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布施】 你是我永遠的驕傲

       ◎文/葉文鶯

      「我寧可讓你們在他身上劃二十刀,也不希望將來你們當了醫師,
      在任何一位病人身上試一刀。」一位大體捐贈者的家屬定定地說。

      本學期初慈濟醫學院又啟用了十四具大體,在第二屆啟用儀式上,大
      體捐贈者的家屬也應邀出席觀禮。在透過「大體老師」了解人體生理
      結構之前,學生從家屬口中或行為表現上,進一步了解了幾位大體老
      師的生活與情感。
      
      他們的生平事蹟分別張貼在所躺著的檯面側邊,使得眼前冰冷冷的身
      體,頓時有了溫度;他們的笑容、他們的美好,活在家屬的心中,也
      融入了學生的解剖課程,譜成課前難忘的一章。
裡面是我先生
      她,似乎來得過早。大體啟用灑淨儀式開始之前,她流覽著解剖學科
      辦公室廊外的圖文資料,那是由大體捐贈者家屬所撰寫的捐贈者生平
      ,含有無盡懷思;這群堪稱「捨身菩薩」的捐贈者因不平凡的布施,
      而吸引人佇足凝視,逐一端詳他們的全家福照片或大幀獨照,栩栩如
      生的表情樣態透過紙面,在觀者的腦海裡放大……

      她也曾提供一份有關丈夫生平的資料給大體解剖學科,然而應她所求
      ,資料與全家福照片並未張貼,因為不希望任何遠親因此得知丈夫過
      世的消息。

      「知道了也於事無補,反倒是每被問一次,我就要再倒一次。」她保
      留了一生中最熟悉難忘的回憶,不讓他人輕易翻攪,並且相信再過兩
      年,她就可以調適這生命中的一大失落。

      個兒都高過於她的子女,正由技術員陳鴻彬領進大體解剖教室,再次
      瞻仰父親遺容。當孩子們消失在自動門時,婦人收回視線,目光再次
      停駐在那些圖文資料上,未發一語。

      「請問裡面是您的──」禁不住我這一問,她答以滾落的淚珠。愈接
      近儀式開始,走道上進出的人愈多,她側轉身,秀麗的臉龐與牆面對
      立無聲,我拍撫她的背,感覺她身上一股無以測量的哀傷。 

      她努力平撫情緒、拭去殘淚,告訴我:「對不起,今天本來不想來的
      ,因為我媽媽三天前剛過世,今天又來到這裡,我實在──」停頓片
      刻,她恢復聲調接著說:「那是我先生,我很想進去看他,但是進去
      了再怎麼看都是──」她困難地倒抽一口氣。

      「看起來還好,不錯。」孩子們出來後對母親說。不久,他們隨著其
      他家屬逐一入座,在精舍師父的帶領下禮佛誦經,許多家屬再次哭紅
      了眼睛。
把最愛獻給醫學生
      禮畢,全體進入解剖教室,等待一具具大體被打開,對家屬而言,這
      是再見往生親人的最後機會了!

      當大體頭上的白布被學生慢慢揭開,露出面容的那一刻,家屬內心的
      悸動無以掩藏。不知道在場其他人的目光和心思集中在哪裡,很多情
      景在同一時刻發生,沒有人能夠觀照全面,或許只能回歸自心,接受
      當時湧至心上無以言說的體會吧!

      她趨前與子女一同立在丈夫面前,如此舉動才合乎常情啊!方才獨自
      守在門外,著實苦了她。

      由於他丈夫的遺體在外縣巿經不同方式處理,加上遠途的搬運,「樣
      子不是很好看,你們不要害怕喔!他人很好。」她見狀,最先關心的
      竟是學生的感受,心胸何等超越!

