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端正(慈濟文化志業中心執行長)
《慈濟》月刊三十歲了,當同仁要我寫一篇祝賀的文章,才猛然驚覺
:果然「逝者如斯,不捨晝夜」!
古人以天干地支計時,六十數為一反復,我們稱它為一甲子。一甲子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就像西洋人的一世紀那麼漫長,那麼遙遠。《慈
濟》月刊三十歲了,當同仁要我寫一篇祝賀的文章,才猛然驚覺:果
然「逝者如斯,不捨晝夜」!
「三十年」就是半甲子,半甲子就是六十為一周期的一半,於是這個
「周期的轉折數」──三十,就在中國人心目中佔有相當的份量。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
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的心目中,三十歲應該是人生的一
個重要里程碑。在人生的這一重要轉折點,人應該能自立自強了,事
業應該有成了。
確實,《慈濟》月刊可以說「三十有成」,回顧三十年前的《慈濟》
月刊,我們就可以斬釘截鐵地說,它已經從小樹變成大樹了。
事實上,《慈濟》月刊伴隨著慈濟功德會的成長而成長,《慈濟》月
刊的成長軌跡就是慈濟功德會的成長軌跡。慈濟功德會在台灣烙下的
深刻印痕,透過《慈濟》月刊直指人心,向外擴散,「慈濟」的印痕
已成為社會良心的標記,成為社會美善的標竿,《慈濟》月刊並把慈
濟人的愛轉化為涓涓清流,源源不斷地注入社會。現在這股清流以澎
湃壯闊,成為穩定台灣社會的一股渾厚力量。
如果把三十年前的《慈濟》月刊和現在的《慈濟》月刊做一比較,大
家不難發現:《慈濟》月刊的成長真像慈濟功德會發展的縮影啊!三
十年前的慈濟功德會是那樣的克難,那樣的因陋就簡,反映在《慈濟
》月刊上也是那樣的質樸,那樣的不經打扮。
《慈濟》月刊既然是伴隨慈濟功德會而成長,當然是先有慈濟功德會
,然後才有《慈濟》月刊。《慈濟》月刊是在上人創立慈濟功德會後
一年多才正式出刊,當時的主要任務是「徵信」,主要內容是「名單
」,主要報導是「會務」。
這段時期,慈濟功德會剛剛起步,而《慈濟》月刊也啞啞學語,一路
走來,備極艱辛,卻無怨無悔;備極樸實,卻一心一志。要了解慈濟
功德會當年的辛酸與刻苦,那時的《慈濟》月刊就是寫照。如果你留
心的話,或許就可以從早期《慈濟》月刊的版本與內涵,找到慈濟功
會的原始精神與原貌。
隨著慈濟的成長,《慈濟》月刊也不斷「脫胎換骨」。慈濟從慈善走
向醫療,再從醫療走向教育與文化,每一步都是慈濟歷史的一大步;
每一進程,都是《慈濟》月刊的成長進程。
《慈濟》月刊是慈濟歷史的見證,因此我們可以發現三十年前《慈濟
》月刊發刊時,是以「四開」兩張的粗簡形式和讀者見面的。這樣的
形式一直維持到第八十二期,也就是民國六十二年八月才改為「十六
開」的雜誌型裝訂本。
打開《慈濟》月刊第八十二期,在第三頁的左下角,映入眼簾的,是
一則不甚引人注目的「本刊重要啟事」。啟事中說:
《慈濟》自本期起,革新版面,從原來的四開兩張,改為十六開的裝
訂本,以期便利讀者閱讀及保存,並使編排更易定型,更為活潑美觀
。
可見當時《慈濟》月刊的改版目的,依編者的說法是:「便利讀者閱
讀與保存;使編排更易定型、版面更為活潑美觀。」其實,了解慈濟
功德會發展歷史的人都知道,民國六十二年八月距慈濟創立,已是七
年半的歲月了。這期間慈濟的作為已贏得社會的廣大迴響,慈濟的慈
善工作已含蓋全省各地了,四開兩張的克難《慈濟》月刊,已無法勝
任徵信與報導會務的使命了,於是改版勢在必行,充實版面刻不容緩
。因此,從深層的意義看,《慈濟》月刊的改版,可以說是發展快速
