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共此情】 用心,看得見
慈濟人文學校德州分校與靜思堂

     仰 望 白 雲 悠 遊 藍 空 ,

     身 著 藍 天 白 雲 的 慈 濟 人 嘴 角 漾 著 笑 意 ,

     德 州 師 兄 姊 在 這 一 千 七 百 多 個 日 子 的 處 處 用 心 ,

     隨 著 靜 思 堂 在 十 一 月 十 六 日 啟 用 ,

     有 了 更 具 體 的 成 果 ,

     如 ─ 去 年 甫 成 立 的 慈 濟 人 文 學 校 德 州 分 校

     終 於 有 了 屬 於 自 己 的 家 ;

     籌 建 募 款 的 過 程 , 也 凝 聚 了 當 地 老 老 少 少 的 心 。

     有 形 的 建 築 裡 蘊 藏 著 無 盡 的 愛 ,

     在 地 球 彼 端 的 證 嚴 上 人 亦 致 以 

     深 切 期 許 :

     珍 惜 道 場 好 因 緣 , 包 容 、 感 恩 落 實 慈 濟 根 。


☉文/楊倩蓉
我 的 慈 濟
      
      「媽媽味道」是慈濟人文學校德州分校迥異於其它中文學校的地方! 
       
      假日裡,幾聲清亮的「喝!」「嘿!」聲,在晴朗的陽光下展現著, 
      慈濟人文學校德州分校才藝班的學生正興趣十足地學習中國功夫,而 
      一旁架式十足,以中文指導的老師竟是個老外! 
       
      走進棋奕教室,老師身穿藍天白雲,手拿著黑白棋子,正用心地講解 
      下五子棋的技巧,待他轉身一笑,竟還是個道地的美國人! 
       
      經過才藝教室,傳來一陣陣有點熟悉又不太熟悉的腔調,原來是閩南 
      語班的老師正以羅馬拼音,教導中文不甚靈光的學生說閩南語;相信 
      大家一定很熟悉國語腔的閩南語,但是這種英腔的閩南語,倒是令人 
      莞爾。 
       
 
課程鮮趣味多
      上課了!首先來段十分鐘的人文教育 ─ 配合每月中心德目,選出相 
      關的靜思語,先由老師說一段小故事來解釋意義,再討論實踐的方法 
      。這對從小接受美式教育的學童來說,還頗新鮮呢! 
       
      不過,更新鮮的是,上課之前,必須先來一個簡單的儀式: 
       
      「起立!敬禮!」 
       
      「老師好!」 
       
      在強調「尊師重道」的台灣校園裡,上課前由班長發號施令向老師問 
      好,是習以為常的事;但在美國,通常老師一進教室便開始上課了, 
      因此,學童剛踏入德州分校時,對於愛心媽媽站在教室後面,喊口令 
      請大家向老師問好,還真有點不習慣呢! 
       
      不只是學生不習慣,有時由學生口中說出來的中文,也令授課老師啼 
      笑皆非。今年夏初,中文高級班學生在結業式典禮上,為了表達對即 
      將離職老師的不捨之情,很努力地對老師說了一句:「我們痛失良師 
      !」令在場的師兄姊都笑得流眼淚。 
       
 
搶時間教中文
      許多海外中文老師都有相同地感慨:在海外教中文是需要搶時間的。 
      在每週一次一到兩小時的上課時間裡,老師不僅要使學生熟記字形, 
      又要能聽說讀寫運用自如,確實需要極佳的耐心與學生的專心。 
       
      為了讓十分鐘的靜思語教學發揮功用,學校收集各類生動有趣的小故 
      事來搭配教學,並鼓勵學生以靜思語為題材,參加學藝競賽;隔週則 
      實施以佛學為理念的「親子親情教育」。 
       
      「教育是慈濟志業的一部分,所以海外慈濟人從中文學校開始做起。 
      」德州分校校長熊士民表示。而這也說明了何以在已有二十多所中文 
      學校的德州,標榜人文精神與「愛」的教育的慈濟人文學校德州分校 
      仍在眾所企盼中成立。 
       
 
尋場地忙奔波
      於去年八月中旬成立的德州分校,上課場地一直是師兄姊們最頭痛的 
      問題。 
       
      為了尋覓教室,師兄姊先後以德州靜思堂對面的中國城、旅行社及休 
      士頓的僑教中心為臨時校址;有時臨時更換教室來不及聯絡,師姊們 
      得開車去載送學生來上課;遇到學藝競賽、展覽與頒獎時,也得分三 
      地進行。 
       
