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文鶯、文及元
婚禮,昏禮。結婚本是件浪漫的情事,
然而,一場婚禮下來,繁瑣的程度往往超乎浪漫的想像。
其實,多元的社會,有更多元的選擇,文中的三對夫婦,
同時選擇了「佛化婚禮」,做為他們廝守終生的約定。
•電影中,墜入愛河的男女主角正在對話。女人希望男人和她結婚,
男人卻說:「我不會為了一張結婚證書而多愛妳一點!」
•電視汽車廣告裡,即將步入禮堂的新人逃開親友的七嘴八舌和緊迫
盯人,由新娘駕著禮車,雙雙進入樹林,在一片綠意中大開香檳慶祝
,「兩個人的婚禮」是他們的全新主張。
前一個例子看起來,婚禮似乎只是表面的「形式」,既不會增加婚姻
的幸福,也無損愛情的甜蜜,兩人只要真心相愛就好;然而,當一對
男女感情成熟,很自然會想到結婚,因為婚姻的安全感和穩定性,使
人有所依歸。第二個例子中的新人也許因此決定結婚,然而,卻同時
追求婚禮的自主性。
結婚證書固然不能提供幸福的保證,但至少白紙黑字加上朱紅印信,
又有婚禮中親友的祝福和公開的名分之實,很多戀人往往樂意依照近
於文化背景的方式,向世界宣告喜訊。當然,在盛大隆重的婚禮過後
分道揚鑣、令親友錯愕的怨偶,也不是沒有。
當一對男女準備結婚,雙方家族在迎娶文化上的差異,往往在籌備婚
禮期間浮現出來,光是喜餅的口味、聘金的多寡或婚期的決定等等,
就經常讓很多親家先成冤家。
中國傳統婚禮雖然繁瑣,卻代表著對婚姻的慎重,從提親、付聘、訂
婚到迎娶、結婚、宴客等種種細節,無一不言之有理。但如果從籌備
到完成婚禮,新人都必須遵從古禮,則所要付出的時間與金錢,往往
超乎浪漫的想像。
如何讓婚禮兼具簡化與深義,可從愈來愈多人選擇公證結婚或宗教婚
禮看出;而透過宗教信仰的力量,堅定婚約的信心,更讓新人對自己
的角色與使命有明確的方向。本文即透過三對以佛化婚禮完婚的夫妻
,分享他們的「婚姻新解」。
在「即溶」與「三合一」充斥的速食時代,婚禮也有日漸簡化的趨勢
,已不全然是燕尾服與白紗禮服攜手步入禮堂、結婚進行曲在耳邊恣
意奔放的情景了。
翁培玲、張榮攀這對年輕人結婚時,不但未遵照傳統禮俗,也沒有出
任何新花招,基於宗教信仰,他們選擇以佛教儀式步入婚姻,過程簡
單卻不草率。
這對菩薩道侶樸實、不喜奢華,認真地決定不大宴賓客、不度洋蜜月
,甚至連結婚照也不讓攝影禮服公司賺去一分一毫。取而代之的,是
鄭重邀請生命中幾位親近、重要的長輩,見證他們的婚禮。
八十四年十一月,經由證嚴上人福證,他們在靜思精舍大殿完成終身
大事,歷程只花十分鐘,簡短隆重。
話說結婚當天,有人耳聞一對慈濟志業體員工將到精舍結婚,喜訊便
在等待中一分一秒地漫潑開來。新人既是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出身,
畢業後又雙雙服務於慈濟志業,使得這場婚禮更顯因緣深厚。
當新人出現,本應最耀眼動人的新娘子一身粉色外套、灰色長裙,樸
素得教人感到意外;非但如此,為了這件「終身大事」,他們向志業
體所屬單位請假的時間居然才「兩個小時」!
