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倩蓉
大時代的動亂,讓年紀輕輕的他們不得不揮別家鄉、揮別親人,
隨著部隊南征北討。即便退守到台灣,他們依舊喊著:
「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部署、四年掃蕩、五年成功。」
沒想到日子一晃數十載,生命已屆凋零,卻突然傳來開放大陸探親的
消息,命運的悲與喜亦因此又徹徹底底上演了一遭。
夜還黑著,睡夢的少年被母親輕輕喚醒。略為梳洗後,母親遞給他一
個舊布囊,裡面塞了兩個大餅,還壓著兩個大銀元,這可是他從沒見
過的大數目。
由於家窮,十五歲的他決定從軍去,以減輕家裡的負擔。母親催促著
他趕緊填飽肚子,早點上路。一家大大小小也都相繼起來,在門口向
他揮手道別,瘦小的他背著行囊邊走邊回頭看,看到的是母親的不捨
與哭泣。
他想:「只要安定下來,我很快就可以回來了!」
一艘擠著兩百多人的船隻,航行在四月中旬的台灣海峽。
兩天後的黎明,一大塊墨綠出現眼前,隨著天光漸明,輪廓也愈清晰
。船停靠在高雄外海的港口,他跟著大夥下了船,「真熱!」是他對
異鄉的第一印象。
舟山群島大撤退那年,十七歲的小吳隨著軍隊來到了台灣。
「退守台灣是不得已的!」小吳深信不久的明天就可以隨著勝利的號
角回到大陸家鄉,卻沒想到這上岸一待就是五十年。
「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部署、四年掃蕩、五年成功。」小吳在
部隊裡安定下來,有的人則隨著政府的十大建設到東部去開闢橫貫公
路,或者到山裡種植果樹開墾農場。
等待回鄉的日子一晃十幾載,眼看反攻大陸的希望愈來愈渺茫,小吳
和許多人一樣,終於開始認真的為後半輩子打算。娶妻生子後,小吳
過得挺幸福,雖然仍有無法回到家鄉的遺憾,也只能將慨嘆深埋心中
。
這些年,逐漸上了年紀的老吳,眼睜睜地看著當年渡海來台,躲過無
數槍林彈雨,到後來被稱為「老榮民」、「老芋仔」的同袍們,在歲
月中逐一凋零,忍不住心酸。
老吳壓根兒也沒想到會有開放大陸探親的一天。
那些偷偷摸摸寄信托人轉送的日子總算過去了!睽違四十多年的家園
,不知已在夢裡出現過多少回,牽腸掛肚這麼多年,終於可以一償夙
願,怎不叫大家雀躍?
和那些迫不及待地趕搭返鄉第一班列車的朋友相較之下,老吳倒不怎
麼著急。許是近鄉情怯,他得多些心理準備,才能決定回鄉的日子。
那天接到老楊的電話,他驚訝地問:「你不是回家鄉定居了嗎?」在
台孤家寡人的老楊去年返鄉探親回來後,就開始積極打包行李,結束
台灣的一切,打算靠著每月一萬多元的榮民津貼,回家鄉安享晚年。
不過才半年的光景,怎麼又回來了呢?原以為可以重享天倫之樂的老
楊,回大陸定居後卻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不知是否時空阻隔得太久
,讓親情的關係變淡薄了?當年結髮的老妻如今相對卻無話可說,幾
個孩子的態度更是冷淡。起初,老楊還想只需長久相處就可拉近距離
,但幾個月下來,老楊每天吃完早餐後便拄著拐杖獨坐屋簷下,直到
夕照斜灑在身上,才孤伶伶地進屋。
「感覺像是在等死,所以我就回來啦!」老楊鬱鬱不樂地說,至少,
台灣還有一些老友們陪著說話。
在台灣過了這麼多年,已習慣的生活模式,回大陸後反倒難適應了,
「對台灣這塊土地已經產生了情感,就像是自己的另一個故鄉似的,
離開久了也會想念的。」老楊說。
終於,六十開外的老吳也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他帶著台籍的妻子一
道去探望家鄉的姊姊與弟弟。重逢的場面這些年來在心裡不知琢磨過
多少遍,沒想到真正見了面卻說不出一句話來,多年未講的家鄉話,
老吳早忘得一乾二淨了,而從未出過遠門的姊姊卻只聽得懂家鄉話,
兩人乾坐在泥巴地的小屋裡,久久未語。
十幾年前,老吳便已輾轉得知父母在文革時期就相繼去世的消息,所
以當老吳到父母墳前上香時,心情還算平靜。但當姊姊在旁透過姪兒
的翻譯,斷斷續續地叨念著兩老在世時,父親成天在屋簷下嘆氣,盼
著老吳歸來,母親直到臨終前還不斷喊著他的小名;那天,老吳的眼
淚就一直沒斷過。
趁著探親的機會,老吳也順道到城裡觀光遊覽一番。在台灣時,老吳
就常聽到大陸人把「台胞」當作「呆胞」看待,但老吳的感覺倒不盡
然。
在城裡遊覽時,當地多數人的確視他為台胞,讓他覺得自己彷彿是異
鄉客;但回到了那個在群山環抱中人情味依舊濃厚的小村落裡,村民
卻視他為歸鄉的遊子,爭先競邀他們到家中作客,讓老吳深覺親切又
感動。畢竟,走到哪裡都被認做外省人的他,還是有根的。
退休後,老吳和老妻過著平靜的晚年,兒女也個個成家立業,除了含
飴弄孫,就每年固定回家鄉探親一次,盡點心意。也許這輩子就這麼
過了,但老吳心裡總還是有幾許悵然。
中國人常說:「落葉歸根。」當年渡海來台,心中放不下的是留在大
陸的父母與親人;如今,可終於有機會回鄉定居,卻又放不下這邊的
妻兒。兩邊都是故鄉,都有最親的人,老吳不得不覺得又給命運捉弄
了一次。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