      在這段克難時期,休士頓僑教中心給予的協助,讓師兄姊銘感於懷。 
       
      本來向僑教中心租借場地的時間為三個月,卻因靜思堂尚未竣工,延 
      借了快整整一年。而在慈濟之前,僑教中心從未如此長期地將場地借 
      用給外界團體。 
       
      每逢假日上課,師兄姊與愛心媽媽會趕往僑教中心事先排好桌椅,前 
      來上課的學生也從未喧嘩、搗蛋,或在牆上塗鴉;待上完課,送走學 
      生後,師兄姊們便開始仔細地刷洗,確定場地都打掃乾淨後才離去。 
       
      師兄姊的種種表現,不僅留給僑教中心工作人員良好的印象,也贏得 
      了他們的信任,無怪乎他們願將場地續借給慈濟。除此,假日為了配 
      合學校上課,工作人員還特地提早半個小時來上班呢! 
       
 
重本土習功夫
      一九九六年四月下旬,分散在靜思堂舊址及僑教中心的學生,首度進 
      駐嶄新亮麗的德州靜思堂,德州分校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家。 
       
      在亮晃晃的陽光下,愛心爸爸幫忙維持交通秩序,愛心媽媽在教室裡 
      陪著小朋友一起上課;教室裡的「媽媽味道」,是慈濟人文學校迥異 
      於其它中文學校的地方。 
       
      人文學校的老師都是不支薪義務教學,剛成立的第一年,由於學校不 
      收學費,一些家長較不珍惜,學生們也愛來不來的,出席率低的學生 
      進度跟不上,令授課老師頗為辛苦。 
       
      為了改善這種情形,今年秋季學校採取低收費措施,制度也漸漸上了 
      軌道;目前學校招收五歲以上的學童,其中以低年級學生為多,使用 
      的教材為僑委會編印的「華語」課本。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本土漸已忽略的中國傳統文化,慈濟人文學校卻 
      努力地保存,所以,才藝班所設的美勞、紙黏土、中國結、中國功夫 
      、象棋及閩南語班等,就這麼蓬勃地發展起來了。 
       
      但是,您一定沒想到,中國功夫及象棋的老師竟是道地的美國人哦! 
       
      每個假日,教中國功夫的老師都得開兩小時的車程,前來教學;而指 
      導棋藝的老師還是當地圍棋協會的秘書。這麼多人發心來人文學校奉 
      獻所長,熊校長表示:「這也是一個能與外國團體接觸,讓他們對慈 
      濟有所認識的好機會。」 
       
      陽光下,學中國功夫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架式十足地展開中 
      國武學的入門,偶爾老師也會露一手踢腿,讓學生驚歎不已。一旁觀 
      看的父母都笑開了眼,等待孩子下課。 
       
      對於未來,慈濟人文學校抱持著無限的希望與遠景,而熊校長亦鼓勵 
      學生們:「將慈濟看成是『我的慈濟』,而非『我和慈濟』。」 
 
 
 
      ☉李曉雯 
      
德州靜思堂啟用
      歷時一年半,海外首座仿花蓮靜思精舍造型興建的德州靜思堂,終於 
      在美國土地上落成了!剛下德州休士頓高速公路交流道不久,一棟鋪 
      著藍色琉璃瓦的白色建築物,莊嚴的屹立在一片廣大的草坪上,使人 
      眼睛為之一亮!「好莊嚴啊!」「感覺就像回到花蓮一樣!」這是許 
      多慈濟人首次見到德州靜思堂的感覺。 
 
 
千里結好緣
      德州支會於一九九一年一月六日在休士頓市成立,草創時期會所設在 
      負責人濟恩師兄的辦公室。隔年台灣榮董李正富、黃麗華夫婦訪美, 
      為各地的慈濟人助緣、鼓勵,在千里結好緣的因緣際會中,發心捐款 
      為德州靜思堂購地。 
       
      透過多位善心人士的努力奔走,及王朝集團負責人以優惠地價回應, 
      九四年元月十八日順利購得一塊位於休士頓西南區的華人商業區,佔 
      地四點四英畝(約五千三百五十坪)。 
       
