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 
                   
                  
                    | ◎陳燕錫 | 
                   
                  
                     | 
                   
                  
                    
                      
                        
                            | 
                           | 
                          《我是陳燕錫》 
                       
                            民國四十八年,我出生於彰化縣社頭鄉,目前是雲 
                            林科技大學會計系專任副教授。 
                             
                            民國七十八年即接觸慈濟,在門外徘徊整整十年後 
                            ,九十一年皈依上人並授證慈誠隊員。上人賜我法 
                            號「本學」,我期許自己從根本處學習。 
                             
                            過去只是讀書、教書的我,人生中許多第一次都在 
                            慈濟發生,例如攪拌水泥、推獨輪車、使用割草機 | 
                         
                       
                       
                      、助念等。學佛十餘年,從佛經與法師開示所知的道理,在慈濟都得到了 
                      印證。 
                       
                       
                       
                       
                      【我的作品分享】 
                       
                      ◆看腳下 
                       
                       
                      中山幼兒實驗學校位於「高接梨的故鄉」台中縣東勢鎮,是慈濟九二一希 
                      望工程最後一所援建的學校,目前正緊鑼密鼓趕工中;未來這所學校只招 
                      收幼稚園中班、大班以及小學一、二年級學生。 
                       
                      北區慈誠隊每天由不同中隊志工輪流前往協助工程。那天我們一行八人, 
                      自台北開車抵達工地時,正好是上班時間八點整,長駐工地的志工廖連亭 
                      叮嚀我們:「目前工地布滿鋼筋、木條及板模,木板上或多或少都有鐵釘 
                      ,所以進工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看腳下。」 
                       
                      上午,我們將拱型教室的板模及支撐木棒卸下,接著拔除鐵釘;感覺上, 
                      這些釘子有如貪瞋癡慢疑等不良習性,使一個人有如刺蝟,人人避之唯恐 
                      不及。如今透過慈濟這菩薩道場,將這些習性滌除而恢復清淨本性,一如 
                      除掉釘子後的板模,又可發揮良能造橋鋪路了。 
                       
                      午後的工作是踩在鷹架上,將施工所需而嵌於牆上的保麗龍卸下。我們手 
                      拿圓鍬、頭戴安全帽,鷹架的高度與寬度,使得我們必須半蹲,加上空間 
                      有限,不是安全帽撞到鷹架,就是圓鍬打在牆上,心一急手腳便不聽使喚 
                      ,汗珠更是泉湧而出。此時我們將雜念摒除,專注於每一個動作,工作就 
                      順利進展了。 
                       
                      前不久,上人在志工早會上開示,禪定不只是靜坐在蒲團上,專心於日常 
                      生活的每一個當下就是禪定。慈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參與任何一項 
                      活動,其中都有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智慧的 
                      訓練,正如玉琳通秀禪師的開示: 
                       
                      在在是居士菩提場, 
                      物物是居士正法眼, 
                      事事是居士菩薩行, 
                      步步是居士那伽空。 
                       
                       
                       
                       
                      【一年筆耕心情】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去年慈濟三十五周年慶,我在花蓮靜思堂擔任機動組,搬運東西到地下一 
                      樓時,巧遇了筆耕志工郭寶瑛,當時筆耕隊正在採訪周年慶,她帶我去認 
                      識美羿老師,並鼓勵我多投稿。 
                       
                      之後我在想:我要寫什麼?怎麼寫?幾個月後,我在台中分會聽到紀媽咪 
                      的演講,她引用上人的開示,提到如何寫慈濟歷史︰「走多少路、做多少 
                      事,就寫多少文字。」 
                       
                      慈濟援建希望工程之一的台中縣石岡國小,由慈誠隊北十中隊負責景觀及 
                      園藝等工程。乘著暑假學校沒課,我在工地前後待了八天,工程結束後, 
                      我將所見所聞形諸文字,第一篇文稿「小鎮人情濃」終於誕生,看到刊登 
                      在《慈濟道侶》時,心中雀躍不已。 
                       
                      由於我的文稿冗長且表達會有不順暢之處,每經編輯費心斧鑿後,登出來 
                      的文章總是讓我感恩不已。 
                       
                      今年年初,接獲台中縣太平國小校史的協助採訪任務,這又是我的另一次 
                      經驗。懷著學習的心情以及珍惜成長的機會,我大膽地承擔了下來。 
                       
                      前後三個月,我訪問了三位前任校長、一位主任及多位老師。其中有一位 
                      校長在任內每天早上四點半起床,轉三趟車才抵達學校,第一個進入校園 
                      的人是他,最後一個離開學校的人也是他,如是三年早出晚歸,看不到朝 
                      陽也見不到落日,一心只想辦好學校;果然,學校在他任內校運昌隆。 
                       
                      而另一位受訪的主任,在九二一地震前考上校長資格,地震後她放棄就任 
                      校長的機會,毅然承擔起學校重建重任;新校園啟用後,她由總務主任轉 
                      任輔導主任,也加入慈濟教師聯誼會,以靜思語來輔導學生。 
                       
                      每一次的訪問,都讓我有莫名的感動與效法之處,因為每一位受訪者的身 
                      上,都可以找到菩薩的質地;這幾次的訪談對我而言猶如《華嚴經》中的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大受益者就是自己,因此我主動預約下次筆耕的機 
                      會。 |  
                    
                  
                
             |