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勇士】 
       
      ◎撰文/賴麗君 
       
       
      危機其實是一種轉機!不管五年、十年,我們都要將添興窯重建起來,就 
      像重新設計的標誌──振翅而飛的火鳥,浴火重生。 
       
      ──集集鎮添興窯主人林清河 
       
       
      「地震雖然毀掉了我們的硬體,卻毀不了我們數十年的經驗和精神。」林 
      清河堅定地說。 
       
      林清河,集集鎮添興窯主人,一位綁著馬尾的四十多歲男人,一身濃厚的 
      田野氣息,率性樸實,親切有如鄰家大哥。從小在陶藝中薰染成長的他, 
      一生投入陶藝創造,縱使地震的侵襲也撼動不了他對陶藝的情感,因為對 
      他來說,這是一輩子的事,更是一分使命感。 
       
       
       
      〈一夕間成瓦礫堆〉 
       
       
      歷史悠久的添興窯在集集鎮可說是家戶喻曉的陶藝中心。民國四十五年, 
      林清河的父親林雙喜和兄弟們,以幾幢簡陋的茅屋及一條「蛇窯」,在集 
      集綠色隧道旁創立了添興窯。後來兄弟各自成家,林雙喜獨自肩負經營重 
      任,直到民國六十八年才傳給甫退伍的林清河。 
       
      由於數代以製陶為業,林清河從小耳濡目染,加上對文學及藝術與生俱來 
      的喜好,使他在陶藝創作上獨樹一格。當陶藝界尚拘泥於傳統的形式基調 
      時,林清河卻改採現代陶藝經營路線,秉持從傳統中求創新、從生活中找 
      題材,以率性純真的獨特風格呈現在眾人眼前。 
       
      起初,林清河的陶藝創作並沒有受到關注,家族老一輩的長者甚至對他說 
      :「做那是啥咪!」但在他努力與堅持下,他的藝術創作終於逐漸受到肯 
      定,曾獲第二屆金陶獎傳統創新獎,入選第十三、十四屆全國美展,並在 
      南投文化中心等地展出。 
       
      如今添興窯成為集集鎮享負盛名的文化景點,不僅傳承陶藝的命脈,也拓 
      展了集集鎮觀光的視野。 
       
      沒想到經營四十多年的窯廠卻在九二一地震中毀於一夕,「地震前,我曾 
      經說過,我們集集什麼都落伍,只有環境超前,不但未曾受過風災,也沒 
      遭過水災。誰知沒多久,九二一大地震就降臨在集集。」林清河感嘆地說 
      。 
       
      回憶九二一地震當夜,林清河只覺房子一陣劇烈搖晃,但「神經大條」的 
      他搖著搖著又睡著了,是母親和妻子的哭喊聲叫醒了他,原本以為應該沒 
      什麼事,出去一看,不僅住家嚴重毀壞,製窯廠、窯爐、機器設備、陶瓷 
      成品、半成品幾乎毀之殆盡,連最珍貴的四十五年歷史的老蛇窯也變成一 
      堆瓦礫……事後估計損失大約四千多萬元,真令他欲哭無淚。 
       
       
       
      〈老蛇窯風貌重現〉 
       
       
      「剛開始轉型時,窯廠的營運狀況一直不是很好,直到三、四年前才轉虧 
      為盈;以前的舊帳都還沒有還清,坑洞都還沒填滿,沒想到突來的一場地 
      震,把坑洞弄得更大!」林清河無奈地半開自己的玩笑。 
       
      由於政令等種種因素,申請貸款並不如預期順利,努力了一年,貸款仍遲 
      遲無著落,讓他深覺重建之路顛簸難行。雖然有人勸他說:「如果經營不 
      下去,就不要做了!」但他始終相信不論多麼窒礙難行,只要努力與堅持 
      ,一定可以重振添興窯。 
       
      「雖然廠房被震毀了,但是數十年的經驗、傳承與精神仍在,不管是花五 
      年、十年,我們都要將添興窯復興起來。」 
       
      為了自救,林清河成立陶藝之友會,以陶藝作品回饋方式,邀請熱愛陶藝 
      人士加入,提供重建贊助。在沒有廣為宣傳下,仍得到許多親朋好友和熱 
      愛陶藝者的支持,目前已有一百名會員,讓他感動不已;後來又得到文建 
      會及國家文藝基金會的補助,才陸續完成重建工作。 
       
      林清河以二十多年的經驗親自主持重建,其中,老蛇窯還是由他親手設計 
      與構想的;為了保存原有的歷史風味,老蛇窯以四十多年的舊磚瓦重新砌 
      成,歷經四個月修復,終於在今年八月二日重現風貌。 
       
      其他的復建工作也將陸續完工,預計在兩年內完成添興窯的整體重建。 
       
       
       
      〈陶藝造鎮建家園〉 
       
       
      「從事陶藝工作是一生的事,何況添興窯已經在集集鎮立足四十多年了。 
      」 
       
      林清河說,地震前,他與集集鎮長及當地人士正努力推行陶藝造鎮等文化 
      建設工程,沒想到集集鎮在九二一地震中遭到重創,更需要有規畫地進行 
      整體重建。 
       
      於是,林清河一方面進行添興窯重建,一方面號召陶藝工作者組織「集集 
      陶藝種子聯盟」,繼續推展陶藝造鎮計畫──教授陶藝課程、舉辦陶藝活 
      動和聯展,以帶動更多人參與。 
       
      此外,也與妻子李秀眺積極加入社區「田寮重建工作隊」,一起和社區人 
      士投入心靈重建工作,教授陶藝、玩陶,帶領鄉親走出地震陰霾。 
       
      林清河衷心期盼幾年後,重新復建的集集小鎮,能以獨特的藝術文化造鎮 
      ,呈現在國人眼前。 
       
      雖然許多陶藝作品都已在地震中毀損,但對林清河來說,這些作品仍像他 
      的寶貝一般,有人想以高價收購,他都捨不得,卻捐給了慈濟大愛村作造 
      景。 
       
      「我只不過在做我能做的事!」每當有人以「偉大」、「熱心公益」等字 
      眼讚許他時,林清河總是這麼謙虛地說。 
       
      也許正是這種達觀率直的天性,面對災難,林清河很快就轉換了心境。地 
      震後,很多媒體曾問他受災時的心境,他總是豁然地回答:「這是很自然 
      的現象,該來的就會來,走過了就不要去想,未來的路還很長,等著我們 
      去走。」 
       
      林清河雖無刻意學佛,但頗強調佛家「放下」的生活態度,了知因緣的來 
      去,一切都莫去勉強。 
       
       
       
      〈危機也是轉機〉 
       
       
      「危機其實是一種轉機!」林清河說,地震前,添興窯標誌是一隻頭縮在 
      肚子、彎成圓球的火鳥;地震後,重新設計的標誌是一隻振翅而飛的火鳥 
      ,象徵著添興窯即將浴火重生。 
       
      「地震更讓我們去深思未來的方向,加深我們創作的動力,這也是一種啟 
      發,也許未來我們會比現在走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