      取得土地後,濟恩師兄即積極請設計師規畫藍圖,並請示上人。上人 
      對德州慈濟人開示:「修心才是道場,希望大家珍惜因緣,互相包容 
      、感恩,才能彼此成就道業。」並期望德州靜思堂的興建能在當地落 
      實「慈悲喜捨」的精神,同時為美南的民眾提供慈善、醫療、教育、 
      文化的服務。 
       
 
寒冬不抵熱情
      靜思堂於九四年十一月四日正式動工。 
       
      德州支會為籌募建設費用,多次在休士頓僑界舉辦義賣園遊會和募款 
      餐會,獲得各界人士的熱情響應。靜思堂勸募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敦正 
      師兄表示,十方大德的熱烈護持,讓他深刻感受到社會人情的溫暖。 
       
      就在今年四月,工程接近尾聲時,所募款項仍有不足,於是有人提議 
      由志工在會所做些小加工來貼補;消息不脛而走,許多熱心商家紛紛 
      提供加工機會,不少老菩薩也爭先響應,希望能為靜思堂盡一分心力 
      。 
       
      這些七、八十歲的老菩薩們,每天由先生或媳婦開車接送到會所做加 
      工,項目包括為眼鏡繫上標籤、分裝廣告贈品、摺信封等;有時她們 
      的小孫子、孫女也來當助手,依在一旁一起做。其他師兄姊只要有空 
      ,也會坐下來助緣,大家邊做邊放「慈濟世界」錄音帶,聆聽上人的 
      開示。做累了,手語隊長呂美淑師姊就帶大家比比手語,歡笑聲此起 
      彼落,慈濟大家庭的和樂氣氛就這麼流洩開來! 
       
      即使是攝氏零下五度的寒冬裡,仍擋不住老菩薩參與的熱情,由於舊 
      會所暖氣失修,只見人人大衣、圍巾裹身,低著頭不停地工作。從玻 
      璃窗望向隔街對面即將完工的靜思堂,大家的手動得更起勁了。 
       
 
規模與特色
      一棟建築物的興建,從無到有,期間有許多幕後英雄默默在耕耘和付 
      出 ─ 心智、勞力、時間、金錢,還有「愛」。 
       
      從取得土地開始,德州慈濟人即陸續組成籌建委員會、建設委員會和 
      勸募委員會,大家分工合作、發揮所長,猶如蓋自己家般的謹慎和仔 
      細。經設計師、師兄姊與上人多次溝通後,土地的規畫有了初步的藍 
      圖,所有工程分兩期進行,首期為靜思堂;第二期為義診中心。首期 
      工程建築面積約兩英畝(二千四百五十坪),包括佛堂、活動中心、 
      行政中心和人文學校教室四大部分。 
       
      以琉璃瓦覆蓋屋頂的佛堂,不僅採光明亮,在陽光照射下,更顯輝煌 
      、莊嚴;燈光、音響設備齊全的活動中心,可容納四百五十人,辦活 
      動時場地不足的難題因而得到解決。 
       
      位於四棟建築物中間的露天中庭,以走廊和走道與其他建築物連成一 
      個整體性的建築系統,在啟用慶祝大會中,四百多人同時於此用餐, 
      景象十分壯觀。 
       
      靜思堂正前方有以花卉栽植成的慈濟法船,以及魚兒悠游其中的蓮花 
      池;池中立有四根圓形雕柱,朝外的一面寫著「慈濟」,朝內的一面 
      則為「慈悲喜捨」;柱頂有水源源流出,象徵慈濟精神細水長流。 
       
 
從無到有緣於付出
      擔任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張世勳師兄,負責所有建築材料價格比較 
      、發包、策畫和監督工程,他不但義務接下重擔,並額外自付其屬下 
      工資來共襄盛舉,「別的東西我不懂,剛好這是我內行的,所以我做 
      得到的就去做。」頭髮灰白的他一直認為這是他該做的。 
       
      張師兄表示,一般建設工程都是由營造廠來營造,而靜思堂的建設為 
      節省開支,完全由發心的建設委員們定時開會溝通,實際比較各廠商 
      提供的品質與價格,確保建設材料、品質及工程費用的控制,因此省 
      下百分之十五的建築工程費用,這是當年競標的美國建商無法比擬的 
      。 
       
      在興建靜思堂的過程中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苦,張師兄說:「這是海 
      外第一次自己興建靜思堂,沒有前例可循,很多事都要自己摸索,例 
      如內部空間規畫、音響管線裝置等無法在藍圖中呈現的問題,大家只 
      能藉不斷地溝通,來改進細節設計部分」。 
       
      「此地中國式建築較少,相信靜思堂的完成,不僅為此地中國式建築 
      留下紀念的一頁,同時也是慈濟史的重要足跡。」張師兄表示,將來 
      若有其他慈濟聯絡點要興建靜思堂,他十分樂意分享經驗,讓興建過 
      程能更順利、更完善! 
       