「結婚儀式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從今天起,新郎、新娘都多了一對
父母──公婆要抱著疼女兒的心來疼媳婦,媳婦要以孝順父母的心孝
順公婆;丈人與丈母娘要如愛子一樣來愛女婿,女婿也要視丈人和丈
母娘如自己的父母。」證嚴上人提醒新人的是面對婚姻的態度與責任
。
結婚,被視為人生大事,婚禮若是過於簡單,可能被指為「草率」或
「寒酸」。翁培玲說:「我們的父母最初也不贊成,他們認為結婚是
好事,何必怕人家知道?擔任介紹人的師媽(上人俗家母親王沈月桂
女士)也提醒我們,要多考慮父母的立場,否則現在簡簡單單,以後
要後悔可就來不及了!」
基於肯定佛教儀式的意義,且簡化過程不但能避免勞師動眾,也可省
下不必要的花費。所以,她和另一半經過一番懇請,終於說動雙方父
母,由他們代向親友致意,表示婚禮簡單且不在本地舉行,不敢勞煩
大家。其實,婚禮中有父母、證嚴上人、師媽和幾位長輩出席,對他
們夫婦而言,已經相當隆重了。
相較於那些必須經歷全套傳統禮俗,而抱怨禮教束縳,又或者在本省
、外省與客家等不同禮俗之間爭執不下的新人來說,簡單且充滿虔誠
祝福的佛化婚禮反倒教人心羡。
翁培玲回憶她所認識的幾個朋友,不但結婚前數個月就得開始忙著做
皮膚保養、購置嫁奩、拍結婚照、租借禮服、預訂宴席、發送請柬、
分送訂婚喜餅等等,忙碌繁瑣若加上意見不合,火氣真的會壓過喜氣
。她認為,兩人結婚,婚禮不過是一個短暫的時刻,但是夫妻相處卻
是長長久久生活的累積,因此,真正的婚姻是從婚後才開始的。
簡約,是「惜福」;行善,則是「植福」。他們婚前生活態度便依此
而行,也因此,結婚時因花費不多,加上父母長輩所送的賀禮,他們
就把這筆「結婚基金」部分捐給慈濟,部分儲蓄他用。
翁培玲說,結婚至今,家中唯一購買的貴重物品就兩項而已,一是她
因懷孕怕熱,裝了一台冷氣機;另一是桌上型電腦,這成為他們日後
出書計畫的得力助手。由慈濟文化出版的《花開見蓮心》一書,是他
們兩人和這部電腦合作的第一本著作;今年五月間,張榮攀的第二本
書《生死自在》又出版了,可見他們充分利用電腦的「物命」。
平時工作忙碌,假日則是他們共同打掃家務或清閒看書的日子;此外
,由於兩人都是「老慈青」,特別是張榮攀身為慈濟醫學院慈青社指
導老師,所以毫不吝惜將時間撥予學弟妹,安排聚會、參與活動以交
流做慈濟事的心得。
婚禮中有些事情可以省略,但是婚後愛的付出可省不得!誠如張榮攀
對婚姻的看法:「種種儀式並不重要,兩人要結為夫妻,最重要的應
該是決定將今生未完的生命,託付給對方,彼此尊重、包容和相互溝
通、疼愛,這才是最要緊的。」
「夏威夷我們自己去,金幣留給你!」套用這句訂婚喜餅的電視廣告
詞,翁培玲和張榮攀的例子或可改寫成:「我們不去夏威夷,金幣也
要捐慈濟!」不但別有一番趣味,也可看出:愛情雖然是非常自我中
心的,不過他們小倆口的眼裡可還關注著其他人。
七年前,曾慶方因工作關係第一次接觸慈濟,便深深被這個團體的美
善所吸引,因此常向當時的同事描述慈濟的故事,聽眾之一何日生看
見這個說話率直、說起慈濟事就眼睛發亮的女孩,漸漸被吸引,進而
展開追求。交往半年,兩人以佛化婚禮完婚。
「其實我們並非刻意選擇以佛教儀式成婚,一切都是因緣吧!」曾慶
方說。
婚禮在鐘鼓齊鳴聲中開始,新郎挽著身著大紅傳統旗咆的新娘,在「
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聲中步入靜思精舍大殿,雙方主婚人、親友緊