的慈濟志業將它推著走的,不改頭換面也不行。
自此以後,慈濟志業在上人的推動與慈濟人的努力下蓬勃發展,《慈
濟》月刊的編排與內容也與時並進。不僅篇幅頁數不斷擴增,報導內
容也日漸澎湃。慈濟四大志業的發展歷程,依稀可從《慈濟》月刊的
蛻變與革新過程中,找出些蛛絲馬跡。因為:
《慈濟》月刊總是伴隨「慈濟志業」的發展而成長;
《慈濟》月刊總是時刻為慈濟的歷史作見證;
《慈濟》月刊總是不斷為慈濟人的善行作紀錄;
《慈濟》月刊總是為人性的美善作清明的鏡子。
概括地說,《慈濟》月刊的成長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
是「求真」的階段。它的責任就是要把慈濟的作為,真實報導出來;
把人性的光明本性,真實的反映出來;把捐款人的發心,真實的徵信
出來;把上人創辦慈濟的精神與理念,真實的發揚出來。
在這個階段,月刊草創伊始,如同慈濟志業草創伊始一樣,以克難、
樸質、簡單為本質,談不上編排與內容的完善,一心一意,只是要把
慈濟真實的一面,毫不扭曲的報導出來;對捐款人的愛心,毫不保留
的徵信出來。
第二個階段是進入﹁求善」的階段。隨著慈濟的快速成長,《慈濟》
月刊只為「存真」的功能,已不再能滿足會員激增的需要,版面與內
容必須做全面性調整,於是內容充實了,編排也朝完善的方向進行了
。《慈濟》月刊從求真的階段,邁向既「求真」,又「求善」的階段
。
第三個階段是「求美」的階段。《慈濟》月刊具備了「求真」、「求
善」的條件;符合了「求真、求善」的要求後,又大步朝「求美」的
目標挺進。這個階段,不僅開始注意封面的設計,版型的研究,美編
的創意,而且注意文章的優美,題材的精選與照片的精挑,讓《慈濟
》月刊符合了慈濟世界真、善、美的本質與要求。
《慈濟》月刊已屆滿三十歲了,正是《慈濟》月刊發揮大用的時候了
。過去《慈濟》月刊以「慈濟志業」為土壤;以「慈濟精神」為養分
,在慈濟文化志業中心中文期刊部同仁的細心灌溉與所有慈濟人的愛
心呵護下,已經欣欣向榮了。
現在《慈濟》月刊必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們除了期許它繼續發揮
為慈濟歷史作見證;為慈濟人的善行作紀錄;為個人的修行做鏡子外
,我們更期許《慈濟》月刊更上層樓,為淨化心靈作活水;為祥和社
會作砥柱;為聞聲救苦作耳目。
記得歷史學家許倬雲先生曾在《風雨江山》一書中這樣寫道:
潮來潮去,緣生了,卻其實未曾滅去。前岩與後岩,前浪與後浪,只
因為有了前面一波,第二波就不一樣了。一層一層,沙上的波痕,卻
是前因後果的重疊。世事如潮,自從遠古以來,積累了無窮的因,也
造成了無窮的果,前果又為下續的因,不見了時。潮來潮去,緣生了
,即永遠不會滅去。
是的,「只因為有了前面一波,第二波就不一樣了。」慈濟志業環環
相扣,節節相連,慈濟發展一波又一波,後浪推前浪。只因有前面一
波,第二波就不一樣了;只因有湧向岸邊的前浪,繼起的後浪也不一
樣了。慈濟人的心願有多大,菩薩的道路就有多遠,潮來潮去,緣生
了,即永遠不會滅去!
茲值《慈濟》月刊三十周年之際,我們除了祝福它繼續成長,持續茁
壯,永遠成為蔭護人類心靈的大樹外,也要感恩所有曾經為《慈濟》
月刊出力呵護的每一個人,我們相信「緣生了,即永遠不會滅去」的
道理,因為有大家的呵護,《慈濟》月刊才得以繼續成為淨化心靈的
源頭活水;也才得以成為慈濟人菩薩道上的精神資糧與進德良伴。我
們希望所有慈濟人珍惜每一個能夠掌握的因緣,繼續用心灌溉它,呵
護它,讓它成為永遠的《慈濟》月刊,成為永遠的心靈上的源頭活水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