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
◎撰文/張旭宜
學校重建工作一日不完成,孩子一日不能接受正常教育;
慈濟希望以眾人的大愛為梁,建築專業的智慧為牆,
為災區學子打造希望的學堂。
十月二十一日,再度踏上那被無常玩弄、地牛翻攪的中部土地。市鎮街道
不時仍可見到強震傷痕和石礫堆積,不同的是,怪手發出的拆除聲響,取
代了原先急迫的救護車聲;重建家園的願景,取代了地震初來時的哀懼驚
恐。
九二一地震導致中部災區八百多所學校嚴重受損,學校重建工作一日不完
成,孩子一日不能接受正常教育,連帶著無數的家庭也受到影響。如何讓
災後的黑暗,很快轉變成光明的希望,證嚴上人認為,教育就是這項「希
望工程」,「八百多所倒塌學校的重建要由政府完全承擔,責任太重大,
況且教育工作不能等,所以慈濟用愛來承擔,儘管經費如此龐大,仍然不
自量力──擔起二十八所全毀中小學的重建工作,希望藉此帶動社會大眾
一同來參與校園重建工作。」
慈濟「希望工程」目前援助台中、南投、嘉義三縣二十八所傾毀的中小學
重建,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表示,希望工程的設計理念結合學校
教學特色、慈濟人文與震災建物紀念,搭配都市、社區獨特的景觀環境,
並配合珍惜能源、資源回收、結構安全、造型美觀等務實原則。
簡單地說,亦即是:以眾人的大愛為梁骨,用專業的智慧做外牆,為災區
學子打造希望的學堂。
結合地方特色、社區文化……
校方重建小組用心規畫,
勾勒未來校園的希望藍圖。
「讓未來比現在更好」,是慈濟對二十八所援建學校的許諾與期待,而這
分理想的實現,需要各方心力的凝聚;各校自擬的重建規畫是第一步。
台中縣新社鄉是個客家庄,擁有百年歷史的新社國小,在重建計畫中擬成
立「鄉土文物陳列館」,供教學及民眾參觀。教務主任巫季芳表示,規畫
的新校園,不論是陳列古早的簑衣、在圍牆刻畫俚語或以古甕裝飾校園,
都希望融入客家風格,讓學生在自然環境中接受客家人文的薰陶。
地方特色不僅來自族群文化,「名產」亦可成為鮮明的標誌。竹山鎮社寮
國中、竹山國小和延平國小,皆以「竹子」作為立校特色,竹山國小校長
陳清水進一步闡揚竹子精神:「竹子代表竹山人的謙虛和節節上升。一叢
竹林內,竹子各自生長又不相妨礙,表示竹子既合群,又具有獨立及和諧
的特性。」
社寮國中擁有一大片竹林生態區,內有二十餘種竹類,不但可做科學觀察
或發展竹藝,亦使校園增添竹子特有的儒雅之風。校方將此園區取名「翠
竹園」,計畫建構中國式校舍以作搭配。
發揚地區特色和文化外,學校既然是社區資源與活動場所之一,校方也頗
重視與居民間的互動。中興國中為和社區產生一體感,希望能以綠美的矮
籬取代高硬的水泥圍牆;旭光國中也期待一個不設圍牆的校園,欲以展臂
擁抱、歡迎社區的意象,作為校門設計概念。
落實環保與綠化工作也是重建計畫的重點。中興國中校長李豐章採行盡量
不用磁磚以節省資源,且可防日後脫落危及安全、破壞整體景觀;曾連續
十一年榮獲南投縣防制公害美化環境特優的社寮國中,主張少用水泥,保
留大量樹木和青草地,以維持與四周景觀的協調性,還給大地呼吸的空間
。
多數學校甚為愛花惜木。前往福龜國小時,校長洪國村正在為盆栽樹木搬
家,以免拆除工程中損傷;五福國小拆除過程中,亦盡可能不砍一棵樹、
不破壞一片草皮為原則;霧峰國小甚至將本擬搭蓋在操場的三十六間簡易
教室降為十九間,且在災後種植五十棵黑板樹,不容黃土空地取代青綠校
園。
此外,校園中的「震餘物」,記錄了九二一震災的歷史,除了現階段充作
「克難教室」使用,日後功成身退,也將成為後人追思憑弔的紀念。
中興國中校長李豐章計畫保留倖存教室,並重建紀念碑,供作學生的活教
材;爽文國中想利用未震毀的建築物,搭配田園景觀設計,保留具有歷史
文化的地震記憶;豐東國中則預定在新建的多功能教學行政綜合大樓側面
,以壁畫方式呈現震災後的光明面,及互助互愛的教育理念。
建築師實地走訪認養學校,
將各方凝聚的抽象概念,
化為具體可行的方案。
慈濟與建築師首次會談即確立三點共識──建築設計不一定要標準化,應
因地制宜,考慮地形、地質、建地的特性;採用鋼骨結構,以加強建物的
安全性、耐震性;融合學校人文特色及環保、綠化等精神。
在因地制宜方面,建築師黃建興以開放教育的理念審度硬體建築,主張盡
量減少制式化建物,教室和操場的形式可以更活撥,教室不一定遵照傳統
,操場也不必是兩百或四百公尺。
黃建興的想法提供與會者不少刺激,不少人也認為舊校舍原有的設備在新
規畫案中不一定要有。建築師陳明雄也盼望藉由重建機會,突破過往教室
面積的制式規範,因為小班教學將是未來趨勢,隨著班級人數減少,教室
空間應該更彈性。
林碧玉副總執行長指出,學校規模應具完整性、未來性及務實性,有關校
園重建藍圖,歡迎建築師配合學校教學理念和意願,提出具有創意及富理
想性的規畫案。
各校為求耐震,在大樓設計上多採品字形、ㄇ字形或H字形結構,不但較
為堅固,也突破以往建造教室的傳統概念。此外,雙走廊設計除了加強耐
震性,尚有擴大活動空間、加速逃生、通風、防曬等優點。
任何設施及規格形式的改變,反映了人與建築物的關係。以鋼骨結構和鋼
筋混凝土為例,建築師重視的是結構體的耐震程度,反映出對學童在建物
內活動安全的關心。
而對環保的重視,也因體認到人和自然的關係,不應無限度的開發和破壞
,因此慈濟希望建築師盡量設計通風的建築物,以減少冷氣的使用。而慈
濟準備在各校普遍設置的中水回收設備和雨水回收系統,也期待將各種生
活廢水或雨水回收,再度使用。
慈濟「希望工程」十月份經過兩次建築師會議,目前已進入學校、建築師
、慈濟與縣政府「四方會談」階段,就相關規畫理念,逐校進行溝通,慈
濟希望在明年三月二十四日緊急動員令結束前,完成建築設計執照與工程
發包工作。
■
災後重建之迫切性與校園未來發展之整體規畫,必須在預算內達到平衡,
這也是慈濟與建築師面臨的最大考驗。林碧玉副總執行長表示,截至目前
為止,希望工程預估高達經費高達四十五億元,經費來源有待社會大眾持
續襄贊。
「刻骨的痛不能淡忘,剎那發願的愛要恆持。」證嚴上人希望眾人不要淡
忘地震帶來的痛,賑災的愛心更要持續。
我們相信有願就有力,經由全球愛心的積累,再透過建築師專業的運用及
校方的協助,必能早日完成校舍重建,為莘莘學子打造愛與智慧交織的希
望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