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映月】 與柑結緣柑結滿園柑園文教基金會
《社區志工》•例3
      ☉謝莉娟

      柑園的地理位置分別與樹林、三峽、鶯歌接壤。在這三大強勢文化的
      籠罩下,柑園人常為自己貧乏的文化感到難過,誠如樹林是紅露酒的
      故鄉,鶯歌是陶瓷業的重鎮,至於三峽,更是一個擁有李梅樹、祖師
      廟、老街等豐富歷史資產的文化城,而柑園有什麼?

      選在一個晴朗的午後,從山佳車站──柑園的門戶,踏入刻板的以為
      該是柑橘處處的柑園,去探訪「柑園有什麼?」


對「新故鄉」的企盼
      「學校是架構在社區既有的文化之上」,走進柑園文教基金會的大本 
      營──柑園國中,這分感覺更貼近了。 
 
      校園內處處洋溢著樂器聲、合唱聲、笑聲,孩子在操場奔跑、打球, 
      中庭草地上則窩著一簇簇像是要架起營隊標誌的孩子,正很認真地打 
      著繩索......王秀雲校長說,這是孩子們的「龍騰虎躍」時刻。 
 
      這樣的活動安排與柑園社區總體營造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關連性?曾 
      是台北縣米倉的柑園,隨著柑園橋、北二高的陸續通車,也面臨產業 
      轉型、人文地貌轉變的事實,從外來人口的大量進入、廣大的農地逐 
      漸轉為一座座的鐵皮屋大工廠、學校升學競爭的能力比不上大漢溪對 
      岸樹林、板橋,到生活越趨功利的現象,大家只想賺夠錢就走.... . 
      . 誰來愛柑園、建設柑園? 
 
      為重拾柑園人的信心,六年前,一群關心社區品質的家長、老師,以 
      關心學校教育為切入點,藉由柑園國小、國中家長會長的功能,聚集 
      更多家長參與,關注教學品質。「只要家長肯來,就能擴大關心的議 
      題」,王秀雲認為唯有學校與社區的合作關係穩固,才能進一步推廣 
      文教工作。 
 
      柑園文教基金會李惠銘執行長表示,為了提升鄉民對公眾事物的興趣 
      ,一開始便勞動學校老師與熱心家長,費盡心力地舉辦各種廟會式大 
      型活動、父母學苑親職教育講座等,進而拓展到每學期兩次的藝術團 
      體表演,帶動居民對生活品味與質感的重視。如此醞釀起居民對「新 
      故鄉」的熱切想望,足足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才耐心等到居民從自己 
      的私心中走出來。 
 
 
建構學習型的社區環境
      在家長、老師、孩子站在「互信」的基礎上,相互鼓勵、腦力激盪下 
      ,柑園基金會與柑園國中、小學除繼續推動各項藝文活動、薩克斯風 
      重奏團、麵包傀儡劇團、幸福家庭教室外,更著眼於社區終生學習體 
      系的建立,致力經營社區的學習環境,建構出一個學習型的社區,因 
      為只有人不斷地進修成長,社區總體營造的種子才能發芽、生根。而 
      觀念的養成、傳導與練習,「學校」就成為當然場所。 
 
      如柑園國中目前推動的「龍騰虎躍」、「尋找鄉土教材」及「發現學 
      校之光、班級之華總體營造」三個活動,其構想便來自基金會成員今 
      年暑假的日本考察行。 
 
      「和日本小鄉鎮的自治委員會訪談中,觀察到日本人有一套完善的社 
      區總體營造觀念,是花了二、三十年的時間去累積起來的,而累積的 
      動力源自於不斷的教育與學習。所以老街中房舍的維修或改建,需要 
      通過自治委員會的決策會議,而住戶對決策的結果也一定誠悅地接受 
      ......」王秀雲、李惠銘不謀而和地表示,這樣的精神給予考察團莫 
      大的鼓舞,於是將原本就籌備差不多的教育方案,著手與課程相結合 
      ,在八十五年度第一學期開始實施。 
 
      在集結音樂課、家政課、工藝課、美術課、童軍課、聯課活動等十堂 
      術科課程的「龍騰虎躍」活動中,讓孩子學著自己決定自己的主、副 
      修課程,學著與其他班別的同學合作、溝通意見,一是為培養孩子主 
      動思考、調和人際關係的能力,再者也是為平衡正常化的教育,讓孩 
      子得到均衡的發展,開發個人潛能。 
 
      又透過學校、家長、學生共同蒐集柑園社區鄉土教材的資料,如今年 
      柑園國中的人文科暑假作業──親近柑園,老師將孩子分組,組內的 
      學生家長就帶著孩子一起作故鄉的巡禮。 
 
      從動手完成族譜開始,到柑園農村文物、生活意象照片的蒐集,請家 
      中耆老說古等,一趟暑假,孩子與有榮焉地說,原來柑園以前也生產 
      樟腦,柑園的開發史可能比三峽還早,歷史與柑園人的情感更緊密相 
      結合! 
 
 
耐心翻掘出豐美的田地
      學校即是一個小型的社會,相當程度地反映了現代社會的各種現象, 
      對學校、班級認同的薄弱、對社區歷史一無所知,有的成日追逐成績 
      表現、有的終日無所事事,對公共事務興趣缺缺,甚至多所排斥,這 
      樣的學生進入社會之後,不知又會加重台灣社會多少病症。 
 
      然而,對於柑園地區的社區總體營造,學校、地方都有信心、耐心去 
      帶動、培養關愛鄉土、人事的「新」人,這分用心與等待,王秀雲很 
      溫情地打了個比方,她說:「我們所做的不是一下子就在這片土地上 
      灑下我們想種的種子,而是仔仔細細地觀察每一塊土質,看看它適合 
      種什麼,再仔仔細細地翻土、翻土。可能我們這一代的人永遠只是做 
      翻土的工作也不一定,但,沒有關係,因為把豐富的土地準備好,無 
      論哪一年播種,種子一定能長得很好,盡情綻放光芒。」 
 
      從參與到認同,到很認真投入的過程,柑園數代人的情感因大家都動 
      了起來而形成共鳴;因生命的寬度、深度加大加深,而更能容納柑園 
      的大小事。 
 
      下一次當「柑園有什麼?」的問題橫豎眼前,對於柑園人來說,不單 
      單只是一疊疊文史考蹟本、一幢幢幽靜的古厝、或可以駐足聆聽的文 
      藝表演,而是一陣陣的柑橘芬芳,來自於柑園人的自信、熱情與肯付 
      出,誠如柑園國中裡富饒「情味」的小語──與柑結緣,人和柑圓, 
      柑結滿園。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