隨在後,新人長跪在證嚴上人面前聆聽開示。「男女雙方要抱著相互
交換子女、父母的心態,也就是說從婚禮那一天開始,男方多了一個
女兒,女方也多了一個兒子;岳父母要多關心這個兒子,公婆要多疼
惜著個女兒。這樣就會有一個非常幸福美滿的家庭。」上人說。
當時的新娘,現在已是兩歲小男孩的母親。媒體工作曾慶方說:「我
覺得在佛化婚禮中最受用的一句話,就是上人說『將對方的父母當作
自己的父母』。」
曾慶方表示,因聽了上人在婚禮中的開示,婚後她和先生提到「媽媽
」時,總以「莊敬路的媽媽」、「中和的媽媽」代替「你的媽媽」、
「我的媽媽」。若兩人開始說「你的媽媽」、「你的爸爸」,大概就
是夫妻兩個準備吵架了。
現在回想起來,曾慶方笑言:「我覺得當時以佛化婚禮完婚,是一種
『歡喜緣』,因為觀禮者並不是抱著『吃一頓』的心態來參加,而是
以虔誠的祝福歡喜地為我們見證。」因此,來自眾人的這分「歡喜緣
」,便為他們的婚姻增加許多誠心的祝福。
「記得剛結婚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看好,一方面是我們交往半年就結
婚了,另一方面,是兩個人的個性差蠻多的。」曾慶方是那種只要一
點點小事就可以高興很久的快樂女人,何日生曾引用康德的名言「美
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來形容自己的妻子;而何日生則是一個臨睡
前總要看點關於知識、哲學的書籍,眼睛張開就要做有意義的事的男
人。不過,兩人相處日久,何日生也逐漸成為別人口中疼愛妻子的好
丈夫。
他覺得妻子讓自己改變許多──從總認為要做大事的嚴肅心情,變得
漸漸懂得欣賞單純的快樂,像是買一把盛開的花、去一趟兒童樂園,
都可以讓自己快樂。
因為佛化婚禮,讓這對原本個性大不相同的男女,在婚姻的起跑點上
有了一個好的開始。尤其結婚之後,雙雙赴美繼續完成碩士學位,讓
兩個人更加緊密地相互扶持。
「對啊!那時幾乎像一對連體嬰,不論到哪裡都帶著她。」何日生說
,雖然夫妻倆個性不盡相同,但透過佛化婚禮的祝福,兩人攜手跨越
婚姻路上的障礙,一路走來。
從佛化婚禮開始,何日生與曾慶方這對有情眷屬找到了婚姻的真諦。
「婚姻,就是對自己的承諾。」慈濟台北分會健康諮詢中心顧問張正
弘醫師,以一句簡短的話詮釋婚姻。
三年前,張醫師和妻子參加由農禪寺舉辦的第一屆聯合佛化婚禮,結
為連理。
他最初是參加農禪寺的禪修班,由於夫妻兩人都是佛教徒,決定結婚
時,恰逢佛化集團結婚報名期間,在莊嚴、節約的考慮下,張醫師以
他口中「不勞民傷財」的作法舉行婚禮。
八十三年十月,張醫師和太太與其他二十一對新人,一同在佛菩薩面
前完成終身大事。
「我想,在佛前完成的終身大事,不只是對另一半的承諾,也是對自
己的承諾。」張醫師對婚姻的承諾有一套見解,他說:「對婚姻的承
諾,是考驗心性、接受成長的契機,尤其當遇到狀況,『承諾』可以
讓自己更有勇氣跨越障礙、破除我執,將爭執化為逆增上緣。」
他表示,在諸佛面前承諾將未來託付給彼此的那一剎那,必須想到就
算另一半老了、病了,仍是自己的最愛;也必須想到與對方生活是一
輩子的事──這也是佛化婚禮的另一層意義:在寧靜而莊嚴的氣氛中
、在承諾的當下,對自己和另一半負責。
由於響應「禮儀環保」的觀念,張醫師不發喜帖、不辦宴席、不收紅
包,儀式過後僅以農禪寺準備的素食茶點招待觀禮的親友。
農禪寺一年舉辦一次佛化集團婚禮,過程相當慎重。張醫師說,婚禮
之前有兩次講習,第一次講習,由農禪寺住持聖嚴法師為新人闡述婚
