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之愛》.1 
     
    ◎撰文/葉文鶯 
     
    古德致力於道業, 
    有精勤至「摩頂放踵」、「席不暇暖」之美喻, 
    而這彷彿也是現年七十五歲、行醫四十七載, 
    甫帶領慈院晉級「準醫學中心」, 
    即交棒給年輕一代的曾文賓院長, 
    其一生奉獻醫療的寫照。 
     
    「當夜幕低垂,院長室燈火通明,埋首於各類公文的他,腰桿挺直、眼神 
    炯炯;在數不清的場合,他和大家打成一片,毫無架子。」曾受教於曾文 
    賓的慈院副院長簡守信這麼說。 
     
    他並表示:「如果十一年前,我沒有到慈院服務,曾院長在我心目中的形 
    象,大概還停留在學生時代──權威、嚴肅、一絲不茍;事實上,『望之 
    儼然,即之也溫』才是院長的真性情。」 
     
    以院為家 
     
    民國七十年九月,應證嚴上人誠邀,參與「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籌建委員會 
    」,曾文賓從「第一張設計圖」開始,便投入慈院籌建及營運管理。建院 
    第三年接任院長職務後,他以院為家,帶領全院同仁走過艱辛草創期,又 
    自穩定發展階段躍升為準醫學中心。 
     
    十年來,這位「慈院大家長」長年端坐案牘、批示公文,悉心為病患聽診 
    ,加上又是個愛書人,頸部長期姿勢不當,必須借助復健治療才得以緩解 
    症狀;然而儘管鎮日穿梭院內,他卻無暇前往復健科診療,只好自購機器 
    在家做簡單的熱敷、托高矯正。這分毅力,何嘗不及「摩頂放踵」? 
     
    「院長對同仁很親切,但對公事決不打折扣!」藥劑科主任謝維清指出, 
    「為了晉級醫學中心,給病患更好的服務,這些年來,院長帶領我們開會 
    、預評、檢討,且在每週四上午七點半親自主持全院學術研討會。此外, 
    為配合院內全面實施醫療資訊新系統,曾院長率先學習使用電腦寫醫囑, 
    使得其他醫師不得不跟上。」 
     
    管理室主任陳星助也說:「院長十分重視整體醫療品質及病歷記錄,除了 
    強調醫療團隊專業的臨床照護外,也關心台灣整體醫療及健保的大環境, 
    此等見解與胸懷,相信是基於他對這塊土地深切的認識與認同。」 
     
    平易近人 
     
    在同仁眼中,這位院長級的心臟內科醫師,總是親自為門診病人量血壓; 
    遇到無法以國、台語交談的原住民老人,就以日語親切問診;他聽病人心 
    音、看心電圖變化,光以耳朵、眼睛和經驗判斷,即勝過機器檢驗及電腦 
    判讀…… 
     
    在為病人及家屬舉辦的各項節慶聯歡活動中,他總偕同夫人「曾媽媽」上 
    台,合唱「荒城之月」、「北國之春」等日語歌,甚至接受病人點唱;為 
    籌建兒童發展復健中心,他與曾媽媽帶領員工到巿場義賣青蛙卡片…… 
     
    另外,他也常利用每天朝會時間,分享自書刊、電視所獲得的見聞與體會 
    ,鼓勵同仁追求新知;每一期慈院院訊專欄「院長的話」,從不假他人之 
    手,內容如實反映他對時代變遷、社會現象、醫療發展的關切與認真嚴肅 
    的探索精神;而任何時候遇見他,一聲「院長好!」必然獲得更加宏亮的 
    回應…… 
     
    由於這位領導者平易近人、做事認真,加上全院上下的凝聚力,慈院獲准 
    升格為準醫學中心,成果並非偶然。 
     
    曾文賓說:「每次接受評鑑之後,院內都會針對評鑑結果與評委會的建議 
    ,進一步擬定改善方針,才能年年有所進步。自接任院長以來,我設定的 
    目標始終是無論如何要讓慈院達到醫學中心的水準,給病患最好的服務。 
    」 
     
    席不暇暖 
     
    「慈院成立十三年,從無到有,當年『後山』招募人才不易,又要整合醫 
    療理念,舉步維艱,醫師不足的現象直到近一、兩年才有改善。如今,不 
    但院內主治醫師人數達到醫學中心標準,軟硬體設備也都具備醫學中心水 
    準。」 
     
    曾文賓倍感欣慰地表示,慈院未來發展仍要靠院內每位同仁「愛院」的心 
    ,繼續提升醫療技術。「醫學中心不只是看病而已,更重要的是帶動研究 
    風氣,促進醫學進步!」 
     
    早先任職台大醫院期間,在忙碌的醫務之外,他投注甚多心力於公共衛生 
    及流行病學的研究。民國四十七年,著手進行台灣西部沿海「烏腳病」病 
    因調查,不但促使政府改善當地用水、杜絕致病源,也為自己奠定穩固的 
    學術基礎;之後,又調查研究台北縣三芝鄉心血管疾病,對國內冠心病、 
    高血壓防治工作多所貢獻。 
     
    流行病學研究如同田野調查,需要長期觀察,每回出門在當地停留一、兩 
    週是常有的事;而他也似乎總有開不完的國、內外醫學研討會,往往才從 
    一個會議回到家,行李來不及拆封又得趕赴下一場會議。喻其大半生為醫 
    學研究奔波來去至「席不暇暖」,當不為過。 
     
    「時間是自己安排出來的,時間並非研究工作的最大阻礙。」曾文賓以過 
    來人的經驗笑著說,他目前正打算在兼顧心臟內科門診及廣泛閱讀之餘, 
    繼續到南部完成「烏腳病」四十年追蹤調查報告,以及三芝鄉心臟血管疾 
    病三十年的追蹤調查! 
     
    ※ 
     
    「希望他可以稍微休息一下……」被全院同仁暱稱為「曾媽媽」的曾翠微 
    女士,雖然心疼,但也深知以丈夫的個性,終究還是勞碌一生,不過至少 
    卸下繁重的行政之責,交由年輕有為的陳英和院長繼續衝刺,夫婦倆日後 
    可望撥出更多時間擔任志工,與病人閒話家常、獻唱幾曲,又或做個小點 
    心慰勞同仁、病患等等。 
     
    「上人曾說,『來無一物,去也無一物』,善行是在最需要的時候去做, 
    才有價值。我認為人的一生有機會參與『創造』,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 
    」曾文賓說,能參加慈濟醫療志業的策畫、執行,堪稱他人生中最有意義 
    的一件事。 
     
    與慈濟結緣至今十九年,即使卸下院長職務,他仍堅持奉獻醫療,而這也 
    是他心中時常感到滿足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