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颱風天放假的關係,全家都在,吃過午飯後,突然小女兒從書房拿
出一個慈濟福慧珍粥的存錢筒出來,要姊姊捐給證嚴上人,當時我愣
了一下,心想:她怎麼會做出這種事?
小女兒在我心目中是不拘小節、做事大而化之的,總覺得她每天埋首
書堆,不善表達自己的感情,能這樣不聲不響的去存錢行善,細膩地
體會到證嚴上人所說「符慈悲喜捨」的意義,真的令我很驚訝,也很
欣慰!
我很好奇地問她:「你怎麼會想存錢救人?」她說:「上次姊姊參加
慈濟活動,將福慧珍粥送給我,她說這罐子還能做存錢筒,於是我就
把你每天給我的零用錢,有剩餘的存進去,現在滿了,就把它捐給證
嚴上人,讓他幫助更多的人!」小女兒一副理所當然的神情,更讓我
感動不已!
我們全家都是慈濟的會員,偶爾在晚上十點,全家會圍在電視機前收
看「慈濟世界」的節目,有時聽到上人的法語或看到感人的故事,彼
此會分享心得,並適時機會教育,但從孩子小小的奉獻上,我才深刻
感受到慈濟的精神和理念早已一點一滴影響家中每一成員。
孩子們能有一顆純潔善良、慈悲助人的心,為人母的我比什麼都要滿
足!
郭月娥(台北)
近日有幸從友人處見到《慈濟》月刊,讓人覺得似乎有一隻無形的手
,緩緩地撥動著人的心弦,那種感受真是讓人無法形容,只覺得心中
好靜、好淨,似乎不願意去打破心中的那分恬淡雅淨,再回到當前。
同樣是一本佛教刊物,但像《慈濟》這樣的質量是不多的。其並非光
是印刷編排的善巧完美,更重要的是它對人心靈的啟悟;修行重在修
心,度眾生亦是先度其心,《慈濟》這樣的刊物,才是真正的弘揚佛
法,才是真正的度眾生。
歷來,臺灣佛教給人的感覺就是「臺上鑼鼓喧天,臺下燈火闌珊」,
鈔票滿天飛,法師遍處是,金錢氣氛過於濃重;翻開各種刊物、雜誌
,不是方丈升座、佛像開光,就是水陸法會、冥陽道場,甚至出家人
安身立命、自度度人的依憑準繩,也有人在討價還價,爭論不休。其
真為辨佛法之真偽乎?各人自己清楚。所以,對有些印刷精美、裝幀
豪華的所謂「佛教」刊物,我歷來沒有翻一翻的興趣。
閱讀《慈濟》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談心,它所講的,也正是我心中所
想的,那麼奇妙的契合,又像是一條清柔的小溪,靜靜的、柔柔的,
淌過人的心裡。
這麼殊勝美好的「享受」,希望今後能時時地享受到,同時,也希望
所有的人能有緣共享。
崇恩(江蘇)
接觸《慈濟》月刊是因為母親的緣故。從來也沒有那麼用心地去體會
每一句話,就連最近暢銷的那些娛樂週刊也沒如此。
第一次被深深吸引是某一期裡的故事,讓我感動得落淚,這對於國中
三年級的我,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那故事是描述一位風塵女子從燈
紅酒綠的生活,到接觸慈濟後改變的過程,內容有些忘記了,但引發
了我對慈濟的熱愛。
直到不久前,讀到三六六期月刊喜樂證言單元中的「釋懷」一文,那
位師姊的精神又令我再次進入那情感的漩渦,忍不住動起筆來「它」
帶給我的是溫情、人情、親情,歷久的感動。
陳可芸(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