姻與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聖嚴法師表示,婚姻本身是對家庭責任的肯定與承擔,是一個嚴肅的
課題,也是人生絕佳的歷鍊。他勸勉新婚男女一定要相互尊敬、關懷
、體諒,要將另一半視為共同修行菩薩道的伴侶。所以佛教徒稱呼自
己的配偶為「同修」,或彼此互稱「師兄」、「師姊」;孩子們是「
小菩薩」,公公、婆婆和岳父、岳母,則是「老菩薩」。一家人如此
相待,在遇到種種家庭問題時,自然會運用佛法的慈悲與智慧來化解
。
※ ※ ※
儘管「白首偕老」有被譏為世紀神話之勢,轟轟烈烈的愛情和冠冕堂
皇的婚禮過後,可能只見到愛情的灰燼和婚姻的沙漠,情人早已不見
蹤影;但是,也有人在識破婚姻神話之後,仍舊不放棄追求幸福婚姻
的希望,他們不在愛的激情裡燃燒過度,更不想陶醉於愛情蜜酒恍惚
終日,他們願意讓愛像一杯水──清涼、澄澈,不刺激卻恆久有味。
目前常見的婚禮,對於觀禮者而言,除了是老友的聚會、未婚男女的
相親機會或大吃一頓外,似乎沒有特別的感動;然而,簡約的佛化婚
禮,不但新人肯定婚姻的意義,觀禮者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對大
家都是深刻的省思與恆久的紀念。
【參考資料】
•《建設佛化家庭》,陳海量著,流通善書
•《佛化婚姻與佛化家庭》,聖嚴法師著,法鼓山 農禪寺出版
•http://ccbs.ntu.edu.tw/cannon台大佛學網
文/文及元
佛化婚禮是以佛教徒的立場,定位夫妻關係,並由出家師父為新人福
證。雖然以「解脫道」的觀點來看,以福證的身分為新人祝福,可以
視為接引眾生的方便法。
莊嚴、簡約的佛化婚禮,意義在於證明男女雙方都是三寶弟子,結婚
之後所組成的家庭,也必然是佛化家庭(所謂佛化家庭,是信奉三寶
並實踐佛法、奉行五戒十善的家庭)。
佛化婚禮之後,基本上不另設宴,而以素食茶點或甜湯圓招待親友,
也有人不發喜帖不收紅包,以電話告知親友,響應禮儀環保的觀念。
文/文及元
今年五月二十六日,宜蘭委員蔡秋華的女兒陳心穗歸寧,喜宴照常,
不過蔡秋華安排以慈濟茶會方式進行,穿插著手語歌、團康及慈濟志
業的介紹。
新人在十二位身著旗袍、手執粉紅蓮花的慈濟委員引領下,踩著「普
天三無」的樂音進場。手語歌表演之後,蔡秋華以證嚴上人常教導的
法語一一「要以孝順父母的心來孝順公婆」、「言語要柔軟」、「夫
妻之間要『誰比誰更愛誰』」、「眼睛長在前面,多看別人的優點」
、「理多情就薄」,說了一段「媽媽的叮嚀」,以此指引新人如何經
營幸福婚姻。
用餐中,主持人介紹慈濟四大志業、八大腳印,以及慈濟在上人帶領
下推動志業的過程,脫離時下以卡拉OK助興的吵雜聲浪。
此外,當天蔡秋華送給新人的結婚禮物,也很特別。她也曾考慮:送
什麼禮物對新婚夫婦最實用?不過轉念一想,有形的禮物反而剝奪年
輕人發揮才華的機會,最後,她決定以女婿的名義捐贈一百萬元給慈
濟,為女婿植福田。
歸寧喜宴供應簡便的素食餐點,來賓一邊品嚐清爽可口的素宴,一邊
觀賞手語歌,最後更帶動手語團康、全場互動,場面至為溫馨。
次日,蔡秋華一一打電話問候賓客:「昨天的歸寧喜宴沒有請你們喝
酒,而且都是素菜,還習慣嗎?」出乎意料地,有人說「聽台上說的
比吃的更好」、「不但吃得清爽,而且還帶回一些充滿智慧的話語,
這都是以前沒有聽過的」。
新娘陳欣穗說,她在歸寧儀式中數度與媽媽蔡秋華相擁落淚,深深領
受慈濟人的法親情誼。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