      她曾在慈濟刊物上讀到上一屆同學上解剖課的心情和收穫,知道學生
      感恩之餘,仍不免有恐懼惶惑的情緒,所以希望這次能有機會同四名
      學生說說話,讓他們多了解丈夫生前為人,期能減少陌生與恐懼。

      而另一位未亡人見到丈夫,合掌失聲地說著:「你一點──都沒有變
      !真的,一點都沒有變!」乍聽之下,像是失散多年的夫妻,即使青
      絲教歲月霧白,依然不忘當年定情的伊人。她喃喃自語,不斷與亡夫
      對話。

      婆婆沒料到媳婦情緒這般激動,淨看著媳婦任斗大的淚珠滑過面頰。
      幾次,她輕喚媳婦名字,試圖把她拉回現實,哄著她說:「乎菩薩在
      這兒好好啊睏啦!乎伊好好睏啦!」除了婆婆之外,誰都不忍把猶在
      訴說相思的遺孀拉開。

      許久,所有的家屬相互攙扶離去,把他們的最愛,獻給慈濟醫學院學
      生。
課前一章
      曾應龍教授應允她的要求,讓她在課前幾分鐘與四名學生說話。  

      「他很喜歡帶我們玩一些比較刺激的戶外活動,如果他是你們的父親
      ,你們一定會很喜歡他;還有,他對太太很信任,不管我去哪裡或是
      太晚回家,都不會質問我。」

      「他每次出國都會為我買衣服,他的眼光真的很好,買的衣服不但穿
      起來合身,而且很好看。你們猜他怎麼買的?他總是先告訴店員我的
      身高體重,挑了合適的衣服後,再請身材看起來跟我差不多的店員試
      穿給他看。」提起丈夫生前總總,她的愁容不再。

      與其說他丈夫用的方法有多好,不如說衣服穿在她身上,即可證明他
      的眼光不差。當天,她著棕色立領及膝的圓裙洋裝,罩著一件黑色短
      外套,襯出迤長的身材,煞是好看。

      「你們以後會結婚,當人家的先生──」她話語未完,又想起另一件
      事:「喔!他很會作菜,可是從不做家事。」語中不帶責備,她笑著
      說:「他是工作狂,全心投入事業,向來都是被我們侍候得好好的。
      」

      打開記憶,盡是絲絲甜蜜,忘了方才說好的談話時間;提起丈夫,字
      字句句都帶著她身為人妻的幸福與驕傲。

      「我寧可讓你們在他身上劃二十刀,也不希望將來你們當了醫師,在
      任何一位病人身上試一刀。」她說:「這具大體得來不易,請你們一
      定要善用。當初住院治療時,不管我先生或是我跟醫師說什麼,他們
      好像都不怎麼在意,我希望你們以後不僅是治療疾病,也要照顧病人
      和家屬的感受,雖然好話、壞話都是一句,但是聽在家屬耳裡,就很
      不一樣。」

      「若還想知道什麼事,或覺得心情煩悶,隨時打電話給我,不要怕打
      擾我。」她留給四位學生各一張名片,不忘加上家中電話號碼。
突破不捨關
      在國內大體捐贈風氣尚未打開之前,慈濟醫學院所獲贈的每一具大體
      ,得來不易。

      家人的不捨往往是考慮捐贈與否的關鍵,這位婦人也面臨如此的兩難
      情境,不過在為丈夫做這個決定之前,她仔細推想過:人死後若有知
      覺,不管以土葬、火葬或捐贈大體的方式,被蟲子嚙咬、被火燒或被
      解剖做醫學研究,都會疼痛,而相較之下,大體捐贈還比較有意義;
      如果人死後無知覺,那麼更不用顧慮了!

      「我今天來覺得很心安。聽說人要走之前,聽覺是最後消失的知覺,
      所以我在耳邊告訴他,要為他捐贈大體,相信他的想法和我是一致的
      。」

      「我先生讓白髮人送黑髮人,說來也算不孝,如果他因為這個不孝之
      名該被打一百下屁股,我想後事這樣安排,至少可以少打五十下。」
      她對自己所做的抉擇頗有自信。
從失落中找到驕傲
      午后,被招待於茶道教室飲茶的家屬們,因共同而神聖的抉擇,彼此
      很快交心;他們相互安慰、互留名姓和聯絡電話,延續善緣。臨別時
      刻,有「屬說不久將再抽空到慈濟醫學院,看看慈濟、緬懷逝去的親
      人,與「慈濟」的親密感油然而生。