 
幕前熱鬧 幕後溫馨
      十一月十六日靜思堂啟用典禮,鑼鼓聲響徹雲霄,致賀嘉賓 ─ 中華 
      民國駐美代表胡志強先生、休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林永樂處長夫 
      婦、玉佛寺淨海法師、聯邦眾議員代表、休士頓市長代表及慈濟長期 
      關懷的秋山老人院(Autumn Hill)和結為伙伴的艾利芙學區( 
      Alief 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的代表均熱烈與會。 
       
      「德州靜思堂的啟用是慈濟一個新的里程碑,希望未來有更多人不分 
      種族、宗教、國籍,一起加入這愛的團體,一起喜捨付出。」證嚴上 
      人特別致函感恩當地善心人士及政府人員的護持及鼓勵,「因為有你 
      們的幫助,慈濟才能在美國的土地上散播愛與善的種子。」 
       
      胡志強先生在致詞時表示,一早醒來曾擔心輕飄的雨絲會影響慶典活 
      動,然而當有很多好人用好心做好事時,連天氣都轉好。「慈濟人應 
      該為自己的成就喜悅,因為你們的付出是別人的快樂!」最後,他並 
      以「勤於靜思、勇於善行」與大家共勉。 
       
      大會中亦表揚建設靜思堂有功人員,且在感恩時刻邀請任勞任怨的慈 
      誠師兄與委員、默默奉獻的志工、慈青和人文學校的師生們,上台感 
      恩十方大德的護持,並期盼未來大家能心手相連,共同為人間淨土而 
      努力。 
       
      幕前景象熱鬧非凡,幕後則是各方人力總動員。 
       
      二十多位慈青擔任舞台前後的策畫和聯繫,使大會能順利進行;慈誠 
      師兄擔任交通指揮、會場布置、賓客接送等任務,如剛下飛機的紐約 
      師兄,放下行李即加入當地慈誠的服務行列,人人以自家辦喜事的心 
      情,捲起袖子一起動手做,感覺溫馨而甜美! 
       
 
凝聚力量 接引眾生
      目前有二十六位委員、四千多位會員的德州支會,在慈善方面,以急 
      難救助、個案關懷為主,並定期慰訪秋山老人院、智障兒童院等機構 
      ;醫療方面,則定期舉辦老人保健日、全僑健康日等義診活動,同時 
      邀請專業醫師舉行健康講座,宣導正確的醫學常識。 
       
      教育方面以慈濟人文學校為主,除了以靜思語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人 
      生觀,並有閩南語班、功夫班、棋奕班等才藝課程,使學生在接受西 
      方文化薰陶之餘,也不忘記中國文化。 
       
      文化方面每月固定利用美南新聞的一個版面,刊登上人的法音宣流和 
      慈濟小故事等,使會員也能了解慈濟在台灣的最新消息。另外,人文 
      學校有了固定、安全且設備良好的求學環境後,所有師生將能更安穩 
      的接受慈濟精神的薰陶,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為了感恩十方大德的愛心奉獻,德州支會將善用靜思堂的硬體設備, 
      開設成人才藝班、提供新移民諮詢輔導等服務項目,希望凝聚更多愛 
      的力量,接引有情眾生,推展慈濟志業更向前邁進! 
 
