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得到更多

◎撰文/中山大學學生


原來,
「付出」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那天,對我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日子!

第一次到榮民之家服務,從來沒當過志工的我,想當然爾是有那麼一些緊
張;早上七點半集合出發,對我這個懶散的大學生來說,是早了那麼一點
,不過虧我起得早,才有這分難忘的經驗。

老實說,剛開始並不知道來榮民之家可以做些什麼,直到看見那些可憐的
老人,才明瞭我的工作就是為這些老人帶來一股溫暖。於是,我帶著一股
熱誠,心想必然可以輕鬆走入他們的世界,但我錯了!原來付出,也是一
件很困難的事。

第二次到榮民之家,依舊緊張,擔心自己又做不到該做的;但這次出乎意
料,我竟然跨過那道鴻溝了。原來只要真心關懷,他們還是感覺得到。

記得有位爺爺向我們訴說他的往事時還流下眼淚,看到他流淚,我覺得好
心痛,心痛爺爺等待的那分關懷久久才來。我想我能做的不多,只須好好
陪他們聊天、幫忙修修指甲就夠了。

雖然做這些事情並不如想像中容易,但我們仍然盡全力去做。

先是剪指甲,不論長短的拿捏、力道的大小都必須恰到好處才行,所謂「
過猶不及」,正是這個道理。無怪乎俗話說:「小事情,大學問」。

再者,「聊天」當中的學問更是廣博。

一來,是年齡上的代溝。試想如果跟六、七十歲的爺爺,大談八卦新聞或
化學變化、機械原理等,是否有點太……所以我們的話題大多限於日常生
活和過往的經驗而已。

二來,是言語不通。雖然爺爺們說的都是中國話,可是湖南腔、四川腔、
河北腔、山西腔……真是令人「大飽耳福」,談話中牛頭不對馬嘴、雞同
鴨講的情況屢見不鮮。

最後一次實務課程,我帶著一分惆悵來到榮民之家,我們幫爺爺們辦了一
個慶生會,看到每一位爺爺臉上的喜悅,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喜悅可以如
此顯而易見。

幾次探訪榮民之家的老爺爺,我看見他們充滿失落的眼神與略帶哀傷的臉
龐,經由幫他們修剪指甲和交談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他們其實有滿腹的
陳年往事想和我們分享。

看著這些榮民爺爺,不禁想起家中的父母,雖然他們還沒有十分衰老,但
畢竟為人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常伴左右。或許時代在進步、改變,個
人主義也日益盛行,但社會的倫理關係、親情的聯繫仍舊不變。

我不知道三次的訪視到底能為那些可敬的老榮民帶來什麼,但是我想每一
位實際參與的同學,所獲得的必不亞於他們所付出的!(第七組組員/曹
圭賢、謝靜旻、王健宇、林士傑、陳科仰、黃靜漪、洪世宗、林美燕、張
馨文、吳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