      親愛的人在人生列車驟然缺席,固然是樁遺憾,而此行透過莊重的儀
      式淨化心靈,再次回顧、與人分享往生家人的可愛與不平凡,家屬們
      的心情平復了許多。

      但在生死領域的探索上,人類仍然存在許多無知、悔罪和禁忌,然而
      大體捐贈者的家屬卻能從失落中找到寬慰自我的坦途,這些捨身菩薩
      不但是他們邁向往後人生道路的力量,更是他們永遠的驕傲!
家屬心聲之一
      文/何惠卿

      陳榮明先生的妻子回憶先生捐大體的經過──
      
      我先生原本要做器官捐贈,託我各處打聽,卻因罹患癌症,無法如願
      。有天,他偶然聽到收音機裡證嚴上人對大體捐贈的呼籲,便欣喜地
      要我立即打電話和認識的慈濟師姊聯絡,辦妥此事。

      我原本不答應。他是我先生,我怎麼捨得把他捐出去?沒想到他反而
      罵我「傻傻!無睬你也在聽上人的開示!」還進一步將大體捐贈同意
      書拿給我婆婆簽,並且跟婆婆擔保:您儘管簽,您兒子做的事一定沒
      錯啦!

      張明源小弟弟的媽媽說起孩子──

      謝謝孩子在整個過程中給我很大的成長。雖然因為要趕著交台中分會
      十周年慶的活動文件,無法抽身去參加大體啟用儀式,但我很放心,
      因為經過一年的等待,孩子終於能完成他的心願了。

      曾經問過老天爺為什麼讓我生了一個「傻兒子」?明源從小就不太會
      吵鬧,做什麼事都很隨和,生病的時候,好多次半夜要下床上廁所都
      不叫我,問他為什麼?他都說「媽媽也要休息啊!」教我現在想起來
      仍然好心疼、好心疼……

      沙啞的聲音掩藏不住張老伯對孩子的關愛──

      孩子生病時,我沒辦法替他做什麼,但遺體捐贈這件事,至少我可以
      幫他做到吧!這孩子個性較為「妄動」,但心地很善良!病危時,我
      們問他願不願意將身體捐出去,讓醫學院的學生做研究、再救其他人
      ?他答應了。所以我想明年火化後,就讓他繼續留在慈濟大捨堂吧!
      在那裡,他還可以碰到更多的好人,教他更多的事情。
家屬心聲之二
      唐俊生醫師的兒子談到和爸爸的相處──

      我相信爸爸會去很好的地方,因為他生前是那麼樂於助人,做事又有
      毅力!他很少對我們說什麼,但他自己卻都做到了。譬如,他說要加
      考家庭醫師執照,就真的會在吃完晚飯後,上樓去念書,直到考上為
      止;若前一晚決定隔天何時起床,第二天就一定會準時起來。

      爸爸走了,我的心裡也會覺得難過、不捨啊!特別是在他剛往生那段
      期間,上樓時,看不見以往好學的他端坐在書桌前看書,心裡真是覺
      得悵然,但我想生命就該是如此吧!設法讓自己善用每一段時間,即
      使在往生後,還能為活著的人造福。

      康純安老先生的女兒康蕾說──

      爸爸生前很喜歡收集各項資訊,是個博學多聞的人,雖然信奉天主教
      ,看見佛寺道場,也會進去參觀。爸爸告訴我們:「台灣地窄人稠,
      活人的空間已經不多了,往生者又何必去佔據有限的空間呢?你看看
      ,原本蒼翠的群山,被一座座墳墓裝飾得真像顆癩痢頭!」

      此外,慈濟人的做事效率與尊重遺體的態度,也是令我們姊弟安心將
      心愛的老爸交給慈濟的原因。

      我們打電話去南部一家醫院時,接電話的人居然告訴我們:「這學期
      不缺大體,你們先送去冰庫冰起來好了。」想想,親人即將往生的痛
      與急,已經讓家屬不知所措了,又聽見這樣的回答,叫人如何是好?

      所以我想,醫學中心作業系統的連線和團體共識是很重要的!若能環
      環相扣、彼此尊重,不僅往生的人願意,家屬也會放心將家人捨出去
      的!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