 
 
陽光下的腳印
      ☉慮容 
      三年前,許筆盛來到休士頓大學攻讀建築,以優異成績獲得電腦輔助 
      設計優越表現獎和傑出學業成就獎,並受聘於兩家大公司,前途正可 
      謂一片看好。 
       
      沒想到,畢業前夕的一場車禍奪走了他正起飛的夢想:::那在休士 
      頓高速公路上,他的車子遭來車追撞,當場起火燃燒,幸有兩位美國 
      人奮不顧身的搶救,並聯絡直升機將他送往燒傷中心急救。 
       
      全身遭受近四成的三度灼傷、腫脹的臉被厚重的紗布包裹得難以辨識 
      模樣、手指頭插上根根如鐵釘般的支柱、四肢被紗布層層包住,筆盛 
      僵硬地癱在床上無法動彈。 
       
      「這次變故讓我們深切體會到社會的溫暖!」在筆盛忍著緊繃的面肌 
      吃力講話的同時,他失去眼瞼的乾澀雙眼得不時強力眨動,以擠出淚 
      水來濕潤它,儘管如此,一股堅毅自在的神情仍可從他融化般的臉龐 
      中看出。 
       
      「我非常感恩慈濟師姊經常來關懷,尤其當母親從台灣來探望我時, 
      多虧有師姊們在一旁開導,她的難過才稍得安撫。」筆盛的母親也表 
      示,在異鄉能有那麼多陌生人幫忙,心裡覺得特別溫暖和放心。 
       
      師兄姊送去的《慈濟月刊》和錄音帶,也讓他們一家受益頗多。「當 
      我的右手指要被截肢時,心裡真的很害怕,深怕以後不能操作電腦和 
      畫設計圖了;在妻子讀了口足畫家謝坤山的故事給我聽之後,才知道 
      自己比他幸福多了!」失去右手固然難過,但還可以發揮左手的功能 
      ,與妻子一起照顧孩子,何嘗不是件該感到高興的事! 
 
      目前筆盛仍在接受復健治療,預計等燒傷疤痕呈現穩定狀態,再做整 
      型手術。 
       
      他將在家療傷這段日子裡所感受到的關懷化作行動,每天到德州靜思 
      堂做志工,靜思堂啟用典禮時的報到名單,即是他一字字仔細打出來 
      的,他謙虛地表示:「這是我該做的,師兄姊給我們的關愛太多了, 
      無以回報,只要有機會、能力所及,我一定去做!」 
       
      小夫妻倆帶著剛學步的兒子走出靜思堂,陽光下,彷彿看到三對踏踏 
      實實的腳印,一路布滿到路的盡頭。(李曉雯整理) 
 
 
 
歡喜老冤家
      ☉陳鳳姿 
       
      午后,德州支會接獲一通電話,有位警員表示將送一位有感情糾紛的 
      老太太過來,希望慈濟人能輔導她。 
 
      不久,只見一位滿臉風霜的老太太,手上提著一個大行李箱蹣跚而來 
      ,口中喃喃地抱怨著:再也不回家、再也不受先生的打罵及虐待,從 
      年輕到老,我早已經受夠了! 
 
      師姊從老太太凌亂的衣著得知她出走得十分匆忙,以請她準備更多行 
      囊為由,半哄騙地送她回家。 
 
      一進門,老先生看到有五位客人來,即忙著張羅椅子,老太太也趕緊 
      到廚房準備茶水,並端著托盤分送,就在端到老先生面前時,她突然 
      後退說:「我就是不端給他喝!」 
 
      慈銘師姊見狀,連忙牽著她的手往前:「都老夫老妻了,端一杯給他 
      喝嘛,如果妳不端給他喝,那我們也不喝喔!」這時,老太太才嘟著 
      嘴,為先生奉茶。 
 
      他倆結褵六十三年,老先生雖嚴謹卻溫文有禮,只是年事已高說話略 
      顯有氣無力,老太太兩耳欠聰又不願戴助聽器,因此兩人常在溝通欠 
      佳的情形下產生誤會;再者,年輕時兩人各為工作及兒女忙碌,在兒 
      女各自成家後,兩老閒來無事便翻起舊帳,經常吵個不停。 
 
      經師兄姊苦口婆心勸解後,老太太願意留下來暫住幾天,如果不順遂 
      ,她仍舊要離家出走。 
 
      隔天,師兄姊再去探視時,見老太太神清氣爽,與先生也相處得不錯 
      ,全然沒有昨天的火藥味。 
 
      為了讓這對老夫妻不至感覺無聊,師姊張羅了一台電視機、兩個小盆 
      栽,還搭了一個瓜棚供他們觀賞與栽種,並叮嚀早晚要記得澆水,讓 
      他們有事可做。 
 
      如今,已開的小黃花及結滿嫩瓜的盆栽,為小小公寓平添不少綠意! 
      (李曉雯整理)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