年後,一晚,大兒子飲了薄酒回 
      家,他開口說了一連串心裡的真言,指稱我經常因「遷怒」而動手打 
      他...... 
 
      參加親子營的活動中,教授要大家握緊孩子的手。伸手拉著小兒子的 
      手時,我心中一陣意外與自責:孩子的手怎麼這麼大呢?我竟然已經 
      這麼久沒有握孩子們的手了! 
 
      我一直沒有機會,親口向我兩個懂事、可愛的孩子致歉。在營隊結束 
      前的此刻,我要把心裡的話坦誠地說出來:「兒子,爸爸對不起你們 
      。」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
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父母要協助孩子們在成長中發掘自己的「 
      好」在哪裡,而不是將孩子們放在秤台上論斤計兩,拿來比較。人如 
      果被比較之後,溝通的管道自然阻塞。 
 
      曾經有一位媽媽責罵孩子的成績太差說道:「媽媽的面子都被你丟光 
      了!」試問,如果做子女的對爸爸說:「隔壁小明的爸爸一個月賺五 
      萬塊,你為什麼一個月賺四萬塊?」父母會作何感想呢?這就是「比 
      較」的殘酷與不合理。每個人都是獨立自主的生命個體,都具有獨特 
      的「好」。 
 
      「冷靜」是處理親子關係發生衝突的關鍵,若是以脾氣、處罰的模式 
      解決問題,雖然當下可能因短暫的情緒發洩而稍稍抒解,事實上,是 
      為親子關係埋下一顆隨時會爆發的炸彈,毀滅性更高、更危險。 
 
      人與人相處需要幽默、善解做後盾。然而「幽默」是什麼?不是自己 
      笑,不是冷嘲熱諷,不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對方的痛苦之上;幽默 
      是冷靜的副產品,幽默是出乎對方意料之外的答案,彼此心照不宣、 
      會心一笑。用具體的言詞、合理的管道做建設性的溝通,從肯定、讚 
      美、包容的角度,多去體會、發現對方的「好」。 
 
      調理情緒,是疏導,非遷怒。如果把情緒發洩在家人身上,不僅不公 
      平,無形中也割裂了親子之間無私的愛。 
 
      善用「禮貌金字塔」,讓和諧、關懷與祝福,適當地傳達給家中的每 
      位成員。切記,要求十全十美是破壞「愛」的主因,請以獨具慧眼的 
      眼光,讓父母、孩子作他們自己、成就無價的生命潛力,這就親子之 
      愛! 
 
      【此部分內容取材自高中親子營洪有義教授主講之「親子關係」】 
 
 

 謝謝
 對不起
 不用客氣
 你的意見呢
 有你幫忙真好
 ------------------ 禮 貌 金 字 塔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